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士子登第、官員升遷都會吃燒尾宴。在一份不完全的燒尾宴菜單里,共有58 道菜式,光各式點心就有20 余種。其中,烤制點心被比喻為“曲奇餅干”。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唐代面點不但與曲奇餅干的用料差不多,就連形狀也分毫不差。
無論是什么時代,大考結束、成績公布后常會用美食犒賞自己,在古代更是如此。比如在唐代,士子登第、官員升遷都會吃燒尾宴。人們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美食,才能配上這魚躍龍門的喜慶氛圍?
燒尾宴是古代名宴之一,是一種用來上奉天子和招待親朋的慶祝宴會,早在唐太宗時便已出現(xiàn)。燒尾宴名字的由來,歷史記載中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說老虎若要化人,尾巴是化不掉的,因此必須“燒尾”,才能助其修煉成功;第二種是與牧羊技巧有關,為了讓新羊合群,就需要燎一下羊尾巴;第三種是指魚躍龍門時,必須經(jīng)一道天雷,才能使魚尾也變成龍尾,完成化龍的最后一步。
把三種來歷結合起來看,燒尾宴更像是一種慶祝士人事業(yè)發(fā)展更進一步的“君臣團建”。與新科進士參加的曲江宴不同,曲江宴是由皇帝設宴,請未來朝廷新秀赴宴;燒尾宴則由進士們操辦,并請皇帝及親朋赴宴。
除了士子登科,一些官員獲得升遷后,也會準備燒尾宴。如果升了官卻沒有準備燒尾宴,是會被同僚嘲諷的。在燒尾宴最流行時,有一位叫蘇瑰的官員,他在升官后沒有按慣例準備燒尾宴,便被同僚宗晉卿公然嘲諷。但蘇瑰非常從容地和唐中宗解釋道:“臣作為一國宰相,職責應當是輔佐陛下治理國事。可如今經(jīng)濟不好,糧食價格飛漲,就連陛下的衛(wèi)兵都3天吃不上飯,臣怎么好意思置辦燒尾宴呢?”
蘇瑰的這番話也側面諷刺了唐代燒尾宴的奢靡鋪張。因為要請皇帝吃飯,官員們絞盡腦汁,力求將宴席操持得足夠有排場。唐玄宗開元年間,燒尾宴導致了嚴重浪費,從而被明令禁止。
真正的燒尾宴究竟是什么樣的?據(jù)史料記載,景龍三年(公元709 年)二月,韋皇后的宗親韋巨源升官了。他從正三品的侍中、中書令升為尚書左仆射。由于初唐時的慣例是尚書省不設尚書令,韋巨源實際上便成為這個下轄六部的龐大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這無疑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升遷,也是韋巨源成為皇家心腹的證明。因此,韋巨源按照慣例準備了高規(guī)格的燒尾宴,用來答謝提拔自己的唐中宗與韋皇后。
為了保證宴席順利籌備,韋巨源家的廚師寫了一份“菜單”,既包含各種菜式的名字,還有關于烹飪方法的簡單注解。之后,這份珍貴的食譜被北宋的陶轂抄錄進《清異錄》中。元末明初,史學家陶宗儀又將這份食譜收錄進其所著的《說郛》里。經(jīng)過一代代食客的傳遞,終于使一部分燒尾宴菜式得以保存至今。
在這份不完全的菜單里,共有58 道菜式,光各式點心就有20 余種。其中,烤制點心被比喻為“曲奇餅干”,分為兩種:一種叫“曼陀羅夾餅”,是做成曼陀羅蒴果形狀的夾心餅干;另一種叫“金鈴炙”,需要在原料里加酥油,再捏成鈴鐺形狀烤制,從而使顏色金黃。在新疆地區(qū)的唐墓中,便出土了一些神似曲奇餅干的唐代陪葬面點。不但與曲奇餅干的用料差不多,就連形狀也分毫不差。通過對其成分的檢測可以證明,在唐代,人們就能用非常精細的面粉制作面點了。
除了烤外,唐朝人還有蒸、炸、煮等烹飪方式。對于烹飪的火候也有講究,比如有一道“水晶龍鳳糕”,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內(nèi)部嵌棗的糕點,蒸制時要保證糕面裂開、正好露出棗餡,裂少了見不著棗不行,裂多了破了形也不行。還有一道“玉露團”,需要用又軟又脆的奶酥雕花,十分考驗廚師的功力。
此外,“素蒸音聲部”堪稱燒尾宴菜單上最精妙的藝術品。它是用面塑制成的大型工藝食品,塑造的是一支由70 人組成的大型宮廷舞樂隊,其中有各色樂工,還有引吭高歌、翩翩起舞的歌舞伎,宛如蓬萊仙子一般。
其實,唐朝人在食物制作上十分講究。
首先是色。為了使點心的顏色更豐富,唐朝人開始使用一些食材作為色素,添加到食物中。比如曾令杜甫專門寫詩記錄的“槐葉冷淘”,就是以槐葉為染色材料的一種冷面。經(jīng)過槐葉染色的涼面,色澤碧綠,挑動著暑熱中食客的味蕾。除了槐葉外,甘菊也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食材。
其次是香。唐代飲食頗受游牧少數(shù)民族影響,牛羊肉占比增加,可要想讓中原人接受羊肉的膻味,卻不太容易。于是唐代的廚子們開始用辣椒、豆豉等調(diào)味料對羊肉進行調(diào)味,盡量減少羊肉的膻氣?!短普Z林》中就記載了一種用辣椒、豆豉調(diào)味的羊肉胡餅,頗受唐代豪族的喜愛。
最后是味。為了讓點心的味道更豐富,唐朝人選擇在面點中加了各種各樣的內(nèi)餡。《御史臺記》中記載了一件御史侯思止的趣事:眾所周知,市場上賣的含餡面食,一定是菜多肉少的。但侯思止不信這個邪,每次出門買餡餅時,都會要求店家少加蔥(縮蔥),多加肉,試圖以一己之力整頓食場。于是同僚們給他取了一個外號——縮蔥御史。
由此可見,燒尾宴只是唐代繁盛美食文化的冰山一角。在這一角的輝煌中,是一個融匯八方、百花齊放的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