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 莉
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自由靈活、集諸美于一身、篇幅短小的文學樣式。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選編散文進行課堂教學有兩個意圖:首先,讓學生通過散文學習開闊眼界,關注表達,吸納優(yōu)質(zhì)文化;其次,讓學生通過學習、觸摸、感受,了解散文的筆法靈活、文情并茂的美感,愛上散文,為其將來初中學習文學鑒賞打開一扇窗,奠定扎實的語文學習基礎[1]。
敘事散文的特點是以寫人敘事為主,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fā)作者某種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通過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場景和細節(jié)的藝術描寫,以及人物最突出的個性特征“散點式”刻畫,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2]。在小學散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采用明晰脈絡、挖掘空點、揣摩細節(jié)等感悟式、形象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較快理解與掌握敘事散文。
人們常言散文“形散神不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敘事散文中。敘事離不開記敘順序,敘事散文常圍繞某人或某事一條主線展開。所以緊緊抓住主線學習敘事散文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以五年級(上冊)許地山的《落花生》一課為例,散文生動地描述了一家人收獲花生的過程,通過長輩談論花生的好處——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然后借物喻人,讓后輩領悟做人就要像花生一樣,在生活中、在與人交往中,有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奉獻品質(zhì)。
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記敘的,即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著重詳寫了“議花生”,由花生議到人,借物喻人,很通俗、很自然、很生動地表達了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學到了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進行描寫的方法,以及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即讓讀者讀后有一種親切、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敘事類散文的教學中,教師不應該讓學生只停留在理解文本的階段,而要不斷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文本內(nèi)容的完善,在語言欣賞中,學會對語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學生帶進美的意境,使其感受散文的意境之美、語言之美,潛移默化地學會用詞進行語言表達。在加深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發(fā)散思維,學會思考,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3]。尤其是在這一類散文文本中有省略號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聯(lián)想與想象,做一些合理的補充,讓敘事散文充分展示出它的魅力。
以五年級(上冊)梁曉聲的《慈母情深》為例,這篇文章有多處省略號,如“當我非常羞愧地問母親要到錢之后,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苯處熜枰獑l(fā)學生展開想象、思考:從“我”攥著錢出去,到買回來一聽水果罐頭,這中間,可能省略了什么?“我”可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說了什么?母親又說了什么?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時,還需要提醒學生學會身臨其境地把自己置身于那個環(huán)境中,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大膽表達,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調(diào)動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互動,讓學生挖掘空白,使自己的情感與文章中的情感碰撞、交融。
總之,深刻地感悟文章中以情動人的情節(jié),抓住線索,理清層次,是學習散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敘事類散文往往是通過記敘和描寫來抒發(fā)感情,在文筆上會從細小的地方著手,抒發(fā)的感情往往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4]。在教學這類散文時,教師可以通過揣摩細節(jié)的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內(nèi)涵。
以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為例,作者史鐵生回憶了兒時一次盼望母親帶“我”外出,卻未能實現(xiàn)的經(jīng)歷,表達了“我”從興奮到焦急,再到無奈最后到失望的情感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蘊含在具體的事例、內(nèi)心獨白、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我”的動作等描寫中。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體會人物情感變化的同時,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具體事例和內(nèi)心獨白來表達自己心情的;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寫“這段時光不好挨”,為什么“不好挨”呢?為什么作者要用這個“挨”字?為什么文章要用那么多篇幅和文字寫“我”在這段時光里的諸多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小男孩在等待母親回來的這段時光,心情是非常痛苦、煎熬的,從而理解小男孩那時內(nèi)心的焦急、難耐的根本原因。
寫景狀物散文大都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邃,通常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讓人身臨其境。
比如,《草原》《白鷺》《鳥的天堂》《富饒的西沙群島》《麥哨》《泉水》這類文章,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融入美景、品味語言、感受美文等多種方式方法,帶領學生發(fā)掘美、追求美、再現(xiàn)美、享受美。通過這類寫景狀物散文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大自然的美,了解大自然中所有動物的可愛和珍貴,熱愛我們美好的生活。
這類寫景狀物散文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優(yōu)美句式和詞語,還能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家園。
在教學寫景散文時,語文教師可以嘗試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努力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寫景散文的美。
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草原》為例,文章開頭就用優(yōu)美的語言展現(xiàn)了草原的美景。教學伊始,教師引人入勝的導入,展示了生動的畫面、高亢的歌聲、優(yōu)美的舞蹈、悠揚的馬頭琴樂曲、獨特的民族風情,帶著學生走進了美麗的大草原,使學生感悟并理解了大草原 “一碧千里”的宏偉。通過對草原詠唱的歌詞分析,學生在陶醉中體會了作者為什么會將草原比作“綠毯”,也深刻體會到只有這樣的比喻,才能更形象地讓我們“過目不忘”,領略到草原的廣闊、美麗。
此外,教師還可以配上“白色羊群”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給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給草原增添了無限樂趣”之意。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快速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融入美景中,將美景融入字里行間,并迅速愛上大草原。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提高了審美情趣,也產(chǎn)生了欣賞《草原》這篇散文的興趣。
在寫景散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不僅能讓讀者體會景物的生動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能使讀者感知散文語言形式的美。欣賞散文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抓住語言細節(jié)尤其是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句進行賞析。
例如,五年級(上冊)的《白鷺》雖然沒有華麗迷人的辭藻,也沒有濃妝艷抹的粉飾,卻有多處個性化的生動表達,這“平常之美”的描寫值得反復品味。這些表達的獨到優(yōu)美之處,正是感受作者表達情感的突破點。比如,文章開頭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結尾又說“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以精巧優(yōu)美的詩比喻白鷺這一動物,并且首尾呼應朗朗上口,再次強調(diào)白鷺是“詩”,是“散文詩”,足見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在教學時,教師應抓住這樣的語句帶著學生深情品讀,啟發(fā)學生細細品味,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感悟散文之美。同時,這篇文章中大量的字詞和句子,需要學生以互動的討論形式理解、推敲。
教師在教學這篇散文時,還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大量的對比。作者為突出白鷺的“平常之美”,將其與白鶴、朱鷺、蒼鷺進行一一比照,更生動地顯示出白鷺“百鳥之中我為首”、獨特的“無與倫比”的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也會喜愛白鷺。這些獨特的表述不僅讓我們形象地體會到文章語言之美,還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作者對白鷺深深的喜愛之情。
說理散文語言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練性,其重要特點是以理服人。為此,教師既要帶領學生理解作者文中所述之理,又要讓學生去感悟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說透徹、說明白的。教師要結合說理性散文的特點,抓住重點句“層層剝筍”,引導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
講授說理散文需要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頗下一番功夫。根據(jù)說理散文的特點(哲理性強)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樂于接受形象的、簡單的、直觀的常見的事物),教師在教學說理散文時,需要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探究性教學,是以問題來引領學生探究課文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體會課文中蘊含的耐人尋味的道理。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再讓學生精讀并理解文章中“父親”說的話,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時,教師不必進行過多的講解,可以借助課件明確學習要求和步驟,讓學生找出花生與其他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在學生自讀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其圍繞自己的感悟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互動。
在這樣的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會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并按照教師的要求,在對課文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從粗讀、略讀、默讀,到細讀、精讀、熟讀,直至邊讀邊想,邊讀邊議,逐漸體會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追名逐利的品格。然后,學生繼續(xù)抓住重點,理清文章層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在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有基本了解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做一個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好不好?做花生這樣的人好在哪里?最后讓學生自己揭示出文章蘊含的道理:花生外表雖然不好看,可它既便宜又好吃,既樸實又無私貢獻,給人們帶來歡樂。人要像花生一樣,要做對別人有益、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教師還可通過分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互相講述自己在生活中、在家里、在社會上見到過像花生一樣雖很平凡,卻默默無聞、樂于助人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講到環(huán)衛(wèi)工人,有的提到快遞員,也有的說修路工人,還有的說到小區(qū)里的保安、水電修理工……他們雖然工作辛苦,卻在為城市的清潔、為人們美好的生活任勞任怨地做貢獻。通過討論、暢談,學生一致認識到,這些人有著花生一樣的品格,值得大家尊敬。在討論中,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對社會上一些只注重外表卻缺乏社會公德的不良現(xiàn)象進行批評和抨擊,加深學生對文章表述的道理的理解,啟發(fā)學生在成長中勤思考,勉勵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階段的散文教學是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通過帶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提高學生審美與創(chuàng)新的核心素養(yǎng)。針對不同的散文,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制訂不同的教學策略,提高散文教學效率,教好每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