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硯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237)
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與Csikszentmihalyi(2000)正式提出,在近十年得到迅速發(fā)展的一個心理學研究方向,進而發(fā)展成以新思潮和新運動的形式滲入心理健康教育等眾多領域。感恩源于拉丁語字根“gratia”,意思是優(yōu)雅、高尚和感激。20世紀末,國外心理學者對感恩心理特質進行了大量研究。如Emmons 等(2003)認為感恩是源于對別人或其他道德動因所提供的積極結果的感知和體驗。Peterson和Seligman (2004)認為感恩是一種積極的體驗,無論是來自于重要他人的實在性禮物還是由自然美景所引起的內心寧靜都是感恩的來源。感恩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焦點話題。從概念本質上看,感恩對個體而言意義非凡,感恩特質強的人,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傾向于認為,常懷有感恩情緒的人,能正確理性地分析問題,引發(fā)親社會行為,隨之產(chǎn)生積極正向地情感體驗,有助于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進一步判定,擁有感恩特質的人,更易于獲得幸福感,進而獲得幸福生活。大學階段是高校學生走向成熟的人生關鍵時期,感恩心理可以幫助大學生轉變認知,在思想和心理上健康成熟,形成樂觀上進、獨立自強的陽光心態(tài)。實踐證明,學會感恩可以減少和平復負面心理和情緒問題,保障身心健康;學會感恩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學會人際交往,增強個體幸福感;學會感恩還能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以上海某高校一年級到三年級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年齡跨度在18歲到24歲。采用線上答卷形式,共回收有效問卷815份,包括332名男生,483名女生,其中大一405人,大二226人,大三184人;來自省會170人,來自地市203人,來自城鎮(zhèn)210人,來自鄉(xiāng)村232人;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637人,無學生干部經(jīng)歷178人。
選用何安明編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通過“對象(他人、社會、自然)”和“操作(感知和體驗、表達和回報)”2個維度以表征特質感恩,具體細化為6個基本感恩因子,共23個題目。每個問題設定“十分不相符、較為不相符、有點不相符、一般、有點相符、較為相符、十分相符”7種選項,依次計1~7分,僅有12、15、223題為反向計分,其他均為正向計分題??偟梅衷降?,表明被測者的感恩特質水平越低。數(shù)據(jù)運用SPSS軟件錄入處理,統(tǒng)計方法采用均值分析、差異性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大學生感恩特質對象維度在對他人、自然、社會方面的得分分別為5.68、5.58和5.33,感恩特質操作維度在感知與體驗、表達與回報上得分分別為在5.45和5.61??梢?,大學生感恩特質處于較高水平。
以六個感恩因子得分為因變量,以性別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得出:男女學生在六個感恩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對自然恩惠的感知和體驗、對自然恩惠的表達和回報、對社會恩惠的感知和體驗、對社會恩惠的表達和回報、對他人恩惠的表達和回報上,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女生呈現(xiàn)優(yōu)勢;在對他人恩惠的感知和體驗上男性得分顯著高于女性,男生體現(xiàn)優(yōu)勢。
以六個感恩因子得分為因變量,以年級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高校各年級學生六個感恩因子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感恩特質在不同因子上存在不均衡性發(fā)展,如大學生對自然恩惠的表達和回報、對他人恩惠的表達和回報得分隨年級上升而逐步下降,在其他四因子上,二三年級學生得分最低,一年級學生的得分最高。
因變量同上,選取戶籍作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戶籍不同導致高校學生感恩特質總體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感恩特質在不同因素上,如在“對社會恩惠的感知和體驗”的問題1、2、3和上,不同戶籍學生的得分由低到高為:省會戶籍學生、城鎮(zhèn)戶籍、地市戶籍、鄉(xiāng)村戶籍。在“對自然恩惠的表達和回報”“對自然恩惠的感知和體驗”“對他人恩惠的表達和回報”以及“對社會恩惠的表達和回報”這四個因素上,省會戶籍的學生得分最低,地市戶籍的學生得分最高。
因變量同上,選取是否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作自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有學生干部工作經(jīng)歷會導致高校學生感恩特質所有因子得分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相比較沒有學生干部工作經(jīng)歷的學生,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得分要顯著性高。
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學生感恩特質得分處于問卷設定的“大部分符合”與“基本符合”之間,說明學生感恩整體水平良好。主要原因是:高校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思想道德修養(yǎng)普遍較高,能心懷感恩。此外,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道路上,離不開父母親人的悉心照顧,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導,離不開兄長同學的互幫互助。大學生在得到他人幫助的同時,會產(chǎn)生感恩意識和感恩情緒,并會將這份情感繼續(xù)傳遞下去,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高校學生感恩心理特質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女生的感恩特質強于男生。一是,男生、女生的情緒感受不同。女生感情細致,內心敏感,喜怒哀樂等感情起伏較大,比較重感情。對感恩情感更容易體會和覺察,表現(xiàn)出感恩的行為;而男生偏理性,情感上比較粗放,不易察覺細微的感情起伏。二是,社會對男、女性角色期待不同。社會期待女性溫柔體貼,男性堅強剛毅,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完全表露出自己的感恩情緒。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女性往往被認為是柔弱的,是需要被照顧和被保護的,使得女性要比男性具有相對較強的感恩體驗。
高校學生感恩心理特質存在顯著年級差異,低年級感恩特質強于高年級。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社會經(jīng)歷不斷增多,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力會隨之提高,心智變得更加成熟,感情會趨于深沉不太外露,感恩體驗更加平穩(wěn),不再濃烈。
不同戶籍大學生感恩特質存在顯著性差異。省會戶籍的學生感恩特質總體水平顯著低于其他戶籍大學生。在“對他人恩惠的表達和回報”上,不同戶籍的大學生存在著顯著性差異,省會戶籍的學生得分最高。首先,感恩特質是一種針對個體目標實現(xiàn)的情感反應。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生源大學生對通過高等教育改變自身發(fā)展更加期待,也充滿感恩。省會生源的學生擁有相對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和機會,沒有特別強烈的愿望,感恩特質得分較低。其次,鄉(xiāng)村、城鎮(zhèn)和地市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低,部分貧困生在求學過程中需要學校、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資助才能完成學業(yè),他們會相對更多地處于被施恩的地位,更易產(chǎn)生感恩體驗和引發(fā)感恩行為。
大學生感恩特質在社會工作經(jīng)歷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生干部經(jīng)歷對大學生感恩特質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在學校過著集體生活,遇到困難,心情苦悶時不再能依賴親人,而往往只能求助于身邊的同學朋友。學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學,因為工作性質,會接觸不同社團和部門,認識的朋友更多,能獲取的社會支持力量也就更多,更容易產(chǎn)生感恩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學生骨干作為高校學生的優(yōu)秀分子,無論是學習工作能力,還是思想政治素質都更強,更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勇?lián)厝蔚臅r代使命感,他們能發(fā)揮先鋒楷模作用,把感恩行為表現(xiàn)出來。
學校要營造知恩報恩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梢愿鞔蠊?jié)日為切入點,賦予傳統(tǒng)節(jié)日感恩的內涵。如“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應銘記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引導子女要孝順雙親;“清明節(jié)”既是祭掃先輩、緬懷英烈的節(jié)日,更是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今天幸福生活的恰當時機?!拔逡弧薄捌咭弧薄鞍艘弧焙汀皣鴳c節(jié)”應教育青年一代,要牢記勞動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解放軍為我們付出的鮮血和汗水。大學生更應牢記今天的幸福、國家的強盛是千千萬萬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我們應該感謝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常懷一顆感念的心。學校應協(xié)同各職能部門為學生提供義務維修、法律咨詢、訂購回家車票等暖心服務,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學校給予的溫暖,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受到啟迪,大力弘揚感恩正能量,保持和發(fā)揚感恩心理品質。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學生感恩整體平均分還不算高,感恩教育還有提升空間。感恩教育絕不能僅僅依靠輔導員或思政教師一己之力,應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體教職工要大力挖掘教材、節(jié)假日、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的感恩元素,將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管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中,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日常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學生體驗感恩情感,增強感恩意識。還可以通過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等方式,樹立校園感恩榜樣代言人,用榜樣的力量產(chǎn)生示范效應,引導學生更愿意把感恩意識付諸于感恩行動中。同時,應該通過開展志愿者服務、大學生支教、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走向社會,體驗生活的艱辛,明白自己所獲得的一切要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他人的幫助、學校的培養(yǎng)和社會給予的恩惠,產(chǎn)生積極的感恩情感。在感恩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懂得同情、關心和關愛他人,使大學生更愿意主動幫助他人,把感恩情懷付諸于實際行動。
為保障大學生感恩心理品質的良好發(fā)展,要依據(jù)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青年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分類進行感恩教育。如每年開學報到時,開通經(jīng)濟困難學生綠色通道,保障貧困生能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充分利用新生入學教育環(huán)節(jié),向新生及家長介紹國家助學貸款實施辦法、經(jīng)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細則、勤工助學崗位介紹等各項惠民幫扶政策,讓大學生初入校門就感受到來自學校、社會和國家給予的關心關懷,樹立正確的感恩價值觀。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往往會遇到不小的學業(yè)壓力,學校應整合各項資源,為他們提供學業(yè)指導,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此外,可借助各項獎助學金評定,開展資助征文活動,引導高校學生明白,自己在學校所獲得的受助離不開國家、黨中央、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知黨恩、記黨情,常懷感恩之心,心存善念。針對大四畢業(yè)生,可在畢業(yè)離校環(huán)節(jié),開展捐書、贈物活動,引導學生知恩圖報,傳承和發(fā)揚施恩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