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譚興,王振振,王琰,徐瑞榮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臨床常見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約占所有出血性疾病的33%[1]。臨床上我們觀察到,ITP與靜脈血栓形成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分析血栓的臨床特點,并探討血小板減少與靜脈血栓之間的危險因素,有利于預防或減少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本研究選取了174例ITP病人發(fā)生靜脈血栓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6月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74例ITP病人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所有的ITP病人的診斷參考《成人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年版)》[1],靜脈血栓栓塞病人的診斷參考《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三版)》[2]。排除標準:抗磷脂綜合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易栓癥。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收集病人的一般資料、既往史、實驗室檢查、ITP的治療情況、靜脈血栓栓塞情況(確診時間、部位、治療及轉歸)。
1.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ˉ±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當理論頻數(shù)<5時,使用連續(xù)校正的χ2檢驗)。對各項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指標,納入邏輯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ITP病人的一般資料共收集174例ITP病人,其中男62例(35.6%),女112例(6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血栓組病人的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血小板、D-二聚體顯著高于非血栓的病人;血栓組病人的紅細胞顯著低于非血栓的病人。血栓病人中有吸煙史、血栓史、手術史、血脂異常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血栓病人;血栓組病人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TPO-RA)與脾切除治療的比例與非血栓病人比較也更高(表1)。
表1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174例基線數(shù)據(jù)分析
2.2 血栓病人的臨床特征
2.2.1 一般資料比較共15例(8.57%)發(fā)生靜脈血栓事件,男10例,女5例。靜脈血栓發(fā)生的時間范圍為確診ITP后2~62個月,中位時間為確診ITP后的13個月。病人的年齡(53.9±17.1)歲,病人中大于40歲(80%)的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高于40歲以下(20%)人群。確診靜脈血栓時的血小板中位計數(shù)(56×109∕L)顯著高于確診ITP時的血小板中位數(shù)(37×109∕L)。15例病人中,慢性和持續(xù)性ITP均7例,新診斷1例。11病人檢測抗心磷脂抗體(ACA),4例陽性;9例病人檢測狼瘡抗凝物(LAC),5例陽性;2例蛋白C∕S檢測,均正常(表2)。15例病人診斷靜脈血栓時血小板均小于100×109∕L,其中血小板<30×109∕L的病人有2例(13.3%),血 小 板(30~49)×109∕L的 病 人 有4例(26.7%),血 小 板(50~79)×109∕L的 病 人 有7例(46.7%),血小板(80~100)×109∕L的有2例(13.3%)。
2.2.2 出血及血栓事件統(tǒng)計15例血栓病人中,7例(46.7%)發(fā)生出血情況,其中腦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牙齦出血1例,皮膚出血點3例。7例病人出血時中位血小板為21×109∕L。15例病人共發(fā)生了20次血栓事件,其中門靜脈栓塞1例,腸系膜上靜脈伴脾靜脈栓塞1例,深靜脈栓塞15例,淺表靜脈栓塞3例。
2.2.3 治療情況統(tǒng)計在ITP的治療中,8例使用了激素,12例使用了TPO-RA,4例了使用丙種球蛋白,2例使用了免疫抑制劑,此外還有1例病人進行了脾切除。在靜脈血栓的治療中,7例使用利伐沙班,8例使用低分子肝素。見表2。
表2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靜脈血栓15例的基本資料
2.2.4 預后及歸轉本組病人隨訪時間范圍5~64個月,中位隨訪時間35個月,無失訪病人,隨訪率100%,15例病人均無死亡情況。
2.3 ITP病人并發(fā)血栓的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指標(P<0.05)納入邏輯回歸后分析結果顯示,血小板,D-二聚體,TPO-RA及癌癥是ITP病人靜脈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表3)。
表3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結果
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與不同程度的出血。根據(jù)一項NIS研究顯示,ITP病人不僅有發(fā)生靜脈血栓的潛在風險,概率也要遠高于普通人群[3]。這可能與疾病的自身機制(如補體系統(tǒng)的激活、不成熟血小板微粒的促凝作用、促炎細胞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作用等),病人自身情況以及ITP治療方法有關[4-6]。我們查閱文獻后發(fā)現(xiàn),國內對于ITP病人并發(fā)靜脈血栓的研究較少,故本研究選取了2016—2021年確診的174例住院ITP病人及其并發(fā)靜脈血栓情況進行分析。
本研究顯示,174名ITP病人有15例并發(fā)靜脈血栓,發(fā)病率為約為8.57%,高于國外的數(shù)據(jù)報道[7],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收入的均為住院ITP病人,持續(xù)性與慢性占比高達79.9%,病情較重,住院時間較長,導致了靜脈血栓的高發(fā)生率。我們的數(shù)據(jù)顯示,靜脈血栓形成性別有關,男性ITP病人的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高于女性,但由于我們的樣本量較小,結果可能存在偏差,還需要更多數(shù)據(jù)來證明男性與靜脈血栓的形成有關。血栓組的BMI與年齡均顯著高于非血栓組,這提示我們要特別注意高齡肥胖的ITP人群[3]。此外,也要關注有血栓史、手術史、吸煙、血脂異常以及進行了脾切除和TPO-RA(P=0.013)治療的ITP病人[4]。
邏輯回歸結果顯示,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確診靜脈血栓時血小板計數(shù)高于確診ITP時的血小板計數(shù),說明靜脈血栓可能發(fā)生在血小板增加過程中,這提示我們在升血小板同時要注意靜脈血栓的預防。TPO-RA廣泛應用于ITP病人的治療之中,在產生可能更年輕、更活躍的血小板的同時,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8]。Justo等[9]認為TPORA的促凝機制可能血小板凋亡與與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劑-1(PAI-1)水平增加有關。本研究15例血栓病人中,12例使用了TPO-RA,是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這與先前報道[10-12]一致。我們的結果顯示癌癥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調查也顯示,癌癥病人極易發(fā)生靜脈血栓,并且能導致高復發(fā)與死亡風險[13-14]。原因可能是癌細胞不僅釋放促凝蛋白與纖維蛋白溶解蛋白,還能表達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的黏附分子,進而刺激正常細胞形成血栓[15]。D2聚體的數(shù)值變化與靜脈血栓形成有關,它是一種可溶性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在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分解血栓的過程中產生,是凝血和纖溶的主要標志物,它不僅廣泛應用于靜脈血栓形成的預測與診斷,還能評估抗凝治療的最佳持續(xù)時間[16-17]
我們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11例血栓病人檢測ACA,4例陽性,9例檢測LAC,5例陽性。報道稱抗磷脂抗體陽性的ITP病人更容易發(fā)生血栓事件[18-19]。文獻也進一步指出,抗磷脂抗體持續(xù)陽性的ITP病人更發(fā)展為抗磷脂綜合征(APS),而APS無論原發(fā)還是繼發(fā),血栓形成與血小板減少都是它的臨床表現(xiàn)[20]。這就提示我們在診斷或治療ITP時,要關注病人抗磷脂抗體的情況,并注意鑒別是否存在APS等其他易栓性疾病。
在我們并發(fā)血栓的15例ITP病人中,有20%的病人發(fā)生嚴重出血事件(1例腦出血及2例消化道出血),這個數(shù)據(jù)遠高于普通ITP病人[21],這表明伴有靜脈血栓的ITP病人可能有更高的出血風險。原因可能是這部分病人在治療中未能很好地兼顧升板與抗栓治療,過度抗凝抗栓,導致高出血率的發(fā)生。所以對ITP人群實施何種治療成為關鍵,我們既要升血小板防止出血,又要預防升血小板過程中形成血栓,以及血栓事件后如何治療。我們的數(shù)據(jù)顯示血小板<30×109∕L的血栓病人占13.3%,血小板<50×109∕L的病人占40%。國際上認為,在血小板<30×109∕L時,有較高出血的風險,此時應將血小板快速升至較為安全水平(大于30~50×109∕L),但也應盡量避免血小板數(shù)值超過250×109∕L[4,22]。無出血的血栓病人進行抗凝治療時需血小板>30×109∕L,而有輕度出血的病人需血小板>50×109∕L;嚴重出血的病人進行抗栓治療時需血小板>100×109∕L,盡管血栓治療的最低血小板計數(shù)范圍存在較大差異,但血小板>50×109∕L似乎是抗栓或抗凝治療的最佳值[23-24]。此外專家也建議,如果病人無嚴重出血情況,且血小板保持在(30~50)×109∕L的水平,可給予半計量抗凝,當血小板達到并保持在≥50×109∕L時,可以安全地給予全劑量抗凝[4,23]。在實際臨床中,我們既要參考診療共識,也要根據(jù)病人自身情況,如病人伴隨多種嚴重合并癥時,可以暫緩抗凝治療;此外也應盡量避免長期抗凝,定期檢測血液指標或及時調整用藥方案,預防出血發(fā)生。
總之,本研究作為一個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少,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對于ITP病人,我們應密切關注其血小板變化,不僅要預防發(fā)生出血,也要時刻關注靜脈血栓事件,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在升高血小板與防治血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