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施萌婧,臧運華
(1.濰坊醫(y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濰坊 261000;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3.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0)
運動障礙性疾病是以隨意運動遲緩、不自主運動、肌張力異常、姿勢步態(tài)障礙等運動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神經系統(tǒng)疾?。?]。臨床常見的有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小舞蹈病、亨廷頓病、原發(fā)性震顫等。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已知病因有年齡與性別,家族遺傳和基因突變、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因素等[2]。發(fā)病大多與基底核病變有關,基底核對運動的調節(jié)主要通過大腦皮質-基底核-丘腦-大腦皮質環(huán)路間的聯(lián)系而實現(xiàn)。其致病機制主要有α-突觸核蛋白調控異常,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免疫炎性機制、胃腸相關功能障礙等[2]。
帕金森屬中醫(yī)“顫證”范疇。中醫(yī)根據(jù)證型可分為肝腎虧虛型,治療基礎方為大定風珠加減;氣血虧虛型,治療基礎方人參養(yǎng)榮湯合止顫湯加減;痰瘀動風型,治療基礎方摧肝丸合血府逐瘀湯加減;陰虛風動型,治療基礎方右歸丸合溫腎養(yǎng)肝方加減。外治法包括普通針刺治療,浮針、電針、溫針灸、耳針,艾灸治療等[3]。中醫(yī)推拿、拔罐、刮痧、以及氣功、導引、食療等[4-5]。
臧運華應用浮針聯(lián)合鎮(zhèn)肝熄風湯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例1:張某,男,78歲,2019年1月25日來診。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左上肢不自主活動,如“學生揮動手臂數(shù)數(shù)字樣”。2個月來進行性加重,并出現(xiàn)左上肢大幅度不自主運動。日間情緒緊張或煩躁時癥狀加重,放松或入睡時癥狀減輕甚至消失,病程中無抽搐、發(fā)熱等癥。既往腦梗死病史,遺留語言不利。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可。查意識清,言語欠流利,高級智能未見明顯異常,左側肢體呈持續(xù)不自主且無規(guī)律的舞蹈樣運動,左側肢體肌張力降低,以左上肢為著,腦神經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陰性。舌紫黯苔微黃,脈弦澀。浮針患肌檢查示左上肢肱二頭?。?+++),左上肢肱三頭?。?+++),三角肌(+++),斜方肌(+++)。西醫(yī)診斷為偏側舞蹈癥。中醫(yī)診斷為顫證,辨證為風陽內動,氣虛血瘀證。治療以鎮(zhèn)肝熄風,舒筋止顫,益氣祛瘀為主。予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配合浮針治療。①中藥:龍骨30g,牡蠣30g,川牛膝15g,龜板12g,代赭石30g,白芍12g,玄參15g,天冬15g,茵陳6g,川楝子12g,生麥芽15g,甘草12g,鱉甲15g,紅花12g,桃仁9g,當歸15g。7劑,水煎2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②浮針選擇患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斜方肌。患者坐位,選取肱二頭肌肌腹中段處作為進針點,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右手夾持浮針進針器放置于進針點,針尖朝向“患肌”肌肉緊張?zhí)?,左手放置于進針器前方并將進針點處的皮膚推向針尖方向,將一次性浮針以垂直于提捏皮膚的角度射入皮下,輕柔準確緩慢地將剩余針身朝著患肌的緊張部位平行進入皮下層。針體進入皮下組織后,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合力固定 于針座處后進行扇形掃散,掃散幅度約120°,時間約30s,50次左右。掃散后配合再灌注活動,每次10s,休息10s,直至“患肌”的緊張感明顯消減甚至完全消失[2],過程約3min。肱三頭肌、三角肌、斜方肌等肌肉基本進針方法、掃散方法、治療時間、頻次基本同上。浮針治療每周2次,3周為一療程。治療至第2周時左側肢體舞蹈樣運動明顯減輕,仍存留左上肢不自主扭動,略感眼癢,予上方加浮萍9g,繼續(xù)浮針治療。浮針患肌檢查,左上肢肱二頭肌(+++),左上肢肱三頭?。?++),三角?。?++),斜方?。?++),岡下肌(++)。浮針治療以上患肌。第3周,左上肢輕微不自主扭動,不影響日常生活,上方繼服,未再進行浮針治療。隨訪兩個月未復發(fā)。
例2:周某,男,66歲,2020年8月5日來診。近1年來行走不穩(wěn)進行性加重,伴飲水嗆咳,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雙下肢抖動,行走緩慢,困難,右足跟上抬可誘發(fā)右下周抖動,曾外院就診,診斷為帕金森病,并予以美多芭1/4片、tid,森福羅半片、tid,癥狀部分緩解。近感癥狀加重,右上肢輕微抖動,右足跟上抬可誘發(fā)右下肢抖動,咧嘴時感嘴角僵硬不適,面容呆滯,不能自行上下床,起床翻身困難,后背部僵硬不適疼痛。飲食尚可,大便不暢,2~3日一行。舌質淡紅苔薄略黃膩,脈左側關脈弦滑,遲沉滑,脈右側寸略浮滑,余滑。既往腦梗病史多年。查體示雙側肢肌張力增強,左側肢體肌力5級,右側肢體肌力5級。共濟穩(wěn)準。雙側針刺痛覺對稱存在。左側腱反射(++),右側腱反射(++)。左側Babinski征(-),Chaddock征(-),右側Babinski征(-),Chaddock征(-)。西醫(yī)診斷為帕金森綜合征。中醫(yī)診斷為顫證,辨證為風陽內動、痰濁阻絡證。治療以鎮(zhèn)肝熄風,舒筋止顫,化痰通絡為主。予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配合浮針治療。①中藥:龍骨30g,牡蠣30g,白芍12g,天冬12g,玄參12g,龜甲12g,代赭石30g,浙貝母12g,甘草10g,茵陳10g,懷牛膝15g,川楝子9g,黃芪(生)30g,大黃(生)10g,厚樸10g,枳實12g,芒硝10g,川芎10g,桔梗12g,木蝴蝶6g,瓜蔞12g,金銀花12g,連翹12g。7劑,水煎2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②浮針:雙側腹直?。?+++)僵硬明顯,雙側肱二頭肌肌群(++++)。仰臥放松,針入皮下,針尖朝向腹直肌下端,行散手法,掃散幅度30度,約100次/min,同時配合腹直肌再灌注活動,患者用力鼓肚,10s后放松,重復3次致患肌明顯松解。肱二頭肌處同樣操作,針尖朝向肩關節(jié),患者曲肘向內側用力,醫(yī)者另一手置于手腕處反方向用力,予以抗阻10s后放松,重復3次致患肌明顯放松或消除即可。首次浮針操作后,感覺良好,后背感疼痛不適明顯減輕,有放松感,雙側上肢抖動感有所減輕。2020年8月7日再診,右側肢體抖動較前明顯好轉,后背部疼痛不適較前有所減輕。第2次浮針治療:雙側豎脊?。?++)僵硬明顯,雙側腹斜?。?++)雙側肱二頭肌肌群(+++);側臥放松,針入皮下,針尖平行于腹斜肌,行散手法,掃散幅度30度,約100次/分鐘,同時配合腹斜肌再灌注活動,協(xié)助囑患者做卷腹動作,使腹斜肌充分用力灌注,10s后放松,重復3次致患肌明顯松解。肱二頭肌處同樣操作,針尖朝向肩關節(jié),囑患者曲肘向內側用力,醫(yī)者另一手置于手腕處反方向用力,予以抗阻10s后放松,重復3次致患肌明顯放松或消除即可。患者兩次浮針操作后,刻下后背感疼痛不適明顯減輕,有放松感,雙側上肢抖動感有所減輕。電話隨訪,家屬告知患者情況明顯好轉,上肢和下肢抖動明顯減輕,希望繼續(xù)浮針治療。浮針治療每周兩次,連續(xù)3周為一療程。抖動感明顯減輕,生活質量較前明顯提高,不影響日常生活,上方繼服1周,未再進行浮針治療。隨訪2個月,未再加重。
體會:帕金森病,偏側舞蹈證等疾病并非單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原發(fā)性腦血管因素、感染、創(chuàng)傷、中毒、基因的易感性、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都會使患病概率增加。中醫(yī)認為運動障礙性疾病屬于“顫病”范疇。肝腎陰虛、筋骨失去濡養(yǎng)以致血不榮筋,筋惕肉膶而發(fā)病?!秲冉洝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有學者提出[6]顫證病機為“風毒及肝”,風毒侵擾肝脈為標,腎虛脾弱髓空為本,主張從肝論治。肝為風木之臟,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陰而用陽,集陰陽氣血于一身,其氣升發(fā),調暢全身氣機,使全身氣血陰陽暢達而無瘀滯。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則全身氣血陰陽皆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阻滯于經絡與腦竅,最終發(fā)為顫病。浮針為使用一次性浮針針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或在放松狀態(tài)下全部或者部分依舊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肌肉周圍或鄰近四肢進行的皮下針刺法,其針刺不會深入肌肉層,只作用在皮下組織[7]。浮針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無法在短期引起大腦神經通路的變化,但是通過浮針治療可以緩解局部肌肉的供血狀態(tài),是通過治療肌肉而起作用,屬于“治標”,局部選取患肌進行治療,改善肌肉緊張狀態(tài),再配合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標本兼治,共奏舒筋止顫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