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博 洪 滔
齦溝液是通過溝內上皮和結合上皮從牙齦結締組織滲入到齦溝內的液體。齦溝液在牙齦組織的防御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齦溝液內含有多種細胞因子、受體、抗體-補體系統(tǒng)成分、電解質、蛋白酶等[1]。研究齦溝液的量及內容的變化,對了解牙周疾病的發(fā)生機制、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等均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比較了牙齦炎全口潔治,齦緣齲Z350 納米樹脂修復前后齦溝液內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彈性蛋白酶(elastase,EA)、Ⅱ型膠原酶(type Ⅱcollagenase,COL-Ⅱ)的變化,報道如下。
選擇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口腔科就診的伴慢性牙齦炎頰側頸部齦緣齲患者14 例,男9 例,女5 例,平均年齡20.3 歲,每位患者至少有四顆及以上患牙需要充填治療,且齲損未累及牙髓,牙齦炎癥局限于牙齦組織無附著喪失。本研究獲得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牙齦炎全口潔治前齦溝液收集 將濾紙條裁成2 mm×4 mm 大小,每四個濾紙條裝入1 個離心管,消毒、稱重備用。齦溝液收集前輕輕去除齦上菌斑,清潔牙面,棉球隔濕后輕輕吹干牙面。將濾紙條插入齦緣下約1 mm,靜置30 s。棄去有血液污染的標本。放入離心管,稱重,-80 ℃冰箱凍存。每四顆患牙收集的齦溝液放入1 個標本收集管內。標本測量前,同一患者的兩個同類標本管合并為1 個標本。
2.2 牙齦炎全口潔治 齦上及齦下2 mm 常規(guī)全口超聲潔治。
2.3 Z350 修復前齦溝液收集 牙齦炎全口潔治1周后齦溝液Z350 修復前收集齦溝液。
2.4 窩洞制備及充填 1 周后復診,齲損部位排齦線排齦,去腐備洞Z350 納米樹脂(美國3M 公司NE17150)修復,細金鋼砂車針修整打磨外形,矽離子拋光。第3 次收集齦溝液,即Z350 修復后1 周齦溝液。
2.5 齦溝液AST、EA、COL-Ⅱ測定
2.5.1 樣本處理 放有濾紙的EP 管解凍后,每管加入70 μL 0.01 mol/L 的PBS 緩沖液(pH=7.4),室溫下振蕩1 h,高速離心機離心5min(4 ℃,1000 r/min),提取上清液,同一患者的2 個同類標本管合并為1個標本。計算取樣前后重量差為標本質量,樣本濃度=測量濃度×(標本質量+0.07)/標本。
2.5.2 EA、AST、COL-Ⅱ檢測 酶標儀在405 nm 下測定樣本光密度,EA 結果以每樣本光密度值表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各樣本AST 含量。按試劑盒(上海聯(lián)邁生物,批號LM-981-ES)說明步驟底物法測量OD 值,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樣本COL-Ⅱ含量。
2.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非正態(tài)數(shù)據(jù)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牙齦炎全口潔治前后1 周齦溝液AST、EA、COL-Ⅱ比較 牙齦炎全口潔治后1 周齦溝液內AST、EA 含量低于治療前(P<0.05);COL-Ⅱ含量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牙齦炎全口潔治前后齦溝液AST、EA、COL-Ⅱ水平比較()
表1 牙齦炎全口潔治前后齦溝液AST、EA、COL-Ⅱ水平比較()
注:AST 為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EA 為彈性蛋白酶;COL-Ⅱ為Ⅱ型膠原酶
3.2 Z350 修復前后齦溝液AST、EA、COL-Ⅱ比較
Z350 修復齦緣齲后,齦溝液內三種酶含量稍降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Z350 納米樹脂修復前及修復后1 周齦溝液AST、EA、COL-Ⅱ水平比較()
表2 Z350 納米樹脂修復前及修復后1 周齦溝液AST、EA、COL-Ⅱ水平比較()
注:AST 為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EA 為彈性蛋白酶;COL-Ⅱ為Ⅱ型膠原酶
3.3 Z350 修復前后齦溝液流量比較 Z350 修復前及修復后1 周齦溝液流量數(shù)據(jù)呈非正態(tài)分布,Mann-Whitney 兩樣本秩和檢驗α=0.05 水平時,齦緣齲修復前齦溝液(N+秩均)39(30.88)與修復后1 周齦溝液流量(N+秩均)22(31.2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068,P=0.946)。
牙周炎動物模型試驗表明,長期菌斑堆積,牙齦炎癥可以向深層組織發(fā)展造成附著喪失,最終導致牙周炎的發(fā)生。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成年人的牙周健康情況不容樂觀,牙齦炎和牙周炎的患病率居高不下[3-4]。其超高的發(fā)病率已經(jīng)造成巨大的疾病負擔和社會經(jīng)濟影響[5-7]。
牙齦炎和牙周炎早期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過程均是牙齦炎癥,牙齦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牙周炎的發(fā)病機制[8]。EA 可破壞多種結締組織,在牙周組織的破壞過程中起重要作用[9]。牙周炎患者經(jīng)牙周治療后唾液內EA 含量明顯下降[10-12]。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隨著炎癥緩解EA 表達降低。AST 與牙周炎癥狀態(tài)呈高度相關性,組織破壞時,AST 大量出現(xiàn)于細胞外環(huán)境[1,13]。COL-Ⅱ通過降解膠原導致牙周組織破壞,其活性水平也隨著牙周炎癥的加重及牙周袋的加深而增加[14]。本研究結果顯示,牙齦炎癥控制后AST、EA 表達明顯降低,但COL-Ⅱ的變化不明顯。AST、EA 在牙齦炎癥早期明顯高表達于齦溝液內,牙齦炎癥控制后齦溝液內含量降低。AST、EA 在牙齦炎癥早期段高表達,對檢測早期牙周炎癥有一定的意義。COL-Ⅱ在牙齦炎癥狀態(tài)表達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COL-Ⅱ隨著牙周炎癥狀加重表達逐漸增加,但在炎癥早期表達不明顯。
Z350 治療楔狀缺損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5]。本研究結果顯示,齦緣齲損Z350 修復前后三種酶的濃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對牙周組織產(chǎn)生炎性刺激輕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Z350 修復齦緣齲損前后齦溝液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酶的檢測結果一致。
齦溝液內酶的檢測雖然在牙齦炎癥的早期診斷上有優(yōu)勢,但也有明顯的不足。首先,健康牙齦齦溝液量極少,收集足夠檢測量齦溝液臨床操作困難。本研究將四顆牙齒收集的齦溝液標本作為一個檢測標本,測量階段仍需合并同一患者標本。樣本數(shù)量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其次,齦溝液收集過程中極易受到牙齦上皮潰瘍程度及牙齦炎癥狀態(tài)影響,牙齦炎癥充血水腫時,牙齦易出血,增加取樣難度。齦溝液量少、齦溝液稱量、存儲都對后續(xù)檢測有影響,進而使得各種細胞因子、酶類檢測結果差異很大[16]。因此,通過齦溝液內標志物對牙齦炎、牙周炎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