王彩虹
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處于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小學生往往處于兒童期,而到了中學時代,開始向青春期進行轉換,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學生由兒童時期對父母的依賴性逐漸變得獨立起來,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反叛和厭煩的心理也逐漸出現,性格的發(fā)展逐漸復雜,對于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開始迷茫,這時,心理問題也適時地產生了。
1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1理想與現實矛盾下的內心沖突
小學生活和中學生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更加重視素質教育的內容,與中學生相比,學習的壓力也沒有太沉重,學習更加注重過程和興趣;對于中學生來說,在經歷了小學時期的基礎教育之后,中學學習的目標和內容以及難度也上了一個臺階,學習的方法和所承擔的學業(yè)壓力也有所不同。當他們入學之后,往往會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比下產生一定的失望感、或發(fā)現自己的理想和現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由此帶來的失落感,往往會導致學生消極對待生活和學習。
1.2學生適應能力差
小學時期處于人發(fā)展的兒童時期,對家長和親人的依賴程度比較高,當學生升學時,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人際關系,這對孩子的心理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當出現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心里有不愉快的情緒時,也不知道該找誰表達,由此,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除此之外,從小學到中學的升學過程中也會面臨著升學考試,考試的成績往往決定著學生的去向,學生與學生之間難免會進行對比,不同的學校之間也有不同的發(fā)展水平,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
1.3人際關系復雜引起的敏感、憂慮心理
在中學時期,學生的獨立觀念更強,個性比較強,其心理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處于青春期的發(fā)展階段,學生往往希望得到家人、老師、朋友的認可和關系,當換了一個環(huán)境之后,更加希望快速的融入到群體中,在人際交往方面也體現著一定的復雜性。但實際情況可能會給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一定的困難。對于中學生來說,往往沒有人際交往的經驗,在與同學交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沖動、易怒的現象,當人際交往受阻時,學生可能會開始逃避現實,將自己封閉起來,這樣一種敏感的心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2存在問題的原因
2.1開放的社會影響作用
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社會的作用和影響是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已經處在了一個無法脫離科技的時代,在信息化時代到來的同時,各種各樣海量的信息可以被我們輕易地獲取,我們可以不出門就能知曉天下事,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被網絡中的虛假信息所迷惑。學生對于未來的憧憬也離不開網絡的影響,在學生真正入學后難免會發(fā)現現實的殘酷,導致對現實情況產生一種失落感,在學習生活中也會因為缺乏動力而渾渾噩噩,消極怠工。
2.2不良的家庭教育
在孩子開始學校教育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大多來自父母,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在學校和學習生活中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可能也與不良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系,比如說,孩子處于兒童期時,家人會過分的保護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對于家長的依賴性比較強,這就會導致孩子在成為中學生后無法自主的完成課業(yè),不能對自己的物品進行保存;反之,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照顧孩子,就會讓孩子的性格產生缺失;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過于嚴格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甚至頻繁的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這樣一種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或者的自卑的心理。
3應對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3.1培養(yǎng)良好的認知能力
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就是人的認知,這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活動,良好的認知能力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因此,面對中小學生出現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失落感問題,可以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認知來解決。在中小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和家長應循序漸近的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到困難所在,當學生的理想和現實發(fā)生沖突時,不能一味地強迫學生去接受殘酷的現實,而是要分析學生失望的原因所在,逐漸開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對給學生關懷和指引,逐漸幫助學生樹立起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和信息,以便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中,盡早的適應,從而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3.2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工作中
當學生的學習生活出現問題時,心理教育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處理觀念和方法。在新時代的發(fā)展背景下,教育體系的建立必須要重視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保證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當學生出現適應能力差的問題時,往往不能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這時只有進行必要的心理指導,才能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當下的環(huán)境,老師可以更加自身的經歷和實際情況,給學生做一些心理輔導,在對環(huán)境做出正確的認知之后,逐漸調整的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轉變當前對環(huán)境排斥的心理。
3.3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首先,在學校進行課程設置和安排時,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其中,在心理健康課堂上,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心理保健方法,面對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進行專題講座,逐漸讓學校上下認識到心理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學校有著眾多的學生,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老師咋工作中發(fā)現每一個學生的問題實際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當學生出現困擾時,可以選擇心理咨詢的方式主動跟老師進行交流。
最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為了保證學生在不同的階段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學??梢远ㄆ陂_展心理健康調查,對學生現有的想法和觀點做一個初步的了解,在對心理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后,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適時地調整教學方案,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也可以得到及時的解決。
中小學教育在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基礎,掌握著豐富的人才資源,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具有專業(yè)技術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健康心理素質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內容,本文在對當前中小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最后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