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許江濤 趙曉麗 劉麗娟
眼壓是眼科臨床工作的一個重要檢測指標,因為非接觸式眼壓(NCT)測量方便、快捷,眼科門診大多使用NCT來進行眼壓測量。成人眼壓及其影響因素,例如角膜厚度、性別等均有大量的研究。但對兒童眼壓與其它相關因素、尤其是與屈光度之間的關系,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且結論不一。本研究中針對3~15歲的兒童,采用大樣本資料,研究兒童眼壓與其屈光度之間的關系。
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為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在昆明愛爾眼科醫(yī)院小兒眼科門診就診的1 022例兒童,因1 022例中等效球鏡(spherical equivalent,SE)<-6.0 D只有9例,故此9例高度近視不納入統(tǒng)計,實際納入研究的人數是1 013例。男性508例,女性505例,年齡3~15歲。納入標準:(1)年齡≤15歲,眼瞼、屈光間質及眼底檢查正常,眼底視盤C/D≤0.5。(2)既往無眼外傷和眼部手術史。(3)無全身和眼部糖皮質激素的既往長期或近期用藥史;(4)能配合完成非接觸眼壓測量、AL-Scan眼球生物值測量及散瞳驗光檢查。
(1)一般檢查:所有入選對象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視力檢查,裂隙燈顯微鏡檢查眼前段、檢眼鏡檢查眼底。(2)<7歲前兒童用的1%阿托品眼用凝膠散瞳(3次/d,連續(xù)3 d),7~11歲兒童用1%環(huán)戊通眼液聯合0.5%托吡卡胺眼液散瞳,≥12歲的兒童用0.5%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在睫狀麻痹狀態(tài)下進行檢影驗光。按SE(SE=球鏡度數+1/2柱鏡度數)將患者分成4組:遠視組(SE>+0.75 D)、近視臨床前期組(SE≤+0.75且SE>-0.50 D)[1],輕度近視(-3.0 D≤SE≤-0.5 D),中度近視(-6.00≤SE<-3.0D)[2]。(3)非接觸式眼壓測量:采用日本NIDEK公司NT-510型非接觸眼壓計,連續(xù)3次有效測量取平均值,3次之間的誤差在3 mmHg(1 mmHg=0.133 kPa)以內。用眼壓校正公式[校正眼壓(mmHg)=實際所測眼壓+(520-中央角膜厚度)/43.48]對所測得的右眼IOP值依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進行校正[2,3]。按校正后IOP值分組為:IOP<14 mmHg組、14≤IOP<18 mmHg組、18≤IOP≤21 mmHg組和IOP>21 mmHg組。(4)眼球生物測量:采用日本NIDEK公司AL-Scan眼球生物測量儀行眼軸、中央角膜厚度測量,測量3次取平均值。(5)所有病例的臨床資料均取自其右眼的檢查結果。檢查過程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參加本研究的兒童監(jiān)護人均已知情同意。
一、一般情況
1 013例3~15歲兒童,男性508例,女性505例。右眼實測IOP最小值是7.30 mmHg,最大值是28.7 mmHg。眼壓值與CCT值有正相關性,r=0.41,P=0.000。校正后IOP最小值是6.64 mmHg,最大值是27.64 mmHg,校正眼壓95%參考值范圍是10.62~20.03 mmHg。SE范圍-6.00~+11.88 D。男、女兩組的年齡、眼壓、SE均值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1 013名兒童不同性別組間年齡、眼壓和SE的比較
二、年齡與眼壓和SE的關系
將1 013例兒童按年齡分成3組:<7歲組,7~9歲組、>9歲組,眼壓和SE的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組的眼壓和SE的比較
按年齡分成3組比較IOP,發(fā)現隨年齡增大,IOP逐漸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32,P=0.000)。兩兩組間比較發(fā)現,<7歲組與其它兩組比較IOP偏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7~9歲組和>9歲組兩組間比較,IO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按年齡分成3組比較SE,發(fā)現隨年齡增大,近視度數逐漸增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1.61,P=0.000);兩兩組間比較發(fā)現,SE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SE與IOP關系
SE與IOP呈負相關性,r=-0.22,P=0.000。1013例兒童根據SE將其分4組:遠視組、近視臨床前期組、輕度近視組、中度近視組,不同屈光狀態(tài)與眼壓的關系見表3。
表3 不同屈光狀態(tài)與眼壓的關系
4組不同屈光度組間比較IOP,發(fā)現隨著近視度數的加深,眼壓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7.52,P=0.000)。兩兩組間比較IOP,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不同屈光度組間比較年齡,發(fā)現隨著SE不斷向近視發(fā)展,年齡是隨之增大的(F=37.85,P=0.000)。遠視組和近視臨床前期組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輕、中度近視兩組間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遠視組和近視臨床前期組與輕、中度度近視組比較,年齡較小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四、依校正眼壓值從低到高分成4組,比較眼壓與眼軸和SE的關系(見表4):將IOP分成4組后比較眼軸,發(fā)現隨眼壓升高,眼軸均有增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61,P=0.000);兩兩組間比較眼軸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不同IOP之間比較SE,發(fā)現隨眼壓升高,SE從遠視向近視變化,且近視度數逐漸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2.20,P=0.000);兩兩組間比較,IOP<14 mmHg組與其它3組比較SE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OP>21 mmHg組與其它3組比較SE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4≤IOP<18 mmHg組與18≤IOP≤21 mmHg組比較SE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4 眼壓值與眼軸、SE的關系
眼壓是眼球內容物作用于眼球內壁的壓力。臨床上發(fā)現先天性青光眼的兒童屈光度多為近視,是因為病理性高眼壓導致眼球擴張及眼軸延長,從而引起近視。那么兒童正常眼壓與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是相對高的眼壓促進近視發(fā)展?還是近視形成后,眼壓才升高?近視與眼壓的因果關系至今尚無明確結論。本研究通過對1 013例5~15歲門診屈光不正兒童的眼壓、眼軸和屈光狀態(tài)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期了解兒童眼壓與屈光狀態(tài)變化之間的關系。
目前有多種測量眼壓的方法和設備,公認眼壓測量的金標準是Goldmann壓平式眼壓計測量,但因測量時需要直接接觸角膜,兒童較難配合完成檢查。NCT則因非接觸、方便快捷,所以能在大多數兒童中完成檢查。傳統(tǒng)的角膜厚度和眼軸是使用A型超聲測量。1999年德國蔡司公司推出IOL Master,它利用波長780 nm紅外線激光部分相干干涉技術(PCI)測量眼軸等眼部生物測量指標,因其為非接觸檢查,兒童容易配合完成,目前已成為眼部生物測量的金標準。日本NIDEK公司AL-Scan采用波長830 nm紅外線激光PCI,較IOL Master的固視更好,但目前臨床研究中報道較少。本研究采用AL-Scan進行眼球生物值測量,檢查快捷,兒童配合度良好。
在成人的研究中已經證實了CCT與眼壓測量值相關,也就是CCT越厚,眼壓測量值也相應增高。因此在分析高眼壓癥時要考慮角膜厚度的因素,避免因角膜增厚引起的假性眼壓值增高誤診為青光眼,在兒童眼壓的研究中同樣是也符合此規(guī)律的。劉俐娜等[5]使用非接觸式眼壓計和Goldmann眼壓計測量5~14歲兒童眼壓時發(fā)現,兩種眼壓計所測的眼壓與CCT均有正相關性(P<0.05)。葉瑞珍等[6]研究發(fā)現每37.03 μm CCT影響1 mmHg的眼壓。本文研究發(fā)現眼壓值與CCT值有正相關性r=0.41(P<0.001)。所以我們將本研究測量的IOP進行了校正,采用的校正公式為:校正眼壓(mmHg)=實際所測眼壓+(520-中央角膜厚度)/43.48[3,4],校正后的眼壓值排除了CCT對眼壓的影響,研究結果更為真實。本研究1 013例兒童中,測量IOP>21 mmHg有43人,經校正后IOP>21 mmHg只剩22人。
本研究統(tǒng)計1 013例3~15歲兒童右眼IOP測量值無性別差異,女性SE(-0.42±2.56)D,男性SE(-0.45±2.55)D,兩組SE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魏仕飛等[7]安陽兒童眼病研究發(fā)現11~14歲女性IOP高于男性,但男女兩組樣本在屈光度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女性組的SE是(-1.61±2.17)D,男性組SE是(-1.16±2.01)D,女性組近視屈光度均值較男性組高0.45 D,因而男女之間眼壓的差異可能因近視屈光度差異所致。葉瑞珍等[6]研究發(fā)現3~15歲兒童女性IOP較男性高,但此研究未對不同性別組的屈光度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作者認為因研究對象不同、樣本差異對研究結果會帶來影響。
兒童隨著年齡不斷的增大,眼軸逐漸增長,屈光度從遠視逐漸向正視發(fā)展,此過程稱為正視化。正視化過程中諸多因素干擾可以加速眼球快速增長,形成近視。本研究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加,SE逐漸由遠視向近視發(fā)展,眼壓也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歲組的眼壓是(14.22±2.76)mmHg,它較7~9歲組的眼壓(15.10±2.78)mmHg和>9歲組的眼壓(15.25±2.92)mmHg都要低,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7歲組的SE是(+1.40±2.84)D,而7~9歲的兒童逐漸出現近視,SE變?yōu)?-0.64±2.29)D;>9歲組的近視繼續(xù)加深,其SE為(-0.98±2.34)D,3組間比較SE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i等[8]安陽兒童眼病研究發(fā)現7歲組IOP是(13.5±3.1)mmHg,12歲組是(15.8±3.5)mmHg,7歲IOP較12歲要低,與本研究結果類似。新加坡Lee[10]研究9~11歲眼壓,3個年齡段眼壓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發(fā)現7~9歲組和9歲以上組間眼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因近視的定義不同,研究結果可能各有不同。本文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 IMI)定義近視為SE≤-0.50,將兒童等效球鏡≤+0.75 D且>-0.50 D診斷為近視臨床前期[1]。按此標準進行劃分遠視、近視臨床前期、輕度近視和中度近視共四組進行比較,隨著SE從遠視逐漸向近視發(fā)展,IOP逐漸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遠視組與近視臨床前期的SE均值相差2.64D,IOP相差0.63 mmHg(P<0.05)。近視臨床前期的SE與輕度近視組SE均值相差1.86 D,眼壓相差0.55 mmHg(P<0.05)。4組不同屈光度組間比較年齡也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這說明當兒童隨著年齡增長,SE從遠視不斷下降,進入正視、輕度近視和中度近視階段后,隨著近視度數的不斷加深,眼壓也不斷成上升趨勢。魏士飛等[7]研究2126名小學六年級學生,高度近視組(SE<-6.0 D)較遠視組IOP要高1.55 mmHg,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47)。他們認為較高的IOP與較高的近視程度顯著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楊錚等[9]使用回彈式眼壓測量4~14歲兒童IOP,發(fā)現兒童眼壓隨著近視程度的增加和AL的增長而增加,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新加坡2004年SCORM研究[10]結果:636名7~9歲兒童中遠視組(SE≥1.0 D)的IOP是16.7 mmHg,正視組(-0.50 本研究按校正IOP分組為:IOP<14 mmHg組、14≤IOP<18 mmHg組、18≤IOP≤21 mmHg組和IOP>21 mmHg。統(tǒng)計結果提示:眼壓越高,眼軸越長,近視度數也越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魏士飛等[7]將IOP分成3組,低眼壓組(IOP<14 mmHg),中等程度眼壓組(14≤IOP≤16 mmHg)和高眼壓組(IOP>16 mmHg)。他們發(fā)現低、中、高IOP組間比較,隨IOP值的升高,近視屈光度也逐漸增高,與本研究結果相同。鄧媛等[11]縱向觀察112例6~18歲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1年,發(fā)現高IOP組兒童青少年近視進展快、眼軸長度進展也快,表明高IOP促進近視發(fā)展。但Li等[8]“安陽兒童眼病研究”縱向觀察2年1558名7年級屈光度變化和眼壓的變化,發(fā)現近視屈光度進展≥1 D的IOP是15.69 mmHg,近視屈光度進展<1 D的IOP是16.42 mmHg,由此認為眼壓與學齡期兒童的近視發(fā)展無關,較低的IOP有可能反應鞏膜有更強的順應性。 本文統(tǒng)計分析了3~15歲1 013例兒童屈光度與眼壓的關系,樣本量大,研究對象年齡跨度包括了兒童從遠視到正視化發(fā)生并向近視發(fā)展的全年齡范圍。我們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加,遠視向近視發(fā)展,眼壓測量值也隨之增高;近視度數越高,眼軸測量值相應增大,眼壓值亦越高。本研究的不足是5歲以下的受檢兒童人數較少,且因高度近視的樣本量少而無法納入統(tǒng)計,可能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我們需要做眼壓值與近視屈光度發(fā)展關系的大樣本縱向觀察,才能客觀的判斷眼壓與近視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