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第一中學 夏相青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我國的教育體制變得更加健全化,高中教學工作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美育是高中美術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的視角開展高中美術教學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提升美的創(chuàng)造力。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美術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美育,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發(fā)揮現(xiàn)代化教學輔助工具的優(yōu)勢和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本文針對美育與學科融合的高中美術教育課程教學方法展開研究,分別從什么是美育、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方向,以及美育與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美育教學者提供一些參考。
美育實質上指的是關于美的教育,高中階段的美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對美產生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首先,高中階段的美育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在美育的引領之下帶領學生開展創(chuàng)造性活動,養(yǎng)成美化環(huán)境、美化生活的習慣。高中階段中的美術課程中有許多內容是關于美術鑒賞的,美術鑒賞實際上是運用視覺來感知生活經驗和文化內涵,針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分析,理解判斷,進而在此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深入地了解美術作品,認識美術現(xiàn)象,使學生的美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美育和美術鑒賞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性,兩者相輔相成,美術鑒賞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美術作品能夠為美育提供必要的材料,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滲透美育,能夠豐富美術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氛圍充滿濃郁的藝術氣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
目前,各學科教師積極探究新的教育方法,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種符合學生認知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得到關注和應用。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盲目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PPT,本質上仍然是“教師輸出學生被動接受”的一種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法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作用很小。
在單一化的教學形式下,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和枯燥,難以讓學生打起精神,原因之一是教師教學設計不合理。在多種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加持之下,如何才能夠最大化地利用圖片、文字、視頻對作品進行組合分析,既為學生講解美術知識,又提升學生的美術作品欣賞能力,這是當前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
在高中美術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自身的審美眼光是絕對正確的,是最專業(yè)的。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此種教學方法傾向于闡述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悟。此外,高中時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對事物有著較為成熟的看法。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鑒賞機會,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針對美術作品的鑒賞暢所欲言,盡可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無益的,只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可以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地提升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美術教學要構建平等、尊重、和諧、互動的全新師生關系,這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其中,互動包括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兩大方面。只有師生在課堂上積極互動,才能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愉快,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教學策略方面也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進學生與教師的情感。
然而,在實踐教學中只有少部分的教師達到這一要求,現(xiàn)實中的教學氛圍沉悶,師生互動過少,仍然采用原有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想象空間,同時也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一問題會間接地影響著高中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無論在哪一個時期,各個學科教學任務的根本都是立德樹人這一最終目標。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許多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和高中美術教學活動進行了高效融合,其中德育和美育的融合滲透尤為突出。德育和學生未來的人生發(fā)展道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需要與各個學科相融合。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結合現(xiàn)代德育理念和美育知識,在引領學生開展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時融入人性化理念,同時充分結合這一階段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的內容,從多角度出發(fā)向學生滲透德育和美育。這樣一來,既提升了學生的美育水平,也潛移默化地在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滲透了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引導學生鑒賞《開國大典》這一幅油畫作品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而在此基礎之上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高效滲透德育和美育,弘揚我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民族精神扎根于學生心中。
高中階段所學的知識較為系統(tǒng),不同學科的構建具有系統(tǒng)性、完整性等特點,并且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普遍具有相容性的特點。所以,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各科學科間的融合問題。具體而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強不同學科與美術學科的關聯(lián)性,使多學科知識能夠更好地助力于美術教學,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具趣味性和多樣性。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教學能力,更多地涉獵一些文學、歷史、音樂等多學科的關聯(lián)性知識,并在實踐教學中將這些關聯(lián)性知識與美術教學活動進行有效融合。
例如,在學習和鑒賞油畫作品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中國畫作品是由詩、書、畫、印多個部分組成,而每一個部分都可以聯(lián)系語文學科中的一些古詩詞。這樣一來,教師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既豐厚了學生的文學底蘊,又提升了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術作品是藝術作品的一種主要表現(xiàn)形式,美術作品中的所有內容都是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例如,建筑、服裝、家具這些造型和色彩的設計同樣隸屬于美術教學的范疇之內。
因此,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踐情況,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學,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感知美。除此之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該增強美術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的關聯(lián),使教學活動深入淺出,讓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美學知識。這樣既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又能夠使得學生對于美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使美術教學不脫離實際。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研究生涯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的本質是“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學合一,不再將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局限在課堂之內,應該帶領學生體驗生活,面向社會,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融合,以此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一理論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對美育和高中美術教育教學的融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文筆者提到教學的互動性主要指的是學生之間和師生的交流與互動,只有提高了課堂的互動性,才能夠充分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提供了一幅作品讓學生鑒賞,教師切不可急于求成立馬講解所有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表達個人對作品的感受,同時帶領學生討論與分析,或者為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將學生分為三至五人一組,使其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文化環(huán)境中針對相關作品進行交流與互動,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鑒賞作品是學生獲得美學享受的基礎條件,能夠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發(fā)揮出領導者和管理者的作用。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
藝術作品是在生活中孕育出來的,藝術取材于生活,是經過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后才呈現(xiàn)到人們面前。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學生會看到許多不同的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美學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開闊眼界,體會到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這一理念和上文筆者所提到的教學理念相契合。
筆者還認為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參與一些關于美學素養(yǎng)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接近美、創(chuàng)造美、體驗美。教師在此后可以為學生預留一些相關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積極地搜集相關的美學資料和信息。這也是發(fā)展學生美學素養(yǎng)的一個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參觀一些博物館和紀念館,讓學生在不同的空間和環(huán)境中體驗不同的美學作品。這一做法既拉近了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也更好地增強了學生的感官體驗。
同時,在引導學生針對藝術作品進行臨摹和二次創(chuàng)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現(xiàn)代技術手段重現(xiàn)作品內容。這種方法既加深了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也能夠將一些紙上談兵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效融合,在這一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在高中美術教學活動中開展美育,教師切不可只注重理論講解,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課堂教學手段來完成。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考慮到這一問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把控教學節(jié)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適當?shù)卦黾右恍┨釂柇h(huán)節(jié),進而拋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期待的目光中引入教學內容。
除此之外,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探究欲望。例如,開展一些簡單的繪畫比賽,鼓勵學生去主動大膽地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但是教材知識畢竟有限,還應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延伸。因此,教師不應拘泥于教材,固守教材知識,應豐富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更有新意、更有趣味。教師可以在認真研讀教材之后結合實際情況,打破教材的編排結構,重新調整自己的教學步調。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畫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順序潛移默化地向學生介紹關于中國畫的美學知識,通過展示、比較、欣賞等教學手法帶領學生學習山水畫、人物畫等不同畫種,領略各個畫種的藝術特征。這樣,既打破了教材的教學順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一定條件之下增設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習完相關知識之后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在最后也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補充,豐富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是高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诿烙_展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師要不斷地思考、總結,在結合新課改教學要求的基礎之上,借助多種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實現(xiàn)五育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