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佳賓 余文慧 施詠滔 鄭校平 張海燕 朱衛(wèi)東*
(1衢州市農(nóng)業(yè)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2開化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浙江開化 324300;3衢州市衢江區(q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浙江衢州 324022)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為茜草科耳草屬一年生披散草本植物,纖細無毛,全草入藥。秋季采收,干燥后作藥用。其味甘、淡,性涼,歸胃、大腸、小腸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闌尾炎、氣管炎、尿路感染、毒蛇咬傷、腫瘤、腸風下血等病癥治療[1]。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全草含有黃酮、多糖、蒽醌、萜類、甾體類、有機酸類等有效成分,其中熊果酸和齊墩果酸常被作為指標性成分用于控制其藥材含量[2]。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抗腫瘤、抗氧化、抗炎、調(diào)節(jié)免疫力、保護神經(jīng)等臨床功效[3-6],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最常用的藥材之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白花蛇舌草逐漸從民間草藥發(fā)展成為中成藥、原料藥,被《中國藥典》(2015年版)收載為處方藥中含有白花蛇舌草的成方制劑使用品種,并被《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收錄。浙江省是白花蛇舌草的傳統(tǒng)道地產(chǎn)區(qū),主要在浙西衢州的衢江區(qū)、開化縣和常山縣等地區(qū)種植,常年種植面積在133.33 hm2以上,干品產(chǎn)量4 500~5 250 kg/hm2。白花蛇舌草目前已成為大宗商品藥材,商品開發(fā)面廣,市場需求量較大,市場價格平穩(wěn),田間種植管理成本較低,種植茬口合適,是老百姓增收增效的良好途徑。
白花蛇舌草株高15.0~50.0 cm,家種最長可達100.0 cm。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從基部開始分枝。葉對生,無柄,膜質(zhì),線形,長1.0~3.5 cm,寬1.0~3.0mm,頂端短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時粗糙;中脈在上面下陷,側(cè)脈不明顯;托葉膜質(zhì),長1.0~2.0mm,基部合生,頂部芒尖?;▎紊螂p生于葉腋,花梗略粗壯,長2.0~5.0 mm,罕無?;蚺加虚L達10.0 mm的花梗;萼管球形,長1.5 mm;萼檐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0 mm,頂部漸尖,具緣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長 3.5~4.0 mm;冠管長 1.5~2.0 mm,先端 4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0 mm,頂端鈍;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絲長0.8~1.0 mm;花藥突出,長圓形,與花絲等長或略長;花柱長2.0~3.0 mm,柱頭2裂呈半球形。蒴果膜質(zhì),扁球形,直徑2.0~2.5 mm,宿存萼檐裂片長1.5~2.0 mm,成熟時頂部室背開裂。種子每室約10粒,具棱;干后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窩孔,直徑約0.3 mm,千粒重平均5.0 mg?;ㄆ?—9月,果期8—10月。
野生白花蛇舌草多見于水田、田埂和濕潤的曠地。白花蛇舌草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不耐干旱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或腐殖質(zhì)壤土中生長較好。
白花蛇舌草廣泛分布于亞熱帶地區(qū),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浙江、云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安徽等長江以南各省區(qū);在國外分布于熱帶亞洲地區(qū),尼泊爾、日本亦有分布。主產(chǎn)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區(qū)。
留種田塊應(yīng)加強管理,苗期勤除草,確保留種田塊植株生長健壯,無雜草混入。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實成熟時,選擇植株粗壯、分枝多、無病蟲害的全草,齊地割取地上部分,去除泥土和雜草,平鋪在干凈的水泥地或鋪墊物上晾曬干,用木棍輕打,使種子掉落,去除雜質(zhì)后放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用于來年播種。
浙西地區(qū)特別要注意拔除田間偽品傘房花耳草(Hedyotis corymbosa L.)。該植物一般稱水線草,與白花蛇舌草同科同屬,性狀相似度高,在產(chǎn)地生產(chǎn)采收時極易混淆;但藥理作用和主要化學成分不同,混雜后不利于臨床用藥安全[7],生產(chǎn)上必須予以區(qū)分和拔除。
隨著糧油安全要求的提高,耕地必須完成一季糧油種植。浙西地區(qū)建議采用“藥—油”和“藥—麥”的輪作方式,即白花蛇舌草收獲后種植一季油菜或小麥,確保糧油播種面積,同時降低連作障礙,實現(xiàn)周年增產(chǎn)增效。一般白花蛇舌草于3月下旬后進行分批整地播種,6月10日前必須完成播種,10月中旬前分批完成采收;油菜和小麥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完成播種。采用該輪作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xiàn)增產(chǎn)增效。
白花蛇舌草喜溫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不耐干旱和積水,以選用陽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富含有機質(zhì)、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稻田土地塊種植為佳。3月下旬后,根據(jù)天氣狀況采用分批整地、分批播種的策略。翻耕前,施商品有機肥15 t/hm2,旋耕翻入土中混勻。整地前,施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7-17-17)450~600 kg/hm2。 按畦面寬 1.5~2.0 m、溝寬 0.2 m 開溝做畦,畦面微隆起,整細耙平泥土。
南方地區(qū)上半年雨水豐富,草害嚴重。為降低白花蛇舌草生長前期草害,建議采用二次翻耕法進行播種,以減少或避免化學除草劑的使用。即第一次土地翻耕后不進行播種,閑置大約7 d后,于雜草剛長出時選晴好天氣再進行一次旋耕,然后施肥耙平整細后進行播種,可降低白花蛇舌草生長前期田間草害。
白花蛇舌草種子發(fā)芽時需要一定的光照,發(fā)芽率一般在80%左右。種子純度較高時,播種量建議為7.50~11.25 kg/hm2;種子純度不高時,播種量可增加到22.5~37.5 kg/hm2。白花蛇舌草播種分為條播和撒播2種:條播時,行距為30 cm;撒播時,由于種子質(zhì)量較輕,可將種子拌入適量的細泥培砂中或商品有機肥中,風較大時還可以加入適量的水,混勻后進行撒播,力求做到勻播細播,確保一播全苗。播種后,可用掃帚輕掃,增強種子與土壤的接觸度,提高種子發(fā)芽率[8]。
白花蛇舌草出苗期須確保土壤濕潤。播種后若遇無雨天氣,應(yīng)及時灌水,水深保持在畦面以下,保持土壤濕潤,促進種子萌發(fā)。灌水后須蓄水至出苗整齊,苗高2.0 cm后再進行排水,促進根系生長。播種后若遇連續(xù)降雨,土壤濕潤,則不需要進行灌水。在小暑至大暑期間,應(yīng)在溝內(nèi)灌淺水,起到降溫防曬作用[9]。在植株生長期間,水是關(guān)鍵,既要防旱又要防澇,花果期可停止灌水。
白花蛇舌草出苗后,出現(xiàn)少量雜草時建議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除草,減少或避免使用除草劑。若草害較嚴重時,應(yīng)選用消減半衰期短的低殘留除草劑盡早防治,確保采收期無殘留。白花蛇舌草生長至封壟后不再除草,以免損傷植株。在播種后20~25 d幼苗二至三葉期,禾本科雜草可選用15%精喹禾靈乳油300~525 mL/hm2兌水450 kg/hm2莖葉噴霧防除,闊葉雜草可用排草丹乳油1 500 mL/hm2兌水450 kg/hm2莖葉噴霧防除,做到均勻噴霧,不重噴、不漏噴。
白花蛇舌草需肥量較大,第一次追肥在播種后35~40 d,雨前潑施 1∶3 的沼液 15 t/hm2,或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450 kg/hm2,苗色較黃的田塊可再加施尿素37.5~75.0 kg/hm2,一般追施1~2次即可。 生長后期視田間肥力水平和苗色酌情追肥,一般田塊每隔10~15 d追肥一次,雨前施用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50 kg/hm2左右。白花蛇舌草生長后期不可施用氮肥。
白花蛇舌草出苗后易遭受黃曲條跳甲危害,可用5%啶蟲脒450 mL/hm2兌水750 kg/hm2于傍晚噴霧防治。7月初,浙西地區(qū)斜紋夜蛾極易暴發(fā),1~2 d即可將植株啃食完,需重點關(guān)注蟲口密度,盡早盡快防治,避免造成絕收。防治斜紋夜蛾,可用4.0%高氯·甲維鹽微乳劑600 mL/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隔5~7 d再噴施1次。浙西地區(qū)多陣雨,田間濕度大,若白花蛇舌草植株旺長、株間郁閉,極易發(fā)生枯萎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因此,雨季應(yīng)做好“清三溝,促排水”工作。病害較嚴重時,可選用甲霜·噁霉靈或甲基托布津等低毒低殘留抗菌類藥劑預防,每隔7~10 d防治1次,以控制病害,防止病害擴散蔓延。
因播種期不同,采收期視白花蛇舌草開花結(jié)籽情況而定,部分果實成熟后即可開始收獲。采收時,用鐮刀齊地割取植株地上部分,去除雜草和雜質(zhì),曬干或低溫烘干。散戶建議運至產(chǎn)地初加工點,按照產(chǎn)地初加工標準統(tǒng)一對白花蛇舌草進行鮮切、殺青、干燥加工,以確保初加工過程規(guī)范,原藥材品質(zhì)穩(wěn)定。干燥后,選干凈無污染的包裝袋打包,然后置于通風干燥處存儲,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并盡早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