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雅楠
一次,在語言課《我的連衣裙》中,我問幼兒:“為什么喜歡小兔子的連衣裙呢?”很多幼兒只會用單一的詞語來形容這條裙子。如“很漂亮”。個別幼兒會說“因為它能夠變出許多圖案?!庇捎谠~匯量儲存較少,幼兒用詞語描述秋天的果實是什么顏色時,往往描述不具體,只會用紅色、黃色等簡單的詞語表達或者重復別人的回答。當遇到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幼兒想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處境,但經(jīng)常描述不到位,讓教師難以幫他們解決。還有部分幼兒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普通話說得不標準,與其他幼兒產(chǎn)生了交流障礙。
課堂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語言鍛煉場所。教師在課堂中要盡量讓每名幼兒都得到的鍛煉。例如,我展示一個蘋果,先問幼兒“這是什么?”然后,我問幼兒“是什么顏色的蘋果?”最后,我問幼兒“這個紅色的蘋果看起來怎么樣?”在我的引導下,幼兒能夠連起來描述一遍:“這是一個紅色的蘋果,看起來又大又甜?!?/p>
隨后,教師再教導幼兒用紅彤彤、紅撲撲、香氣撲鼻等詞語形容蘋果。在課堂中,有些幼兒很想表現(xiàn)自己,但回答問題時由于緊張而詞不達意。這個,教師要給幼兒時間,不要急于糾正問題,以免給他們帶來壓力,而要多多鼓勵幼兒敢于用語言表達,從而提升自信心。
兒歌、手指游戲和繞口令等形式的語言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兒歌朗朗上口,既能提高幼兒的學習樂趣,又能積累詞匯。有時,我會給幼兒講故事。
繪本故事《一個下雨天》里出現(xiàn)了許多動物,我便會問幼兒:“你們知道,這些動物怎么叫嗎?下雨的時候雨會發(fā)出什么聲音呢?”我通過故事啟發(fā)幼兒,增加這些詞匯在幼兒腦海里的印象。另外,還可以通過看圖片的方式,讓幼兒口述圖片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幼兒應該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參與者。教師要與幼兒平等對話,建立輕松的交流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愿意說、想要說的愿望。
教師還可以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隨機開展幼兒語言。在結(jié)束了一天的活動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回顧所學內(nèi)容,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述;幼兒也可以與同伴分享在各個活動中發(fā)生的趣事以及自己的感想。在講述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朋友身份積極參與其中。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存在著一定差異。同樣年齡的幼兒也有著不同的語言發(fā)展能力。他們身處的環(huán)境不同,受到的教育就會不同。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對幼兒因材施教。為了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他們進行交流。當幼兒覺得有話語權(quán)時,他們會變得更加活躍、主動。面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更應該給他們足夠的信心,多與他們聊天。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在幼兒的生活中,父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更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平時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水平。
因為,3~6歲幼兒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例如,父母可以利用周末帶幼兒去商場購物,鼓勵幼兒與銷售員溝通,帶幼兒去游樂場游玩,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等。
另外,父母要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與幼兒進行交流,盡量減少電子產(chǎn)品的“陪伴”頻率。在幼兒入睡前,父母可以為幼兒講一些繪本故事,讓幼兒感受語言的魅力。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貫穿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币虼耍處煈獮橛變簞?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得到他人的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