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勇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大多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和寫作任務來考查學生寫作能力,高考作文評價整體要求也明確規(guī)定“內容切合題意,符合試題的材料、情境與任務要求”。由此可見,高三作文有效備考應高度關注考生考場寫作的情境限定及任務達成問題。然而,這恰恰是高三作文備考的痼疾。
如何有效把握并落實作文試題情境及任務要求的限定,構造出相對合理的完整語篇,這是影響考生作文最終得分的關鍵。然而,就筆者持續(xù)跟蹤多屆高三學生作文備考的情況看,學生最常犯的,甚至臨近高考時仍未有效解決的問題,恰恰就是不能準確把握情境材料和任務要求的限定,沒能有效達成寫作任務。如2022 屆泉州市高三質檢三作文題:
材料一:
人們認識事物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也有一個由“知”到“識”的過程?!爸R”是先知而后識,“學識”是先學而后識,“見識”是先見而后識?!A羅庚
材料二:
續(xù)表
興華中學擬舉行以“見識與成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請你結合上述材料,以該校學生的身份寫一篇演講稿參賽。
要求:(略)。
這道試題提供了兩則情境材料,材料一是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理性思考,強調“學”和“見”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材料二是一位年輕航天人的成長歷程,從感性的見識到見識由感性走向理性,再到成為一個航天事業(yè)的人才,這說明了見識的逐漸積累深化最終促成了個人的成長。兩則材料一抽象一具體,共同指向了寫作主題“見識與成長”??忌灰茏プ蓜t材料的關聯(lián)點并結合情境材料,不難厘清主題兩個關鍵詞的內在邏輯,并有效完成寫作任務。
從實際評卷反饋看,原擬定的基準分42 分,最終平均得分只有39.5 分。究其原因,并非是題目審題難度大、不好寫,而是考生聚焦具體情境和寫作任務的意識比較薄弱,不能很好地扣緊題目的限定性要求有效完成寫作任務。如將“見識與成長”的關系割裂,沒寫出二者的內在關聯(lián),或只寫一個方面;或將“見識”偷換成“學習”,等同于“經(jīng)歷失敗、困難、挫折”等;存在不合文體,缺乏情境、主題、對象意識等問題。
考場作文首先必須“符合題意”,這是考場作文有效得分的關鍵,也是閱卷教師評判作文的首要依據(jù),閱卷教師總是先判斷考生作文寫得“對不對”,再考慮寫得“好不好”。因此,從考場作文有效得分角度,考生必須明確情境材料及寫作任務要求的限定,并能確保寫作任務的有效達成。
如2020 年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該題情境材料中,首段墨子名言體現(xiàn)了“兼愛”的思想,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名言則體現(xiàn)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二三段是抗疫期間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互贈物資的寄語,彰顯面對疫情危機時國與國之間守望相助的情誼;這三段材料共同指向“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這一主題。任務指令要求考生以中國青年參會代表身份,發(fā)表主題演講。盡管這是一個虛擬的交際情境,但考生必須聚集寫作情境及任務指令的限定要求,否則便容易出現(xiàn)寫作內容偏差,任務完成不到位的情況,如下面考場例文。
時代青年有為,共創(chuàng)精彩未來
各位尊敬的代表:
大家好!我是本次大會的中國青年代表,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時代青年有為,共創(chuàng)精彩未來”。
……
而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必須肩負起將祖國和世界聯(lián)系起來、促進全世界共同發(fā)展的使命,與世界青年攜手奮進,共創(chuàng)精彩未來,這便是青年擔當,也是中國青年的精神風采。
當代中國青年要奉獻自我,命運與共。
……
當代中國青年要胸懷國家,放眼世界。
……我輩青年,當以中國青年之身,擔起共創(chuàng)精彩世界之責,彰顯我國青年相應國家號召,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讓我們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共創(chuàng)精彩未來!
從該文的標題及主體框架看,作者顯然是忽略了交際情境(世界青年與社會發(fā)展論壇)、交流主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和交際對象(各國青年代表)等因素的限制,只是在強調“我們中國青年要怎么樣”,其所建構的論證內容不僅脫離了具體情境和交流對象,也偷換了演講主題,任務指令落實不夠到位,寫作任務完成度較差,不夠“符合題意”,自然得分也就不盡如人意了。
眾所周知,高考作文是一種特殊的寫作活動,是基于試題情境材料與任務要求的開放性與限制性并存的“任務驅動型”寫作,要經(jīng)得起閱卷教師這一特殊讀者的檢視并能給予認同。為此,考生在作文備考時就要明晰三個關鍵,即“考題限定、行文規(guī)則、高考評卷”,在寫作時要力爭聚焦題意限定,有效達成寫作任務。
一般而言,考場高分作文大多具備切題、清晰、充實、思辨這四個特征。切題,指所寫內容能緊扣題意及要求,能較好落實寫作任務;清晰,指立論切題且明確,行文脈絡及內容層次清晰,結構完整,能有效凸顯切題信息;充實,指內容切合題意,論據(jù)恰當充足,能有效支持論點;思辨,指論述比較辯證、合理、合情、深刻,較有說理色彩。
如2023 屆泉州市高三質檢一作文題。
材料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材料二:
鐘揚15 歲考入中科大無線電專業(yè),之后他對植物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轉向用計算機技術研究植物學問題,畢業(yè)后他長期從事植物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成為著名植物學家,取得了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上述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文章,用于“樂學·有為”的主題班會課上發(fā)言。
要求:(略)。
材料一是孔子對學習與做事態(tài)度的思考,強調了“知之”“好之”“樂之”三者間的境界差異;材料二是鐘揚在大學求學階段發(fā)展自己的興趣,調整專業(yè)方向,而后逐步取得卓越成就的事跡;兩則材料一則為偏抽象的古代名言,一則為較具體的人物事例,共同指向“樂學·有為”寫作主題,要求班會課上主題發(fā)言,題意及任務指令具體明確。考生要想獲得更高分數(shù),除了要有考場規(guī)則意識,在題意限定下有效落實寫作任務,爭取寫得“對”,更應有增分的意識與努力,力爭寫得“好”,才能獲得更多閱卷好評,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以下是學生作文示例。
展樂學之翼,攬有為之月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發(fā)言的主題是《展樂學之翼,攬有為之月》。
誠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睉浲?,顏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終成孔子名下杰出弟子;看今朝,鐘揚追求熱愛,轉讀植物,在興趣之火中鑄就植物科研新輝煌……他們都寓學于樂,終大有作為。或許,是時候在樂與為之辯中尋求一個理性的支點,樂學在有為的理想中蓬勃,有為在樂學的精神中彪炳。
無數(shù)偉人之事例無不凸顯出一個道理:樂學是有為的靈魂。若不樂于所學,豈能有所作為?然而,從知學到好學,以至于樂學之路亦非平坦。省視自身,我們中的大部分或許都仍在“知”的領空里盤旋,僅僅停留在應試層面,而又談何樂?北大創(chuàng)建之初,蔡元培校長曾殷殷囑托:大學應以研究學術、振興中華為大計,豈能為求取功名利祿而碌碌無為?這番話語于今仍然使人受益匪淺。如今,我們手中有充足的“面包”,更應心向遠方,以探索未知的求知欲充盈自己,飛向樂學之彼岸,為有為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為是樂學的軀干。有了樂學為靈魂,方能行有為之事,誠如葉嘉瑩老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詩詞研究,在日復一日的浸潤中將個人之愛上升為家國情懷,為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與發(fā)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樂中學,這種樂會日積月累,最終匯聚起一股力量,在提高個人學識水平的同時,推動了領域的向前發(fā)展,這便是有為了。
然而,在橫流泛濫的當下,物質的洪水漫過了心靈的堤防,人們漸漸生出不解,樂學尚且難至,為何要有為呢?誠如馬克思所言:“如果斗爭都在極為順利的條件下進行,那么改造世界的壯舉未免太容易了些。”當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泱泱中華亟待發(fā)展。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不僅要對個人發(fā)展懷有期待,更要看到國家、民族復興的大勢。因此,有為是對個人的交代,更是對國家的負責。既無國,何有家?非有為,豈能進?
少年強則國強,國強仍須少年有為。少年有為,應從此刻做起,心懷樂學之意,眼有有為之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展樂學之翼,攬有為之月!
我的發(fā)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此文得分52 分。從考場閱卷角度評價看,其得分依據(jù)為:立意準確,所寫內容比較符合題意及其范圍,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體現(xiàn)出發(fā)言稿的文體特點,文章從標題到開篇再到結尾,能夠由情境與材料切入,緊扣“樂學”與“有為”這兩個關鍵詞展開闡述,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感,基本上能自圓其說,寫作任務完成相對到位。但如果從爭取更高分的角度看,特別是從如何更高效地贏得閱卷好感的角度看,此文仍有需要強化與提升的地方。
從扣題處理來看,文章標題“展樂學之翼,攬有為之月”結構對稱,能緊扣寫作主題“樂學·有為”,開篇部分能緊扣情境及對象,亮明發(fā)言主題,聯(lián)系材料快速切入,這樣處理較能給閱卷者作文切題的印象;第四段“或許……支點”一句可刪去,以顯得扣題更緊,重點更突出;第五段可直接將“樂學是有為的靈魂”一句提到段落首句,以便于評卷者快速感知,強化切題印象,而段落結尾“如今”一句偏長,可適當壓縮篇幅以凸顯“樂學”“有為”扣題信息;第七段應繼續(xù)突出“樂學”與“有為”的關聯(lián),才能強化扣題印象;第八段和第九段,扣題收尾,處理較好。
從主體段落內容呈現(xiàn)看,4-7 段基本切合題意,但論述不夠充分,內容不夠充實,說服力度也不夠。如能對蔡元培的言論進行適度深化議論引申,葉嘉瑩事例之后再扣住“樂學”“有為”簡要列舉相關事例論述,即便如眾所周知的鐘南山、屠呦呦、袁隆平等,也會給閱卷者以“內容充實、論據(jù)豐富”的感覺。
從作文“亮點”設置看,此文也是有升格提分的空間的。所謂“亮點”指的是在切合題意之下的精彩標題、富有文采的表達、引用恰當?shù)拿?、相對新鮮的事例等。有獨特“亮點”的作文才能與其他“同質化”作文拉開明顯差距,也更能贏得閱卷者青睞。
總之,在高三備考后半階段,考生應不斷強化“聚焦情境限定,強化任務達成”的意識,以考場優(yōu)秀標桿作文作為升格方向,不斷強化審題立意、扣題行文、落實任務、達標增分、閱卷認同等方面的意識與能力,要獲得高考作文的高分,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