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李 輝
我們在搬運東西的時候,經常會找一根繩子把要搬運的幾樣東西捆扎起來,這樣一起運送就會更加方便。這根串聯(lián)物品的繩子,在我們的文章中就是“線索”。
顧名思義,線索是指事情可尋的端緒、路徑,或貫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脈絡等。在記敘文寫作中,用一根線把事件按一定順序串聯(lián)起來,讓所選的寫作素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根“線”就是敘事的線索。優(yōu)秀的記敘文,常常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通過線索把文章內容有機地連綴起來,可以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渾然一體。有時盡管材料內容比較散亂,但只要把握住行文的線索,就可以將這些材料合理地“穿”起來,使文章層次清晰明了。線索對于記敘文行文十分重要,如果線索不清,文章必然雜亂無章,給人不佳的閱讀體驗。
有了好的寫作素材和想法,再加上使內容連貫的線索,那么你的文字、你的故事就會成為一串美麗的珍珠。一般來說,敘事的線索可以是人物、物品、事件、地點、時間,也可以以感情為線索。記敘文中的線索我們可以參照如下方法來設置:
以人物為眼線,連綴故事環(huán)節(jié)。如魯迅所著《孔乙己》一文,以“我”(線索人物)——咸亨酒店小伙計的眼光來敘述孔乙己的慘淡一生。以“我”為線索的文章,要以“我”的視角展開,以“我”的觀察為眼線。以人物為線索的作品的優(yōu)點是真實感較強,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一般來說,線索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條眼線,是連綴故事情節(jié)的必要人物,而不以文章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的身份出現(xiàn)。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就是這樣的人物。
以事物為引子,串聯(lián)事件內容。在文章中,“事物”是組織情節(jié)、串聯(lián)事件的重要憑借。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是以父親的“背影”這一事物為線索組織全文的。文章按照“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照應背影”的順序串聯(lián)事件,一一寫來,層次清晰,主題突出。
以事件為軸心,展露故事情節(jié)。如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以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事件”為中心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形象。在文章中,隨著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斷變化,奧楚蔑洛夫的態(tài)度也不斷發(fā)生變化,故事情節(jié)也不斷向前推進。直到最后狗的主人身份確定,中心事件——斷案“圓滿”結束,小說也發(fā)展到了結局。
以情感為動力,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如楊朔的《荔枝蜜》一文,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表達對蜜蜂、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文章開始寫“我”不大喜歡蜜蜂,吃到“荔枝蜜”后,感情發(fā)生變化,聽到養(yǎng)蜂員介紹蜜蜂釀蜜的情況,產生敬意,最后希望自己也變成一只蜜蜂,結尾由蜜蜂自然引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條線索,有的文章是雙線并行展開的。如魯迅所著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有兩條線索,一條寫魯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這是明線;另一條是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是暗線。兩條線索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再如《智取生辰綱》一文,一條是明線:楊志等人“智送生辰綱”而丟失了生辰綱;另一條是暗線:吳用、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兩條線索交織展開故事情節(jié),充分展示了統(tǒng)治者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沖突。
最好的獎賞
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學 孫光鵬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總會得到或多或少的獎賞,有時也會受到或大或小的懲罰。大部分人往往把獎賞當成極大的榮耀,而把懲罰當成最大的侮辱。其實,有時換個角度思考,懲罰也不失為獎賞的一種方式。
隨著時光的流逝,往事已漸漸淡去,但唯獨它一直在我心海中漂浮。
那是一個深秋的下午。雖然已是深秋,可太陽依然那么大,那么毒。我很不情愿地隨著父母去田間收玉米。到了地里,還沒干一點兒活兒我就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焦慮煩躁。我悶悶地去地頭坐下,不知怎么的,就開始亂發(fā)脾氣,看著這窮山惡水真是讓我煩透了。
突然,鄰家地里的玉米吸引了我。那玉米長得好大,一棒玉米就幾乎和我家的兩棒差不多大,真讓人喜歡。于是,我悄悄動了心思。我偷跑到鄰家那片玉米地里,三下五除二就掰了一麻袋。想著父親每次收完一塊地,都會在地里翻來翻去,找遺漏的玉米,我的心里就更加有成就感,因為我一下子為家里多收來這么多又大又好的玉米。
正當我想把這個自認為的好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已經來到了我的背后。我剛要張口,話音還沒出來,父親就一巴掌劈頭蓋臉地向我打來,他厚重且粗糙的手掌重重地擊在了我的臉上,我感到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股酸澀的情緒瞬間從心中涌出。我扭頭瘋狂地奔跑著,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跑,或許是想要逃走……
那天晚上,父親罰我不許吃飯。盡管母親再三請求,父親還是沒有答應取消對我的懲罰,我當時對父親有了一點兒恨意。當晚我被父親拉著去鄰地的主人家道歉,我內心依然是不理解且不服氣,后來父親又為鄰家多送了兩麻袋玉米,這就使我更加不理解……
回首往事,一幀幀畫面依然是那樣清晰。如今的我成長了不少,當我再次回想起父親的那一巴掌時,我理解了父親的做法,如果父親當時對我投機取巧偷摘鄰家玉米的做法給予表揚或表示默許,我恐怕已不是現(xiàn)在的我。當父親毫不留情地懲罰我時,是在修剪我人生之樹上貪婪的枝條,使我筆直茁壯地成長啊。
我終于明白,有時候,最大的懲罰也是人生中一種最大的獎賞。
點評
情節(jié)曲折,一波三折。文章開篇以倒敘的形式展開,具體敘述過程中“我”的心情先是因為太陽的毒辣、農活的繁重而焦慮煩躁,而后看到鄰家的玉米就“喜歡”起來,遭遇父親的巴掌后“委屈”逃走……“我”心情的變化作為線索貫穿文章始終。文章結尾以“回首往事”結束回憶,闡述“我”的理解,點明文章主旨,升華了主題。
細節(jié)具體,人物真實?!巴涤衩住焙汀氨桓赣H打”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具體,“我”看到鄰家的玉米后動了心思,“三下五除二就掰了一麻袋”,真切地表現(xiàn)了“我”偷到別人家玉米后的興奮,“我”小時候愛占便宜的形象躍然紙上?!芭^蓋臉”“重重地擊在了我的臉上”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做法的憤怒、下手之重。父親正直、無私的形象在打“我”一巴掌后凸顯出來。人物形象可知可感,文章的畫面感十足,扣緊讀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