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嚴少英,字禺沐,1978年出生于龍泉青瓷世家。從小被青瓷文化所吸引,在傳承的氛圍里耳濡目染,熱愛青瓷,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龍泉青瓷產業(yè)協(xié)會會長陳愛明先生。畢業(yè)于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藝術設計本科專業(yè),現(xiàn)為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禺沐青云”品牌主理人。自2003年從藝以來,在師父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之下,我結合自己的特長與興趣,選擇了以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作為個人青瓷藝術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一、個人從藝經(jīng)歷
就青瓷的藝術特質而言,我認為青瓷是能夠使人靜心的一門藝術。在我的眼中,青是集天地大美之色。那一抹青綠,如幽靜的森林,亦如深邃的湖水,是我托付與安放自由心靈的地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說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因喜歡這一抹安靜之色,所以便一直懷有夢想,要用自己手中的鐵筆竹刀,喚醒青瓷藝術中那一份靈動靜謐的生命之美。
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與越窯一脈相承,根據(jù)目前所能見到的龍泉窯早期淡青釉青瓷作品分析,五代時期的龍泉窯刻花裝飾工藝直接繼承了越窯青瓷的針尖刻花工藝技法。到了北宋,龍泉青瓷逐漸發(fā)展成為“半刀泥”刻花工藝,形成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裝飾語言。到了南宋時期,龍泉窯裝飾工藝為了適應乳濁釉青瓷薄胎厚釉的創(chuàng)作需要,刻花裝飾工藝退潮,出現(xiàn)了“出筋露胎”的裝飾工藝,轉而追求以簡約素雅為美的新境界。在元代,為了適應大規(guī)模出口生產的需要,又出現(xiàn)了印紋與貼花相結合的裝飾工藝。到了明初洪武年間,龍泉窯承接官窯青瓷燒造任務,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發(fā)展到了頂峰,燒制出了一大批官窯青瓷經(jīng)典佳作。從古至今,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作為青瓷裝飾藝術的一種基本技法得到了傳承與發(fā)揚。但就其發(fā)展情況而言,顯然還存在著諸多有待進一步提升與突破的地方。比如,古代龍泉青瓷的刻花紋飾題材以裝飾性的花草紋樣為主,缺乏主題的豐富性與畫面的生動感;就刻花裝飾技法而言,過于單一,僅局限于“刻”“劃”兩種基本技法。因此,傳統(tǒng)的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無法很好地適應當代人日益豐富與高漲的審美需求。為了回應現(xiàn)實生活對龍泉青瓷裝飾藝術提出的新時代審美要求,我結合自己喜歡傳統(tǒng)文化、淡泊恬靜的心性和對龍泉青瓷裝飾紋樣研究的興趣,選擇了深度挖掘與探索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作為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方向。
時光如梭、光陰似箭,回首來路,我在青瓷刻花裝飾工藝上的探索與實踐已近20年。在我的從藝道路上,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首先,在研究龍泉窯刻花裝飾工藝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潛心臨摹各個時代的龍泉窯刻花傳統(tǒng)工藝,領悟古人刀法的精要與技巧;其次,以刻制傳統(tǒng)花卉植物為主,創(chuàng)作了以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為對應題材延伸的花卉類青瓷茶具與作品,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為我的青瓷刻花裝飾工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的作品開拓了廣闊的市場。近年來,我的青瓷刻花裝飾紋樣題材更加廣泛,主要以山水人物、文人雅玩和祥禽瑞獸為主。例如以展示琴棋書畫、文人清供為主題的青瓷茶盞作品;以反映高士隱居漁樵耕讀生活為主題的青瓷茶盞作品;以具有福、祿、壽、喜、財?shù)让袼最惣樵⒁獾牟杈咦髌?;以表現(xiàn)茶圣陸羽品茗主題的青瓷茶盞作品;以表現(xiàn)蘇州園林窗欞鏤空之美的青瓷茶盞作品。我的這一系列作品,展現(xiàn)了青瓷刻花裝飾工藝在杯盞空間中的方寸之美。天道酬勤,這些通過采用青瓷刻花裝飾工藝進行創(chuàng)作,以表達古典文人生活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一經(jīng)問世,就在業(yè)內得到同行與專業(yè)人士的高度認可,也成為青瓷收藏愛好者追捧的佳品(圖1—圖5),這讓我很是欣慰。
二、對青瓷裝飾工藝之刻花技法的探索
為了在青瓷刻花裝飾工藝上表達與呈現(xiàn)出具有整體性的主題畫面感,我在近20年的青瓷刻花裝飾實踐中,結合實際需要,摸索出一些具有個人創(chuàng)新特點的技法,總結為“刻、剔、填、堆、擠、噴”六項基本技法,分別介紹如下:
(一)刻
刻,是在制作完成、尚未干透的青瓷素坯之表面,使用以鐵、竹、木、骨等材質制成的刻刀刻出花紋(圖6),然后入窯素燒,施釉后再次入窯高溫燒成。第一步需以竹、木或鐵釬等工具淺淺地劃出線狀底稿,再以刻刀進行深刻。青瓷的刻花刀法,根據(jù)不同的創(chuàng)作需要可以分為“單刀斜入法”和“雙刀正入法”兩種基本刀法?!皢蔚缎比敕ā笔侵傅朵h斜向入坯,一側深,一側淺,截面斜平;“雙刀正入法”則是根據(jù)具體的紋路效果需要,以正向垂直入刀,再剔除中間部分??袒ň€條粗細、寬窄、方圓不一,根據(jù)不同的效果施刀。在刻花施刀時一定要十分注意落刀轉折變化的多樣靈動性和層次變化的深淺立體性,要考慮青瓷施釉的實際需要以及燒成后可能的實際效果??袒ㄊ乔啻勺钪饕难b飾工藝,它的裝飾整體性效果強,畫面裝飾效果很豐富。
(二)剔
剔,就是先在器物的表面施釉,再勾線,然后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剔除,露出胎土。經(jīng)過高溫窯火焠煉燒制之后,器物釉色與胎體本色自然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經(jīng)緯分明而又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手法具有淺浮雕陽刻效果,裝飾性較強。
(三)填
填,就是在器物的坯體表面或施釉坯體釉面以刻刀刻出紋樣,再根據(jù)制作與裝飾效果的需要將配色泥料填入紋樣的凹線內。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出畫面中人物的五官以及飛禽走獸的眼睛等部位立體傳神的特征,我采用局部填泥的技法來完成。由于被填的人物五官以及飛禽走獸的眼睛部分稍微突出,就自然形成了一個顯露青瓷白胎本色的高光點,所以能在畫面整體效果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堆
堆,與填入法基本相似。一般為了表現(xiàn)畫面中古樹虬枝蒼老的感覺,常采用堆貼的技法來進行表達。利用堆貼工藝裝飾的青瓷作品,紋樣形象生動、立體飽滿,具有較強的視覺裝飾效果。
(五)擠
擠,是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畫面中亭臺樓閣、舟車以及家具等界面而采用擠出細如發(fā)絲的泥線來表達的一種創(chuàng)新技法(圖7)。采用擠漿成線的技法,能使畫面中建筑、舟車以及家具等的外觀界面清晰,實現(xiàn)真實與抽象的完美結合,看上去線條簡潔明朗、裝飾紋樣突出創(chuàng)新。
(六)噴
噴,即噴泥漿,通常為了表現(xiàn)畫面中水波浩渺、遠近不同的效果而采用這種方法來達成(圖8)。采用噴泥漿的技法,可以達到類似國畫之中用毛筆在宣紙之上進行水墨渲染的效果,非常適合表達畫面水波的縱深感和山巒遠近的起伏之感,從而達到既傳統(tǒng)又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表達效果。
三、對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及其整體主題性視覺藝術的理解與探索
就釉面而言,龍泉青瓷以追求類冰似玉的瑩潤玉質感為審美終極目標之一,這一目標與表達釉下的刻花紋飾效果,其實是矛盾的。這也就是龍泉青瓷在其鼎盛的南宋時期揚棄刻花工藝而追求素雅簡約之美的根本原因,畢竟乳濁失透的石灰堿釉已不適合表現(xiàn)釉下的刻花紋飾效果。因此,若要重拾龍泉青瓷在北宋時期暢行以及明代洪武時期鼎盛的釉下刻花工藝,那么如何解決釉面瑩潤似玉又要彰顯釉下刻花工藝之美的問題,的確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個整體性的思維作為指導,要綜合考慮到材質、器型、裝飾、施釉、燒成等一系列復雜因素。對于如何選擇適合的器型、施釉與燒成的協(xié)同匹配工藝等問題,本文不再展開,擬再撰文討論。在此主要談談對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工藝及其整體性視覺藝術理念的心得體會與探索感悟。
以青瓷茶盞為例,要在大小僅夠一手之握的茶盞素坯上的方寸之隅,刻制出一幅有景有物有人的完整畫面已屬不易,何況還要通過施釉,再經(jīng)1300℃左右的高溫燒制出一件型、釉、工三者和諧完美的青瓷作品(圖9、圖10),更是難上加難。
青瓷之上最后所呈現(xiàn)出的美,并不在于你當下用刻刀所刻制出的畫面,而在于經(jīng)施釉后入窯燒成之后所表現(xiàn)出的最后效果,才是一件青瓷作品的定格之美。這就是青瓷裝飾整體性視覺之美,與書畫家用筆墨在畫紙之上所表達出的筆墨之美的本質不同之處,以及復雜性與特殊性所在,因為你在素坯之上刻制花紋時,看不到燒成后的畫面效果。所以對于青瓷的刻花裝飾而言,要求我們必須嫻熟掌握在素坯之上的刻劃自如的刀法技巧,同時還必須洞悉上釉以及燒成過程之中諸多不確定的變化因素。要掌握和摸清這些變化因素以及其間的相關規(guī)律,非一日之功。我個人體會在青瓷素坯上刻花,首先要掌握處理好下刀力度與刻痕深淺的關系,因為這與上釉后的釉層厚薄以及燒成后的紋路顯現(xiàn)直接相關。為了求證落刀輕重深淺與施釉燒成之后希望達到的理想效果之間的比例關系,是靠我這十幾年來傾盡心血與巨大的投入砸出來的。我自己已記不清刻壞了多少素坯,燒壞了多少刻制好的半成品,熬了多少日夜,流了多少汗與淚。天道酬勤,如今我總算掌握了這一點點門道,能為大家奉獻出一款款具有個人風格特點印記的青瓷作品,對此甚感欣慰。
以上是我對青瓷裝飾刻花技藝層面的整體性思考,下面再就青瓷刻花紋樣主題選擇與整體系列開發(fā)方面談一談我的體會。龍泉青瓷的刻花藝術直接傳承于五代時期的越窯,興于北宋與南宋初期,鼎盛于明代洪武龍泉官窯。就其裝飾紋樣具體內容而論,北宋以花草裝飾為多,而明洪武官窯以宮廷制式為主,所以缺乏人文思想情感主題性的表達。因此,我在龍泉青瓷刻花裝飾實踐過程中就特別關注怎樣開發(fā)與表達青瓷紋樣的整體性主題的問題。我認為龍泉青瓷的刻花工藝的傳承當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正統(tǒng)”宜合“潮流”,與時俱進,所以我在守青瓷傳統(tǒng)刻花工藝之正的同時,又要融現(xiàn)代生活之新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我主要借鑒了明代流行的版畫木刻藝術,將它移植到青瓷紋樣裝飾之上,這樣不僅可以豐富龍泉青瓷刻花紋樣的多樣性,同時也可以豐富青瓷紋樣的人文思想觀念的主體性。
明代是一個書籍插圖繁榮鼎盛的時代。明代文人雅士以版畫的視覺形式,將戲曲、小說中的戲劇性經(jīng)典情節(jié),表現(xiàn)在一塊不大的空間之中,用木刻印制插圖的方式出現(xiàn)在書籍之中,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圖書出版業(yè),也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市場銷路極好,這也促進了明代戲曲、小說插圖的發(fā)展。明代的書籍插圖,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畫家的豐富想象力上,都是經(jīng)典名作。它的整體畫面飽和感以及木刻線條的靈動性,非常適合于青瓷裝飾。
致敬經(jīng)典,借鑒明代木刻版畫的藝術,我在青瓷之上開始了表達傳統(tǒng)禪意文化以及展示宋代生活美學為主題的刻花紋樣整體性工藝創(chuàng)作的實踐探索。素心鐵筆刻丹青,我將繼續(xù)以中國傳統(tǒng)文人生活琴、棋、書、畫、詩、酒、茶、香、花等為主題,努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碰撞,積極創(chuàng)作出更多造型與裝飾紋樣凸顯,既古典端莊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生代青瓷作品(圖11—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