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良,曾婧賢,李 清
(寧都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江西 寧都 342800)
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一種急腹癥,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腸梗阻發(fā)病機制復雜,病因多樣化,梗阻部位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亦不同,且病情進展迅速,及時、準確的診斷是臨床治療的關鍵[2]。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腸梗阻的主要方式,腹部X 線是傳統(tǒng)常用檢查方式,但受腹腔臟器、腸腔空氣等影響,腹部X 線無法準確判斷梗阻部位、原因,存在一定的誤診、漏診幾率,診斷價值有限[3,4]。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CT 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其具有成像清晰、創(chuàng)傷小、檢出率高的特點,加之其強大的圖像后期處理技術,可清晰顯示梗阻部位和周圍組織的關系等[5]。通過CT 診斷腸梗阻,對后期治療具有重要的價值。但目前臨床對應用CT 診斷腸梗阻尚存在爭議,其具體價值還需要進一步探究證實[6,7]?;诖?,本研究選擇2021 年1 月-2022年5 月在我院診治的28 例疑似腸梗阻患者,觀察CT 小腸成像對腸梗阻部位及病因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5 月在寧都縣人民醫(yī)院診治的28 例疑似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 例,女10 例;年齡28~63 歲,平均年齡(39.18±4.03)歲;手術病理確診20 例腸梗阻,其中單純性梗阻11 例,絞窄性梗阻6 例,動力性梗阻3 例;腸梗阻部位:空腸5 例,回腸8 例,空回腸3 例,回盲部1 例,結腸3 例;腸梗阻病因:腸腫瘤9 例,腸粘連5 例,腸套疊3 例,腸扭轉2 例,腹內外疝1 例。本研究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有疑似腸梗阻指征(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8];②均經手術病理確診[9];③隨訪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結腸、小腸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肝、腎、心、腦等重要臟器疾??;③孕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 線、CT 小腸成像檢查。X線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Aristos VX-Plus型數(shù)字化X 射線成像系統(tǒng)對患者腹部進行檢查。CT 檢查儀器:采用GE 生產的Lighispeed 16 層螺旋CT 掃描儀,電壓120 kV,電流230 mA,轉速0.5 s/周,螺距1.0,層間隔5 mm,層厚5 mm,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從膈頂掃描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增強掃描時,經肘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造影劑碘佛醇(2 ml/kg),掃描時間為動脈期30 s,靜脈期48 s,延遲期120 s,最后將圖像傳送至工作站進行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不同部位(空腸、回腸、空回腸、回盲部、結腸)腸梗阻的檢出率、不同病因(腸腫瘤、粘連、套疊、腸扭轉、腹內外疝)腸梗阻的檢出率、不同類型(單純性、絞窄性、動力性)腸梗阻的檢出率、不同病因所致腸梗阻的CT 影像特點以及檢查舒適度評分。
1.4.1 診斷效能[10,11]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shù)×100%。
1.4.2 檢查舒適度評分[12]采用我院自制舒適度評分量表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舒適度越高。
1.4.3 判斷標準 腸梗阻[13]:小腸腸管直徑小于2.5 cm,結腸腸管直徑大于6.0 cm,且可見近側擴張腸管與遠側塌陷或正常管徑腸管間的“移行帶”;腸梗阻位置判斷標準[14]:造影劑不能通過梗阻,管腔塌陷部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法對腸梗阻的診斷效能 CT 小腸成像診斷腸梗阻的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均高于X線檢查(P<0.05),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對腸梗阻的診斷效能(n,%)
2.2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部位腸梗阻的檢出率比較CT 檢查對不同部位(空腸、回腸、空回腸、回盲部、結腸部位)梗阻的檢出率均大于X 線檢查(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部位腸梗阻的檢出率比較[n(%)]
2.3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病因腸梗阻的檢出率比較CT 檢查對不同病因(腸腫瘤、粘連、套疊、扭轉、腹內外疝)腸梗阻的檢出率均大于X 線檢查(P<0.05),見表3。
表3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病因腸梗阻的檢出率比較[n(%)]
2.4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類型腸梗阻的檢出率比較 CT 檢查對單純性梗阻的檢出率與X 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 檢查對絞窄性梗阻、動力性梗阻的檢出率均高于X 線檢查(P<0.05),見表4。
表4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類型腸梗阻的檢出率比較[n(%)]
2.5 不同檢查方法的檢查舒適度評分比較 CT 檢查舒適度評分為(91.28±3.28)分,高于X 線檢查的(83.29±3.7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394,P=0.000)。
2.6 不同病因所致腸梗阻的CT 影像學特點 不同病因所致腸梗阻CT 檢查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影像學特點:腸腫瘤:不規(guī)則明顯強化的軟組織腫塊;腸粘連:顯示腸管聚集,腸管走行紊亂;腸套疊:顯示套入腸管及同心圓征等;腸腸扭轉:腹部腸管排列為螺旋狀;腹內外疝:顯示疝入腸管,疝囊周圍受壓及炎性水腫。
腸梗阻患者手術治療的關鍵是早期明確腸梗阻部位及病因[15]。常規(guī)腹部X 線檢查操作簡單,可用于診斷有無梗阻[16]。但是腹部重疊組織較多,X 線檢查對梗阻部位、病因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T 成像技術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且掃描時間短,偽影影響小,有利于臨床對腸梗阻的診斷[17]。近年來,CT 診斷腸梗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8]。但是對腸梗阻部位、類型、病因方面的診斷存在差異,具體的應用優(yōu)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CT 小腸成像診斷腸梗阻的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均高于X 線檢查(P<0.05),說明CT 成像檢查可提高腸梗阻的診斷效能,可對疑似腸梗阻患者進行準確診斷。同時研究結果顯示,CT 檢查對不同部位(空腸、回腸、空回腸、回盲部、結腸部位)腸梗阻的檢出率均大于X 線檢查(P<0.05),提示CT 成像檢查可更準確定位腸梗阻部位,為臨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更可靠的參考。分析認為,CT 檢查可避免X 線檢查的局限性,清晰分辨積氣、積液,從而獲得不同階段的清晰圖像,并準確、清晰顯示腸系膜結構以及周圍結構,從而準確判斷梗阻部位。本研究顯示,CT 檢查對不同病因(腸腫瘤、粘連、套疊、腸扭轉、腹內外疝)腸梗阻的檢出率均大于X 線檢查(P<0.05),表明在腸梗阻病因診斷方面,CT檢查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準確判斷梗阻病因。分析原因:CT 檢查可從多角度觀察病變情況,清晰顯示具體部位和周圍正常組織的解剖關系,從而為明確梗阻病因提供可靠依據(jù)。特別是CT 增強掃描,可進一步鑒別病因。本研究發(fā)現(xiàn),CT 檢查對單純性梗阻的檢出率與X 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 檢查對絞窄性梗阻、動力性梗阻的檢出率均高于X 線檢查(P<0.05),表明在單純性梗阻診斷中,CT 和X 線檢出率基本一致,但是CT 檢查對絞窄性梗阻、動力性梗阻的檢出率更高,且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赡苁怯捎贑T 檢查還可顯示腸腔外情況,從而可以判斷單純性梗阻以外的可能性。另外,CT 檢查的舒適度評分高于X線檢查(P<0.05),表明CT 檢查患者舒適度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病因所致腸梗阻的CT 影像學特點各不相同,該結論提示CT 檢查對不同病因腸梗阻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影像學特點,進一步對病因診斷提供補充參考。
綜上所述,CT 小腸成像可提高腸梗阻的診斷效能,能準確檢出病因、梗阻部位,不同病變腸梗阻可表現(xiàn)出一定的CT 影像特點,利于臨床后期的治療,且檢查舒適度高,可作為腸梗阻診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