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著的藝術,為中國所獨有,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是中國文人所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琴、棋、書、畫”中的一種,且位居首位,與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2008年,古琴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傳統(tǒng)的撥弦樂器。根據(jù)文獻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古琴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且備受人們喜愛。在“四大名著”中,也有對古琴的明確描寫。
古琴屬于“八音”中的“絲”?!鞍艘簟笔侵肝覈糯谱鳂菲鞯陌朔N材料,其余“七音”為金、石、竹、匏、土、革、木。
造型優(yōu)美,形神兼?zhèn)?/p>
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約1.2米),象征一年365天;面圓底扁,象征天與地。
琴身與人身相對應,分頭、頸、肩、腰、尾、足。具體來說,古琴由琴面、琴弦、琴頭、琴尾、琴底、軫子、雁足等部件組成,琴面上還有琴徽、斷紋、龍池、鳳沼等部分。
古琴最初只有5根弦,內(nèi)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5種社會等級。后來,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古琴一弦外側的琴面上嵌有13個圓形的物件,稱為徽。居中最大的徽象征君,代表閏月,其余12個徽分別代表12個月。
天地之音,安靜悠遠
古琴音域?qū)拸V、音色深沉、余音悠遠,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靜”可以說是古琴音的最大特點,這里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撫琴者利用7根弦、13個徽,通過不同的撥弦方式,可以演奏出4個八度。
古琴有3種音: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吧ⅰ笔强障野l(fā)音,其音剛勁渾厚、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常用于曲調(diào)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fā)出輕盈虛飄的樂音,音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多彈奏華彩性曲調(diào);“按”是左手按弦發(fā)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按音非常豐富,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
派系眾多,各具特色
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xiàn),琴家對琴文化的理解,受天資、性格、個人修養(yǎng)、思想境界、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由于各個琴家的理解不同,流露于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琴派之間的差別,主要取決于地域、師承和傳譜等條件。
古琴有浙派、京師派、江西派、金陵派、廣陵派、浦城派、泛川派、諸城派、九嶷派、梅庵派、嶺南派等琴派。每個琴派都由不同的創(chuàng)始人建立,具有各自的曲風特點和代表琴曲。如清代徐常遇等人創(chuàng)建的廣陵派,主要風格為中正、跌宕、自由、悠遠,代表作有《梅花三弄》《廣陵散》等曲目;再如南宋末年郭沔創(chuàng)建的浙派,主要風格為流暢清和,代表琴曲有《瀟湘水云》《樵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