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巖 李木子
名著是全人類優(yōu)秀文化和智慧的結晶,閱讀名著就是去擷取文學大師們?yōu)槲覀兞粝碌囊活w顆晶瑩剔透、散發(fā)耀眼光芒的水晶。中學生閱讀名著不僅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還能夠推動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薪火相傳。
2017 年秋季開始,教育部規(guī)定全國開始使用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在統(tǒng)編教材中,名著閱讀地位大幅上升,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具有同等重要程度?!叭灰惑w”的全新閱讀教學體系中,名著閱讀教學儼然成為現(xiàn)如今語文教學亟須重視的一部分[1]。
為能更好地跟進語文課程改革的步伐,更有效地實現(xiàn)名著閱讀教學目標,筆者自2021 年10 月到2022 年3 月,以白城市一所初中一年級到三年級的6 個班級,150 個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調查問卷和訪談方式,通過對這些中學生在名著閱讀教學課堂中的聽課互動表現(xiàn)及名著閱讀相關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實際觀察、記錄,對學生和語文學科教師進行相關問卷調查、訪談等,了解目前中學生名著閱讀的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比對統(tǒng)計、分析學生對課下名著閱讀的時長、讀名著之后的作業(yè)反饋和教師的課堂提問數據,筆者進行了如下總結:
語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學生不能僅限于課堂上僅有的一點兒時間學習名著,應在課下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诖?筆者對教師和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和閱讀內容進行調查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如表1 所示。
閱讀時間統(tǒng)計以一周為單位,讓學生根據其每周的平均閱讀時間進行選擇。劃分為,A:小于1小時,即幾乎不進行課外閱讀;B:3.5 小時左右,即平均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約半個小時;C:7 小時左右,即平均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約1 小時;D:10.5小時左右,即平均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約1.5 小時;E:14 小時左右,即平均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約2 小時;F:大于14 小時,即平均每天進行課外閱讀大于2 小時。
表1: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統(tǒng)計
從表1 中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時長普遍偏短,半數以上的同學每天閱讀時長不超過一小時,而且隨年級遞增呈嚴重遞減的趨勢。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業(yè)任務和壓力隨之越來越大,能留給學生的課下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九年級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保持每天綜合閱讀時長超過一小時,留給名著閱讀的時間就更少了。
在較少的閱讀時間中,學生的閱讀偏好也不盡相同。調查統(tǒng)計結果如表2 所示,其中散文包括:狹義的純文學的散文小品、雜文、各種隨筆(包括國外作家的翻譯作品)、報告文學等。
表2:學生課外閱讀內容統(tǒng)計
表2 的數據顯示,隨著網絡日益發(fā)達,現(xiàn)如今學生的閱讀偏好也隨之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調查的六種閱讀內容中,三個年級的學生最鐘愛的都為網絡小說。網絡小說因其內容符合當下潮流,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可以用幾分鐘就可以閱讀完一個更新的章節(jié),這種“快餐”式無營養(yǎng)閱讀已逐漸打敗了以往“品茶”式澀后生津的傳統(tǒng)閱讀。
但網絡小說良莠不齊,有些內容根本不利于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經典、優(yōu)秀的名著,學生反而不愿意閱讀,究其原因,是因為名著大多厚如磚、澀如藥,如果沒有一定的耐心和鑒賞力,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中學生人生閱歷尚淺,不能深刻理解內容,不少學生初讀名著都有這樣的感受:書上的每一個字都認識,然而合上書,卻又總結不出這本書作者究竟想表達的主旨內涵。學生對名著閱讀有如此大的抵觸,自然就提不起興趣。
在走訪、調查和參與聽課時,筆者翻看了學生的名著書籍和讀書筆記,大部分同學的讀書筆記都是簡單的摘抄,沒有任何感悟、心得。在課堂中,部分同學在被老師提問后,回答得模糊不清,記不住自己已經看過的書籍內容。由此反映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學生根本不會閱讀和做讀書筆記的方法。而名著大多人物眾多,情節(jié)繁多,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試題和知識點都給學生總結詳盡,學生根本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慢慢地體味閱讀帶給他們的“延時快樂”。
雖然教材改版、教育改革一直在大力推進,但是應試的陰影仍然如影隨形。特別是在九年級的名著教學中,由于中考的巨大壓力,有的教師覺得講名著會沖淡自己的教學和復習“濃度”,讓學生課下去讀去品去體會,課上采用套用中考考題的方式對名著閱讀知識進行講授,填鴨式、灌水式讓學生去硬背知識點,至于文本閱讀品析、閱讀方法訓練、相關作家作品拓展教學之類近乎于無。
中學生現(xiàn)階段的認知水平發(fā)展還不完善,靠自身難以正確篩選出適合他們身心成長、有助于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書籍。學生對閱讀名著的意識還不夠,沒有認識到閱讀名著可以提高他們日后乃至一生對文化的理解、感受、評價和欣賞。語文教師作為中學生閱讀的引領者,要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提高閱讀名著的意識,轉變閱讀的觀念,要讓學生深刻意識到閱讀名著的重要性。
教師在課堂中要多維度地為學生介紹名著,告知學生閱讀名著就是在吸取全人類文明的寶藏和智慧的結晶。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由感知文學形式到進入文學世界,受到文學形象、文學境界的感染,對生活、生命有新的感悟,從而凈化感情、澡雪精神,最終重塑心靈[2]。余秋雨先生也曾把名著比喻成知識堡壘上的制高點,引導學生占據了這個堡壘的制高點,攻下其他的知識自然就簡單多了。
文學教育的宗旨在于喚醒學生對于文學的渴望,點燃學生對于文學的熱情[3]。而且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4]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要我讀”變成“我要讀”,把心理活動和思維方向集中在閱讀的內容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強化思維,提高學習效果。如何才能合理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摸索出三個方法。
1.用課本做引線,引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有的態(tài)度[5]。初中教材中現(xiàn)代文的選材十分科學經典,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所以在備課時,教師就要用心挖掘教材和名著的結合點,抓住這些思想的交接點,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轉變課堂角色,“放權”換學生來當講解員
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權力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6]。為了讓學生能體驗到這種認識、探索、閱讀的快樂,筆者每周五都會布置一節(jié)20 分鐘的“別樣課堂”,完成一個特殊的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自己當名著的講解員,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實現(xiàn)他的“教師夢”。
3.舉辦讀書活動,培養(yǎng)學生閱讀情趣和熱情
閱讀情趣指的是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在閱讀過程中,表現(xiàn)為高度的專注和癡迷,甚而手不釋卷、廢寢忘食[7]。英國著名的文學教授彼得·威德森也曾說過:“文學提供愉悅,人們似乎只不過是喜歡讀它。”[8]為了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情趣和熱情,感受閱讀中無窮的樂趣,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和閱讀活動。比如“讀好書·品書香”假期閱讀征文大賽、經典文學誦讀大賽、讀后感寫作大賽、讀書筆記展覽等。在活動中可以把獲獎同學的文章和作品張貼在榮譽欄中,供其他同學學習和借鑒。而且學校還可以為獲獎的同學專門頒發(fā)獎狀,鼓勵他們再接再厲。這些活動不但讓學生更好地與經典文學作品接觸,而且還提高了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和能力。
現(xiàn)階段中學生要讀和可讀的名著并不少,單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規(guī)定的初中生必讀的名著篇目就有12 部,如果再加上課標推薦的名著篇目就更多了。中學生本來就有繁重的課業(yè)任務,課外閱讀的時間不多。如果閱讀再沒有方法,就會出現(xiàn)抓不住重點、無效閱讀的現(xiàn)象。所以作為老師,就需要為學生指明方向。遵循經典閱讀、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課內外兼顧、校內外結合的原則,按年級、分學期選定課外名著必讀書目,訂立好具體詳細的閱讀計劃,指導學生分步驟、小目標推進式地閱讀,從而完成適宜中學生的名著系統(tǒng)閱讀。
在名著的閱讀方法上,要講究精讀與粗讀相結合,以略讀為主,精讀為輔。既要對精華的內容欣賞慢品,也要對一般內容粗放快讀,閱讀注意力既要放在精彩的情節(jié)內容上,又不能忽視值得效仿的藝術特色上。在中學生初入文學之門的時候,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順序,應當在鑒賞方面對他們有個基本的指導,這種指導大概分為三步[9]:先初讀,認識感知作品基本內容;再精讀,品析文章;最后綜合前面兩步,認識作品的主題并做評議摘錄。
1.略讀式閱讀
名著一般篇幅較長,內容繁多,涉及面廣,人物關系復雜,所以學生的閱讀任務很重。這時就可以指導學生略讀,把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主要思想、寫作技法、藝術特色、文學知識。學生閱讀時可以先看目錄和序文,再看正文,以便在閱讀前對全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如高爾基的《童年》,正文前有一篇譯序,學生閱讀該序文可了解到作者的寫作緣由和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以及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10],這些重點內容也會為學生接下來的閱讀提供側重點。
對于正文部分,要讓學生抓住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進行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粗略式閱讀,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如閱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可引導學生思考圣地亞哥在返航中一次次地與鯊魚搏斗中,你發(fā)掘到他的身上有什么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否值得你去學習。教師這樣引導之后,學生再帶著疑問略讀,就更容易理解名著的主題。
2.精讀式閱讀
以文學素養(yǎng)的生成與發(fā)展的目的和要求看,文學作品教學的內容核心是體驗和反思[11]。所以閱讀名著不僅是讓學生淺顯地了解作品情節(jié),更要讓學生深切體驗、感受其文學的魅力,思考內涵,領會其現(xiàn)實意義等。在喬納森·斯威夫特的作品《格列佛游記》中,我們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敘述周游四國的經歷,可以了解18 世紀前半期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以及統(tǒng)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
托爾斯泰說:“藝術活動是以下面這一事實為基礎的,一個用聽覺和視覺接受他們所表達的情感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的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12]在文學中,藝術活動可以理解為閱讀文學作品的活動。讓學生閱讀名著,正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袤的文學世界,讓其深刻、真切地去體驗文學作品、體會作家當下的思想情感。
為了更好地體驗作品,要讓學生在精讀時適當地做圈點和批注。這種閱讀方式既能醒目地標出作品的重點內容,又能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思的閱讀習慣。如在指導閱讀《名人傳》這本書時,筆者讓學生圈畫出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語句,學生畫出了貝多芬說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因為他不能使我屈服”[13]。學生紛紛批注,“這是不屈的靈魂對不幸命運發(fā)出的吶喊”“展現(xiàn)了貝多芬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這種精讀、圈點、批注式閱讀,既能讓學生欣賞作品中凝練、飽含哲思的語言,還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特點,感受名著的魅力,又能借鑒運用,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3.選擇性閱讀
很多名著篇幅很長,內容包羅萬象,很多學生覺得很犯難,不知該怎樣閱讀。從頭到尾讀完,好像過于繁雜瑣碎。丹納曾就此形象地描述過:“我們沒有進入書本之前只是表面地看待事物,漫不經心,心中很平靜,猶如布爾喬亞看一次例行的單調的閱兵式。但作家攙著我們的手帶往戰(zhàn)場,于是我們看見軍隊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沖擊、尸橫遍野?!盵14]學生自己閱讀名著,沒有主題,沒有方向,沒有興趣,就更沒有體驗和感動。
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脫離那種漫不經心式的“閱兵式”閱讀,“攙著”學生走入那個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的一個個戰(zhàn)場,從“平靜的心靈”變成“在內心掀起驚濤駭浪”。
把學生帶入作品中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性閱讀的方法去讀名著。對于內容雜多的作品,教師可以首先選定一個主題讓學生閱讀,這個主題可以是學生的興趣點。例如在讀《傅雷家書》時,初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筆者就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么類型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家長怎么和自己相處。然后讓學生課下先閱讀傅雷作為一位父親是怎么樣教孩子文明禮儀、為人處世,怎么樣看待感情等。還引導學生以父子情深為主題,找找看信件中哪一些內容體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和體貼。選定主題之后,就可以只讀那些和主題相關的內容,而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可以略讀或者不讀。筆者在教授這本書時,利用給學生下發(fā)選擇性閱讀卡片的方式,既讓學生高效、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讀完了這本書,又讓學生從內心反思到和家長的溝通模式是否得當,重新建立親子關系。
選擇性閱讀卡片( )
為保證閱讀效果,閱讀時還要養(yǎng)成隨時摘錄的好習慣,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錄下來,把閱讀中的深切感悟或讀書心得體會寫成日記,強調“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加強閱讀意愿,擴大閱讀量,開闊知識視野,“一心讀盡圣賢書”;手到,就是要求學生在讀書的同時要動筆,“不動筆者不讀書”;心到,就是要對備考或人生發(fā)展很有用的內容用心去記憶,把這些知識信息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可以隨時從記憶庫中調用。
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其自律性和自覺性還有待提高,單靠學生課下自主閱讀還是收效甚微的。所以教師要對規(guī)定范圍內學生閱讀進度和閱讀質量進行及時督促和監(jiān)查。
監(jiān)查學生閱讀的方式很多,例如可在每天課前利用三分鐘隨機提問學生,詢問該生規(guī)定的閱讀章節(jié)主要內容,這種方式可以隨時監(jiān)督學生閱讀進度,以免學生自律性不夠,在課下不能及時閱讀,跟不上講解進度。還可以每周收取一次學生的讀書筆記、積累本、讀書卡等,以此來監(jiān)查學生是否及時有效地完成相關閱讀任務。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監(jiān)查學生的閱讀質量,了解學生對內容的把握情況,以調整日后的閱讀講解和考查內容,做到精講精練。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讀書交流會、名著知識競賽等活動,來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15]作為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順應時代和政策,努力鉆研,適時調節(jié)名著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閱讀名著產生興趣,再授以學生名著閱讀的方法,從而讓學生能真正、真切、真心、真情地閱讀名著,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