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娟
(武夷山市回春巖茶廠,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巖茶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名茶,是一種具有特殊巖韻的烏龍茶。武夷巖茶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一帶,不僅是一種特殊的烏龍茶,還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理功能。2003年,武夷山市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稱號,2020年7月20日,武夷巖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福建地區(qū)借此機會廣泛推動武夷巖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在武夷巖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前端生產(chǎn)鏈條至關重要,尤其是武夷巖茶的有機栽培技術以及標準化加工工藝都是影響前端生產(chǎn)鏈條的重要技術,對于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新應用也有關鍵的作用。
在武夷巖茶栽培過程中要求進行特殊的栽培,其有機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地建園、茶樹種植栽培、茶樹病蟲害管理等多項工作內(nèi)容,以下針對武夷巖茶有機栽培技術提出幾點要點。
在武夷巖茶種植之前需要選擇和建設園地,保證園地內(nèi)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符合武夷巖茶的種植和生長需求。首先,武夷巖茶種植園的選擇要求是區(qū)域內(nèi)的植被覆蓋率高、溫度適中,同時種植園地內(nèi)的交通也必須方便,方便茶樹種植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另外,在種植園地選擇過程中,要求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比較高、生物活性比較好,以保證武夷巖茶在種植中獲取養(yǎng)分和其他資源。接著,選擇良好的園地位置之后,需要建設武夷巖茶種植園,確保技術的應用更加合理。在武夷巖茶種植園地建設過程中,要求按照種植園等高線進行園地開挖整理,設置園地寬度為2~3 m,各園地之間的距離應該在1.5~1.7 m,能夠有效地防止種植過程中出現(xiàn)水土流失等相關情況。另外,在園地內(nèi)應用茶園移動噴灌系統(tǒng),確保茶園種植更加有效,也能夠提升茶園種植效果。同時,在茶園種植過程中,在新建茶園中設置防護林地,提升整個茶園的抗風沙能力。在茶園林地和防護林中間帶設置茶園隔離帶,整個隔離帶要求寬在2~3 m,并且設置隔離溝和水平溝,以提升種植園地的應用效果。
園地選擇和建設完畢之后,就可以進行茶樹種植,對武夷巖茶種植栽培技術進行綜合總結(jié),確保茶樹快速健康和生長,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茶樹種植前將茶樹的行間距設置為1.3 m,選擇V型種植溝,整個種植溝深度為0.5 m、寬度在0.7~0.8 m,同時溝底最窄處的寬度要求為0.2~0.3 m。②茶樹種植前在溝底施撒定量的底肥,肥料施撒量要求達到30 t/hm2。施肥完畢后在底部設置0.15 m的覆土層。③種植過程中,選擇雙行種植方式,株行距設置為0.3 m,大行距要求達到1.3 m、小行距為0.4 m,整個茶園設置為等邊三角形形狀,方便后續(xù)的茶樹種植管理。同時,在進行茶樹種植過程中,要求茶苗種植密度在3萬~3.2萬株/hm2。④茶樹移栽時間一般選擇春季或者秋季,為了確保土壤的濕潤程度,茶苗移栽應該在雨天開展。⑤根部覆蓋稻草麥稈或者是其他的雜草。目的是保持茶苗根部的土壤不會直接被強烈陽光照射,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減少水分蒸發(fā)。⑥茶苗種植完成之后,需要在茶苗種植過程中進行必要的修剪工作,需要在茶苗生長到0.2~0.3 m時進行修剪,保存3~4個葉片即可。
武夷巖茶茶樹種植管理過程中,要完成除草管理以及病蟲害管理等多項內(nèi)容,具體有以下幾點。①在武夷巖茶茶樹生長過程中,雜草容易與其搶奪養(yǎng)分,所以為了保證茶樹的良好生長,應該注重管理,確保茶樹種植更加合理。在實際的武夷巖茶茶樹種植實施過程中,更應該積極應用各項種植管理要點。②武夷巖茶茶樹種植中,為了確保有機種植,減少種植污染,要求不可以采取噴施化學除草劑的方法對雜草進行處理。1~3年的茶園種植過程中,主要依靠綠肥進行雜草預防。同時,在雜草較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機械處理方法,一般情況下,要求使用人工除草以及雜草處理機割草的方法。③武夷巖茶茶樹種植栽培中,病蟲害管理也要求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進行處理,減少化學防治方法的使用對茶樹栽培造成影響。首先,在茶樹種植時,可以利用天敵進行茶樹病蟲害的防治。其次,在茶樹種植過程中,也可以使用生物制劑對病蟲害進行處理,減少使用化學藥劑,實現(xiàn)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提高茶葉的有機性。
在武夷巖茶生產(chǎn)鏈條之中,巖茶加工工藝是非常重要的工藝,在巖茶種植和采摘完畢之后,需要對巖茶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實現(xiàn)巖茶工藝品的生產(chǎn)。在巖茶標準化加工實施中,要求搭建巖茶加工廠房,并且按照巖茶加工工藝標準實現(xiàn)對巖茶的自主化加工管控,以下是對武夷巖茶標準加工技術的研討分析。
建設標準化的巖茶生產(chǎn)廠房,方便各項巖茶工藝有效實施。以下是對巖茶加工廠房標準化建設的步驟分析:①巖茶加工過程中,應該保證水源清潔,要求工廠廠區(qū)具有良好的綠化。同時,在巖茶加工實施過程中,需要在巖茶加工廠區(qū)建設清洗和消毒區(qū)域??刂茙r茶儲存設備的質(zhì)量,確保巖茶倉儲質(zhì)量安全。②巖茶加工實施過程中,需要管理巖茶加工設備,選擇合適的加工設備,為后續(xù)的巖茶加工做好準備。在巖茶加工中,要求巖茶加工相關設備采用不銹鋼盛具,防止使用其他材料影響巖茶加工。同時,在巖茶加工中,要對爐灶、熱風爐以及車間隔離進行管理,要求配備必要的溫度和濕度檢測裝置,控制好巖茶加工的各項工藝指標。巖茶加工中還要求對各項工藝設備進行定期的清理和維護。
2.2.1 巖茶的粗加工
巖茶加工技術標準化實施,對于巖茶加工工藝應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提升巖茶加工應用效果,確保加工應用更加合理,所以在巖茶加工工藝實施中,需要控制好巖茶加工的各項工藝流程。在整個巖茶標準化實施中,主要包括鮮葉攤?cè)~、曬青、做青、殺青、揉捻、烘干和制作毛茶等多項工藝。另外,毛茶制作完畢之后,還要求進行巖茶的精制加工,精制加工完畢之后,才實現(xiàn)了茶葉的精細化加工處理。①巖茶加工工藝。選擇茶樹的開面三四葉采摘加工。在茶葉采摘中,最佳采摘時間應該是每天的清晨。巖茶的采摘與一般茶葉不同,其鮮葉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成熟(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大小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差、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②曬青工藝。在巖茶曬干過程中,主要采用自然晾曬的方法讓葉片失去水分,實現(xiàn)巖茶的良好加工處理[1]。③做青工藝。在巖茶做青過程中,要求重倒(青)輕搖,輕倒(青)重搖,多搖少做;搖動力度先輕后重、次數(shù)先少后多;等青時間先短后長,發(fā)酵程度逐步加重。④殺青工藝。殺青工藝主要是起到純化增香的作用。在殺青中,主要是將茶葉倒入鍋中翻炒,翻炒時間要求在30~40 min,翻炒的同時要對茶葉表面水分進行控制,提升茶葉翻炒的控制效果。殺青初步翻炒完畢之后,要求趁熱進行揉搓,直至葉汁足量流出,茶葉卷成條形,濃香撲鼻,即可抖松。然后,再將所揉茶葉并入一竹籬,倒入鍋中復炒[2]。⑤烘干。在巖茶制作過程中,整個烘干工藝主要包括初焙和復焙兩項工藝,要合理地控制兩項工藝。烘焙過程中選擇烘干爐進行烘干。烘干技術中,溫度的控制是關鍵,需留意用多少溫度把茶葉焙到幾成干燥。趁熱揉碾,看似做型,實則在揉碾過程中讓剩余茶汁擠壓出來,在茶葉表面形成“霜”,也是干茶香味的主要來源[3]。
2.2.2 巖茶的精細化加工
在完成茶葉的粗加工之后,還要求完成茶葉的精細化加工,確保茶葉加工工藝應用更加合理,最大程度上提升茶葉加工應用效果。進行茶葉加工時,還需要落實好各項加工技術管控工作,提升加工效果。在茶葉精細化加工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內(nèi)容:①精細化加工完成之后,要求利用溫控熱解茶葉農(nóng)藥殘留,在茶葉加工中,要求加熱溫度為130℃~140℃、加熱時間在60 min左右,減少茶葉中的藥物成分。②茶葉標準化指標完成。在茶葉加工過程中,還包括茶葉標準化的加工工藝技術參數(shù)。在加工實施中,要求茶葉品質(zhì)正常、茶葉水分含量小于等于7%、茶葉中灰分含量為34%以上,符合NY/T 391的規(guī)定則可以包裝生產(chǎ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