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王曉彤,李 卓,楊 儒,劉 華
(1.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甘肅省人民醫(yī)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2. 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普外二科,甘肅 張掖 734000;3. 甘肅省人民醫(yī)院 呼吸與急危重癥科,甘肅 蘭州 730000)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性疾病,在我國具有區(qū)域聚集性,西北地區(qū)多見,尤其在牧區(qū)。全世界每年報告的布氏桿菌病病例超過50萬例,據(jù)統(tǒng)計,我國2014-2016年布氏桿菌病發(fā)病率平均為36.01/10萬[1],好發(fā)于40歲以上男性[2]。牛、羊、豬為主要傳染源,侵犯骨骼可引起布氏桿菌病性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BS),常侵及脊柱、椎間盤、椎旁組織,并以腰椎受累最為常見。BS的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盜汗、腰背痛、肢體麻木、乏力等,極易漏診、誤診,需盡早明確診斷,以免影響預后。本文回顧性分析甘肅省人民醫(yī)院2015—2022年收治的13例BS患者的臨床資料、治療及預后,旨在提高早期診斷率,減少誤診。
1.1病例選擇 收集2015-2022年就診于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的BS患者13例,其中男性9例(78.5%), 女性4例(11.5%),年齡28~83歲, 平均5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BS的診斷標準[3]:①布氏桿菌病流行病學史;②臨床表現(xiàn):布氏桿菌病全身中毒表現(xiàn)及BS局部癥狀;③影像學檢查脊柱受累;④??茖嶒炇覚z查:一項或多項陽性;符合以上4條即可診斷BS。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13例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資料、實驗室資料(白介素-6、紅細胞沉降率、抗體檢測等)、病理學資料、治療及其預后。
2.1臨床表現(xiàn)及病程 13例BS患者中腰背部疼痛13例(100.0%),發(fā)熱8例(61.5%),肢體麻木5例(38.5%),出汗3例(23.1%),疲勞1例(0.08%);四肢放射性疼痛8例(下肢放射痛8例,上肢放射痛1例)。從癥狀出現(xiàn)到明確診斷時間為4天~2年。見表1。
表1 納入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病程
2.2實驗室、影像學資料 13例BS患者中紅細胞沉降率升高13例(100.0%),白介素-6升高13例(100.0%),血培養(yǎng)陽性2例(15.4%)。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結果顯示,受累部位為腰椎13例,頸椎1例,胸椎1例。見表2。
表2 納入患者的實驗室、影像學資料
2.3治療及預后 參照2018版布氏桿菌病診療專家共識[4],11例患者對癥給予內科保守治療,2例給予外科手術+術后藥物聯(lián)合治療。預后好轉12例,復發(fā)1例,見表3。
表3 納入患者的治療及預后
布氏桿菌病,又稱為波狀熱,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于1932 年由 Kulowski和 Vinke 首次提到[5]。病因主要是食用感染布氏桿菌的牛羊豬等動物,以及服用未經消毒的牛奶,也可經呼吸道和結膜、破損的皮膚以及吸入含有病原菌的空氣而感染,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可通過性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脊柱是布氏桿菌感染最常受累的部位,發(fā)生率為2%~54%[6], 主要發(fā)生在腰椎, 若不及時診治,可導致癱瘓。BS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
BS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肌肉、骨骼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盜汗、乏力。國內某研究對120例BS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骨關節(jié)疼痛率高達94.2%[7]。本研究共納入BS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腰背部疼痛,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輔助檢查主要包括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一般實驗室檢查包括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及白介素-6, 但均缺乏特異性。BS特異性相關血清學檢查常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ose-bengal plate test, RBPT)和試管凝集試驗(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上述兩種試驗出現(xiàn)一種及以上陽性可提示布氏桿菌病,可作為大面積篩查手段,但是不能作為確診依據(jù)。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MRI在診斷、協(xié)助診治BS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8], 其敏感度、特異度均較高,且可直觀反映早期脊柱、椎旁軟組織病變[9]。早期脊柱、椎旁軟組織病主要為椎體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周圍軟組織損傷, 形成椎旁膿腫;T1加權成像序列上椎體信號強度降低、終板清晰度喪失,T2加權成像序列上椎體、椎間盤信號增加[5]。國內有文獻報道,MRI對BS的早期影像學檢查比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具有明顯優(yōu)勢[10]。BS病程較長, 39.64%病程在1年以上, 部分患者病程在2~3年以上[11],本研究中病程最短4天,考慮患者可能早期對不適癥狀未予以重視。
BS的診斷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及體征、血清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以進一步提高診斷率[12]。培養(yǎng)出病原菌是診斷布氏桿菌病的金標準,但易受多因素干擾,本文血培養(yǎng)陽性僅2例,考慮與采血前使用抗生素、培養(yǎng)時間較短有關。紅細胞沉降率、白介素-6對BS的診斷無特異性,可用于評估病情及協(xié)助診治。布氏桿菌感染機體后,最先感染的椎體為供血豐富的椎體終板,因此脊柱MRI極為重要[13]。BS極易誤診,本研究中多例患者既往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脊柱結核或于甘肅省人民醫(yī)院初步診斷考慮脊柱結核,因此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1)脊柱結核:發(fā)熱多為午后低熱,常伴盜汗,椎體骨質及椎間盤破壞嚴重,膿腫形成,呈“寒性膿腫”,壁薄而光滑,缺乏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表現(xiàn),病灶病理可見大量干酪樣壞死、結核性肉芽腫性炎,椎旁肌疼痛攣縮較輕[14];(2)化膿性脊柱炎:常見病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椎間盤嚴重破壞;多為脊柱單節(jié)段病變,以椎間盤破壞為主,膿腫表現(xiàn)為局限性,壁厚且不規(guī)則[15]。BS的治療原則為早期、聯(lián)合、足量、足療程。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多西環(huán)素聯(lián)合鏈霉素或多西環(huán)素聯(lián)合利福平治療6周[16]。針對累及鄰近組織、形成椎旁膿腫和硬膜外間隙的復雜BS患者,國外學者建議對BS合并椎旁膿腫患者長期給予三聯(lián)抗生素治療方案,至少24周,此方案治愈率高、較少復發(fā)[17]。BS療程應長于無脊柱病變的患者,指南推薦至少3個月,但具體療程仍存在爭議。本研究治療方案多采用多西環(huán)素聯(lián)合利福平,療程多為4~6個月,半年隨訪只有1例復發(fā)。當患者出現(xiàn)內科治療無效、脊髓受壓、膿腫形成時可考慮手術治療,本研究中行外科手術治療2例,術后常規(guī)口服二聯(lián)藥物,恢復良好,無復發(fā)。
在臨床工作中,針對長期腰背部不適患者需考慮BS,布氏桿菌可侵及全身組織、器官,且病情進展迅速、破壞力強、致殘率高[3]。此外,BS極易誤診,因此對于類似BS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尤其是在布氏桿菌病流行地區(qū),應盡早采用血清學試驗篩查布氏桿菌以及行MRI檢查,以免延誤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