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愛芬
學會學習是每個學生應該追求的目標,教會學生學習是每個教師應該追求的理想。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如何在常規(guī)教學中實實在在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積極探索實施開放課堂,充分營造學生的思維空間,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應用,自主思維,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從而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xiàn)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特征的總和。學生是正在發(fā)展中的人,學習新知時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潛在能力。只有在平時教學中堅持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自學意識:在興趣中激發(fā)
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而外部動機則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為此,教師需靈活運用各種途徑,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1)從生活實踐中挖掘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lián)系教材與學生實際,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以題”引路,“以情”引航,把僵化呆板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變“苦學”為“樂學”。如:在講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讓學生在紙上先畫好一條直線,用一枚硬幣上、下移動,在移動過程中觀察直線與圓的位置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描述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2)用現(xiàn)代技術激發(fā)興趣。在教學中應盡量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來增強新奇感,如:學習相似圖形時,找一些好看的相似圖形的例子,如同一張底片放大的不同盡寸的照片,大小不同,形狀相同的物品等,讓學生感知數(shù)學。
(3)在應用中產(chǎn)生興趣。強化應用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如研究銷售問題中的最值、生活中的解直角三角形等等,用這些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對提高應用和思維水平有重要作用。
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xiàn)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心理學家張大均曾指出,為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價值對刺激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例如,讓優(yōu)、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學活動,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教師繼而鼓勵其繼續(xù)努力。引入競賽形式,采取自己與過去的競賽、個人間的競賽及集體間的競賽相結合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當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了一個一個的實際問題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必將被更進一步地激發(fā)起來,成為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
二、自學習慣:在預習中培養(yǎng)
自學往往開始于預習。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提出要求和任務,做到要求適當,任務具體,檢查及時認真,評價有激勵性。我通過設計幾個圍繞每課重點的問題明確預習任務,再采用編制預習題提高預習效果,利用批閱預習作業(yè)把預習引向自學。帶著問題預習能促進預習向自學的過渡,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領會課本內容,弄懂例題和多種思維活動參與,同時也易產(chǎn)生思維的深化和知識的升華,學生的共同體會是帶著問題預習,依據(jù)問題思考,有利問題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自學習慣。再加上老師及時分發(fā)預習情況, 表揚預習好的同學, 督促不按要求做的同學堅持下去, 同學們就會習慣成自然。
三、自學方法:在指導中提高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要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因此教師必須充分把握教學過程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講究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轉化為具體行動。
1、變先講后學為先學后講,把好學生的預習關。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巴爾扎克說過,問題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思考并解決問題。課前設計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嘗試解決,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就為教師提高課堂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根據(jù)思考題,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善于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側重于教師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維,用自己的行動代替學生的行動,缺少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學生參與意識、主動性性差,不利于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啟發(fā)學生質疑問,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講到學生難懂的地方,可先通過小組討論,全面參與, 達到認識一致,理解方法,從而消除心中的困惑,不僅自己解決了問題,而且減輕了教師負擔。
3、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開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教學生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一定知識的基礎上,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予以指導,讓學生從中掌握與自己相適應的學習方法,自主的開展學習活動,從而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達到“教人以漁,令其終生受用無窮”的目的。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逐步形成、培養(yǎng)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應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過程。引導學生“善學”、“會學”,提高其自主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認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教學經(jīng)驗,努力實現(xiàn)其角色的轉變,方可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和素質,方能達到“不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