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利(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qū)第一實驗小學)
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育而言,閱讀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語文閱讀可以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活躍思維,提升閱讀能力,增強寫作能力。通吃利用小學生的信息處理快、記憶力好的優(yōu)勢,從小建立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值得教師重視的事情,對學生未來發(fā)展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書本的內容多種多樣,那么教師就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材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閱讀能力等,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進行閱讀。比如,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教師就需要為學生選擇適合的漫畫讀物,比如《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父與子》等,讓小學生先通過漫畫的方法培養(yǎng)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在學生4、5年級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語文書中的文本,并將生詞找出來,等到了學校之后和其他同學互相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6年級階段,學生已經(jīng)有了自己基本的判斷以及積累了一定的漢字,學生可以自主完成閱讀并通過字典、互聯(lián)網(wǎng)等弄清讀音。不同學生對閱讀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小學階段,學生很難保持長時間的興趣,因此,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需求等為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得分,更是為了讓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打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在班級內設立閱讀角,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閱讀材料,建造閱讀環(huán)境,學生的閱讀需求得到有力保障。例如,針對想要當警察的學生,教師可以多為學生提供和警察相關的書籍、報道等,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的志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興趣中學習語文知識,報效祖國;為學生打造合適的閱讀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沉浸其中,進而提高閱讀質量。
同時,教師也需要針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合適的教學情景,使學生通過情景的融入而擁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其中,學生能夠對所閱讀的文章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促進語文知識的深化和內化。在構建情境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使其逐漸成為課堂中的主體,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使其通過身邊的環(huán)境而激發(fā)出自身的情感認知,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主動的思考和學習,以此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這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活動的參與而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運用,加強學生對于語文文章的理解。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便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在設計活動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具體的教學要求對于語文這門學科,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表演活動,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進行投入,使其通過對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演繹,更加深入地對文章進行分析,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地分析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使其逐漸形成正確的閱讀思路,掌握豐富的學習方法。在這種更加自由、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便能夠更加高效的掌握性知識性內容,以此產(chǎn)生良好的閱讀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解《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時,可以為學生開展表演活動,讓學生主動的進行文章的閱讀和分析,使其將文章內容改編為劇本,將每個人物的形象特征進行總結。并針對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性的問題進行梳理,讓學生通過劇本的制作過程,而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內容產(chǎn)生一個清晰的認知。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其通過劇本的改編而充分的掌握這篇文章的內涵。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所改編的劇本來進行表演讓學生通過角色的分配,使其從不同的思考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故事的理解,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其通過表演的過程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中描寫人物的方式方法,進而不斷總結閱讀經(jīng)驗。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充足的道具和服裝,并組織學生來進行場景的布置,這種方式能夠增添表演活動的儀式感,使學生更加認真地面對表演活動。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整體的表演過程進行錄像,為學生留作紀念,讓學生能夠通過此次活動的展開,而形成較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提高其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上,而促進其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這樣便能夠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使其通過語文課堂而得到全面的進步和發(fā)展。
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跟讀或者是默讀,這種閱讀方法枯燥,很容易讓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開展閱讀教學,就能夠很好的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在閱讀合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參與進去成為小組一員,和學生進行交流,適當幫助學生分析文本情感。通過這種閱讀方式,學生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參與到語文閱讀活動當中,進而提高閱讀效果。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積極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需要根據(jù)閱讀材料和閱讀要求,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比如,在學習《尊嚴》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然后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首先,教師根據(jù)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分組,讓小組成員自行分配角色;然后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小組成員進行試讀,分析人物故事、情感;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方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另一方面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分配合適的學習任務,而產(chǎn)生高效的合作效果。在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通過先分層、再分組的形式,保證合作學習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一個班級中,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成長環(huán)境不同,導致其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于是,教師便需要。以一種全面的角度來進行學生的分層。一般的,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學習基礎較好,學習態(tài)度也較好的學生,第二個層次為學習基礎較差,但學習態(tài)度較好的學生,第三個層次為學習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都稍差的學生。在分層完畢后,教師便可以根據(jù)結果來進行合理的分組。在分組時,需要保證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中,保證每一個小組都含有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以五人為一組,其中包括一個第一層次的學生、兩個第二層次的學生、兩個第三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相互帶動、相互監(jiān)督進行學習。之后,教師便可以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的劃分,根據(jù)難易程度來進行分配。
例如,教師在講解《海上日出》這篇文章時,可以讓第三個層次的學生來進行生字生詞的查找,并流利的朗讀這篇文章,為學生打好知識基礎。讓第二個層次的學生來進行文章修辭手法的理解,并進行逐字逐段的分析,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總結,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形成,使其掌握豐富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之后再讓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根據(jù)文章所采用的修辭方法來進行句子的仿寫,通過讀寫結合的學習模式,強化其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使這部分學生能夠在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而促進自身寫作水平的提升,以此促進其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這種方式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進步,使其能夠通過學習任務的分配,逐漸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目標,在認識到自身的學習水平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便能夠促進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使小組合作學習過程更加高效。
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閱讀活動中,通過增加師生活動率,構建高效語文閱讀課堂。比如,在進行《翠鳥》課文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自己喜歡什么動物,然后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者圖冊等找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搜集自己喜歡小動物的時候同時搜集和翠鳥相關的資料。在上課前十分鐘,教師讓學生之間互相分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講述小動物的習性、外貌特點、自己喜歡的理由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舉手分享對翠鳥的了解,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補充。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根據(jù)小組成員的組成情況設定不同的問題,在下課前十分鐘,讓小組組長匯報本組的探討結果,看看哪組回答的問題準確率高。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將學生的主觀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局限性,更易于學生接受。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可以將這一教學手段進行合理的運用。教師需要圍繞著教材中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合理的轉換,將文字信息轉變?yōu)閳D像信息,使學生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學習內容而逐漸對語文知識產(chǎn)生新的理解和認知。這種方法能夠開拓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其擁有更加優(yōu)良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感悟。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讓學生逐漸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使其逐漸對語文的學習過程產(chǎn)生較大的興趣,進而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此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使其在這種具有先進性的學習模式下,掌握更加豐富的學習方法。對于語文這門學科,教師可以將文章的背景信息向學生進行簡要的敘述。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拓展更加豐富的課外文章,讓學生以一種更加全面的思考角度來進行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解《觀潮》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錢塘江大潮相關信息向學生進行講述,也可以將一些與之相關的小故事展示給學生,使其通過這種帶有趣味性的學習內容,對所要閱讀的文章產(chǎn)生較強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對文章進行主動思考,使學生在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再進行文字的分析。在學生閱讀文章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畫面,為學生展示視頻這種動態(tài)的學習內容,通過刺激學生感官,強化其對文字的理解。這時,學生便會受視頻中的氛圍所感染,同時,也能夠認識到文章中寫作手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在理解這篇文章后,教師練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形式為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在這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PPT,將拓展的閱讀內容展示在PPT中,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浙江潮》這一文章,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反復的訓練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以此產(chǎn)生良好的閱讀效果。此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課下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查找自己所喜愛的其他景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PPT中。在這其中,學生便能夠通過網(wǎng)絡渠道來進行圖片的查找,并根據(jù)該景色的特點來將自己的感悟進行記錄,讓學生仿照著文章的寫作方式來制作PPT。之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所提交的PPT內容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讓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這一學習模式,學生便能夠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知識的查找和學習,以此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傳統(tǒng)一般都采用“灌輸式”方法開展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很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fā)展。而學生間的學習能力本身就具有差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教學時,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要合理的為能力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便于每個學生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防止出現(xiàn)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無法理解知識或者學生能力無法得到鍛煉的問題,幫助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學生在對人教版四年級的課程《小英雄雨來》進行學習時,首先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能力,為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后,引導學生獨自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相關任務,提高學生自學意識。另外,因材施教理念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便于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掌握更多的知識,為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小學生的角度開展語文閱讀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計劃,最大程度發(fā)揮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以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