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敏 王如鳳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上花費的精力往往最多。筆者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觀察表明,要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英語教師就要關注學生三種能力的培養(yǎng),即解碼能力、流利度和理解能力。
解碼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解碼能力是指學生對讀物的外觀、文字、音素、圖片等基本信息的意義抓取和理解的能力,具體包括文本概念、音素意識、拼讀能力和閱讀流暢度四個要素。在諸多要素中,拼讀能力是核心。下文,筆者以《麗聲北極星自然拼讀繪本》中的The Clever Child為例,具體談談如何提升學生的解碼能力。The Clever Child圍繞一枚丟失的金戒指展開,講述了小男孩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幫助老婦人找到金戒指的故事。此課的教學目標為引導學生關注并掌握ld、lt、lp在詞尾的發(fā)音,同時進行流利閱讀,理解文意。
教學伊始,筆者請學生試讀《麗聲瑞格叔叔自然拼讀法》中的phonics兒歌INeed Help;隨后,筆者播放兒歌音頻,引導學生大膽跟讀;緊接著,筆者拋出問題“Who needs an adult’s help?”引發(fā)學生思考,并順勢對比教授單詞child和adult,引出兒歌的主題。當學生第三次嘗試朗讀兒歌時,雖然他們還是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但是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音素意識。
INeed Help
Ineed an adult’s help.
Ineed an adult to help me put onmy quilt.
Ineed an adult to help me bucklemy belt.
Ineed an adult to help film me flying high.
在正式的繪本教學階段,首先,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封面,確立文本概念,同時教授lady、magpie、grand hotel等詞,掃清學生的閱讀障礙。其次,引導學生結合圖片猜測繪本的主要內容,激起學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使其帶著強烈的閱讀期待,開始整體泛讀文本,了解故事梗概,驗證之前的猜想,進而提煉故事主要內容。最后,用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all/Review)法,引導學生以戒指為主線,聚焦尋找戒指的關鍵要素(戒指是什么時候丟的,在哪里丟的,怎么丟的,戒指有什么特征),構建故事的主要脈絡。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實現(xiàn)了故事共建,完成了對文本的解碼。
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一直強調語音教學要先感性再理性,鼓勵學生通過讀、悟去發(fā)現(xiàn)和歸納語音規(guī)律,并能嘗試運用語音規(guī)律整體認讀單詞。據(jù)此,筆者在讀后階段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見圖1),要求學生能夠以創(chuàng)編兒歌的方式抓住故事概要,對整個文本進行再次梳理和復述。待學生填寫完畢后,筆者鼓勵學生嘗試有節(jié)奏地朗讀,并順勢聚焦所填單詞old、adult、child、helps、golden,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字母l在元音字母后面發(fā)/l/,從而實現(xiàn)語音學習的理性回歸。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音規(guī)律,筆者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l在元音字母后面發(fā)/l/的單詞,并向學生出示練習:聽一聽,寫一寫,填入所缺字母(fe__,be__,fi__,me__,ga__,gu___,wo___,he___)。
(圖1)
最后,教師再次呈現(xiàn)兒歌INeed Help,讓學生再次朗讀。通過一堂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語音規(guī)律和相關詞匯,他們從一開始的不會讀到最后正確流利朗讀,真切地體驗到解碼成功的喜悅。
流利度是閱讀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標,其涵蓋速度、準確度和韻律感,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閱讀流利度的培養(yǎng)。
為提升學生的閱讀流利度,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榜樣,這個榜樣既可以是教師自己,也可以是出色的有聲讀物敘述者。通過正確的示范朗讀,學生能夠感知詞句的地道發(fā)音,把握詞句的語音、語調、輕重音、節(jié)奏、意群切分,并初步理解詞句的感情基調。此外,這樣的模仿朗誦,更容易實現(xiàn)朗讀的流暢、自然,并體現(xiàn)韻律美。
教師不僅要加強閱讀指導,還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如教師可以選擇一篇合適的短文,設置一個合理的速度標準,讓學生反復讀,并利用表格記錄學生每次的閱讀時長,直到達到所設置的標準。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當為其提供錄音示范,錄音速度可以稍慢,但要包含豐富的韻律信息。在聽錄音、朗讀、背誦、記憶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閱讀流利度,其獲得的信息也能得到歸類和編碼,從而促成認知結構的改造與重組。
閱讀的核心是理解,越是學習能力強的人,越能在大量的文字中找到重點。
教師的提問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表層信息上,這不僅無益于學生的文本理解,更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3H問題(Here question:What is on page?Hidden question:What is inferred?Head question:How is your response to themessage?)采用從字面理解到推理判斷再到回應文本的提問思路,能夠有效發(fā)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麗聲三葉草分級讀物》第二級Monkey’s Big Bike講述了Little Teddy不聽Rabbit的勸,騎上了Monkey的大自行車的故事。筆者提出三個遞進性問題——Who said“oh,no”?Is rabbit worried?Why?What would you do?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與自身尋找答案,表達觀點。在此過程中,筆者還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去補足、擴展文本所暗含的信息,生成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
非語言模態(tài)如圖像、顏色、聲音等在社會交流中具備同樣的功能價值,它們也直接參與意義的建構。教師有必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如教授《“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We Want to Be Supermen時,學生對句子“Vic adores Superman.”中的“adore”疑惑不解,筆者引導學生對插圖進行觀察。從Vic房間的裝飾及服裝上多次出現(xiàn)的“S”標志,學生立即猜出“adore”有“喜歡”“癡迷”的含義,從而得出結論“Vic likes Superman very much.”教師要學會“旁敲側擊”,引導學生從多模態(tài)資源中提取關鍵信息,并將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讓文本中的字、符號、圖、表格等都能參與到學生文本意義的理解中去。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英語知識并形成知識體系是關鍵。思維導圖是實現(xiàn)知識結構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仍以繪本The Clever Child為例,筆者利用思維導圖展現(xiàn)了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故事全景圖。具體而言,筆者先引導學生化身偵探聚焦尋找戒指的關鍵要素,并在此基礎上逐步生成結構圖。隨后,筆者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根據(jù)老婦人提供的信息去推斷戒指丟失的時間、地點以及戒指的特征等關鍵信息。接著,教師順勢拋出兩個問題“John finds the ring,who takes the ring?Where does the boy find the golden ring?”,使學生聚焦故事結局:喜鵲叼走了戒指,最后在鳥巢里找到了戒指。最后,筆者又引導學生圍繞“How to find the ring?/How to take the ring?”兩條主線倒推事情的經過,使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圈劃關鍵動詞短語,完成如下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整個過程,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聚焦關鍵知識點,梳理文本脈絡,建構合理思維網(wǎng)絡,讓隱性的思維可視化,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言學習要經歷三個階段:通過閱讀、視聽獲得語言輸入;通過練習,將輸入的語言與已有認知經驗相結合,進行內化理解;通過交際、寫作等方式輸出語言,深化理解。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平臺和輸出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通常情況下,文本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朗讀文本。朗讀是一種“出聲的思維”,是檢測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依據(jù)。通過學習,學生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課文,能根據(jù)文本意義正確斷句,把握語速、語流,做到連貫和流暢,還能傳遞文本人物情感和文本主旨內涵。第二,復述文本。復述文本并不是機械地重復文本,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要求學生必須在認真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文本的內容。復述文本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水平。第三,表演文本。課堂表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教師可以設計各種表演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另外,文本表演既是外顯的言語行為,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內化,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閱讀解碼能力、閱讀流利度和閱讀理解能力三者相互促進,三種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的泛聽和泛讀,特別是主動投入的泛聽和泛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堅決落實課外閱讀的量化要求,努力做到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從而為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