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惠琴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閱讀,學生不僅可以拓展知識,還能不斷積累優(yōu)美語句和寫作技巧。為了有效發(fā)散學生的語文思維,多元化解讀教學方式也被廣泛應用在了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實現文學作品對學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作用,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提升多元閱讀教學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教材是初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和重點,教材內容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多元化解讀并不意味著毫無邊際的解讀,應從教材主旨內容出發(fā)進行規(guī)范性、科學性、合理性的解讀。在實施多元解讀教學方法時,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將各單元的文章作為解讀依據,圍繞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解讀,切忌按照自我認知對文學作品蘊含的意義和情感進行猜測和臆想。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背影》一課時,教師應從作者對父親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出發(fā),對作者對父親的感情進行多元解讀?!肮铝⒌谋秤?、離別時的回眸、質樸的話語”等描寫能夠展現父親與作者分別時的不舍之情。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作者為何會發(fā)現這些細節(jié)之處,可以判斷出作者同樣對父親具有不舍之情,還能體現出作者對父親逐漸變老的無奈。根據作者的文本內容轉變主體進行思考能夠得出其他情感表達,在情感分析上實現了閱讀的多元化解讀。因此,在教材文章教學中,教師應從文本內容本身出發(fā)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從不同主體分析作者語言表達的目的和用途。可以從作者、父親兩個角度出發(fā),進行情感解讀,豐富解讀維度。
教師應抓住教材文章的文本語言表達、文本主旨、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文本留下的想象空間。從語言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出發(fā)可以窺探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主旨,借助作者情感性語言描寫可以上升到文章表達的情感層面,實現對教材內容的精準多元解讀??梢姡珳实亩嘣庾x是科學的,這需要從教材中文學作品的具體表達出發(fā)進行深入挖掘。
文學作品的想象力是非常的,審美是無限的、多元的,不同生長背景、學習背景、知識儲備不同的人會對同一文學作品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和想法,這就導致了多元解讀的出現。多元化解讀雖然較為多元,但是也具有界限和邊界,不能沒有限制的對文學作品進行隨意解讀。多元解讀不代表漫無邊際的解讀,而應結合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當下的現實環(huán)境進行科學性、規(guī)范性的解讀。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桃花源記》一課時,對于文章展現的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的價值觀念,應結合陶淵明所生活的朝代東晉作為抓手進行多元解讀,從東晉的歷史、社會、政治背景解讀作者寫作世外桃源的目的和作用,結合歷史視角從社會和陶淵明個人的多個方面對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剖析,從而對作者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進行解讀。從特定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是確定解讀界限的方式,通過此種方式,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養(yǎng)成從特定歷史背景多元分析文學作品的習慣,從而規(guī)范學生多元解讀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從科學合理的視角出發(fā)解讀文章內容。因此,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進行解讀時,應從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對文章所展現的價值觀進行多元化解讀,萬萬不可按照經驗對價值觀進行隨意猜測和解讀。
閱讀蘊含著作者豐富情感表達,作者借助文學作品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主旨,為了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深刻閱讀和理解,有必要采取多元化解讀方式,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對文學創(chuàng)作內容進行剖析和拆解,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和理解程度。這反映的是一個教師進行閱讀教師的嚴謹性,應恪守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元解讀,以免脫離閱讀教學目標,造成學生對閱讀理解技巧的困惑。通過此種方式為多元解讀設置邊界,是較為有效的教學思路。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tài),即使對教材內容有自身獨特的見解,受到師生關系、自身性格等因素影響,學生也不會將其多元化的想法進行展現和表達,影響了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智取生辰綱》一課時,教師應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向學生提出疑問,使學生在問題引導下對著作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幫助學生指明閱讀方式。在正式進行到閱讀教學中時,教師應放下身段,與學生進行密切互動和交流,根據學生對文章中楊志、被吳用、晁蓋等人物的性格分析考察學生的閱讀視角,通過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描寫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和背景,幫助學生透過人物表面理解當時社會的現實背景,達到多元解讀的效果。
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能夠營造民主的多元閱讀探討平臺,在課堂中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自我觀念,能夠促進全班同學的思想碰撞,從而尋找多個角度對文章內容進行探討,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夠踐行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策略。
為了增強多元解讀式閱讀的效果,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閱讀教學的中心,引導學生就閱讀內容開展多元化的交流和探討,不斷拓展學生的解讀思路和思維,為學生自主表達、自主思考提供足夠的平臺和機會,建立融洽的師生氛圍,師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充分探討,在探討中實現多元解讀,養(yǎng)成學生多元思考的良好習慣。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文學作品數量是較多的,但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僅依靠課本知識內容無法起到拓展學生眼界的作用。為了養(yǎng)成學生多元解讀文章的良好習慣,教師應實施線上指導和線下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思路,在線下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符合初中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文學作品,使 學生在海量閱讀中逐漸踐行多元化解讀思路,增強其閱讀技巧的應用能力。
比如,在學習名著導讀課程時,教師可以將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相同勵志性主題的名著閱讀書目推薦給學生,積極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每月將學生的多元解讀感悟以讀后感的形式發(fā)送到班級群里,使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督促學生轉變思路和思考方式,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多元思考思維。通過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分享交流的結合,學生能夠與學生建立較為信任的師生關系,從而逐漸培養(yǎng)起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實現快樂閱讀、享受閱讀??梢姡嘣庾x策略的實施需要借助線上、線下兩個途徑,在兩個領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多元閱讀思維才能得到鞏固。
這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在新時期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學生多元閱讀需求的有效方式。為了實現線上閱讀教學的引導,教師應借助網絡資源向學生傳輸更多文學作品信息,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與學生形成長效的交流關系,定期考察學生多元解讀思維的培養(yǎng)情況。
為了增強多元化解讀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以教材為依托、尊重解讀界限、構建民主閱讀平臺、拓展多元解讀內容這四個方面出發(fā),切實明確多元解讀的邊界和范圍,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賞析并理解文學作品,不斷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為后續(xù)的高考閱讀和寫作奠定良好思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