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陽
(西藏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咸陽 712082)
司馬相如所作《長門賦》開賦家后妃宮怨題材之先河。有關(guān)此賦的作年與作賦目的歷來眾說紛紜,結(jié)合司馬相如生平看,此賦更像是他被貶為孝文園令后以“后妃”身份對常居長門宮的武帝抒發(fā)“思君”之情所作,其主旨既是“思君”,也是被貶逐后怨悶惆悵的抒發(fā)?!堕L門賦》暗含著一位渴望“君臣遇合”的臣子被壓制與被放逐的愁悶悲思,其與文人“悲士不遇”的哀嘆相比更加隱微,但展現(xiàn)出來的賦家的政治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卻愈加尖銳和深刻。
《長門賦》繼承了屈騷“神女論述”的傳統(tǒng),將“家之棄婦”與“國之逐臣”的身份相糅合。賦中“男女君臣之喻”與“奇花異草之喻”的結(jié)合也是司馬相如效法屈原,以女性弱勢身份喚起男性君主同情模式的再創(chuàng)造。通篇看似是為人作賦,實質(zhì)上卻是向君主“嘆不遇”與“表忠心”。
自屈原以來,以追尋“神女”為主題的辭賦層出不窮,連同賦中的相關(guān)作品形成了中國辭賦史中的“神女論述”傳統(tǒng)[1]2。而這些“神女”都是男性作家筆下的產(chǎn)物,她們不單被寄予了美好寓意,更被附加上政治的色彩。例如,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提到:“《離騷》以靈修、美人目君,蓋托為男女之辭而寓意于君……‘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盵2]3此后也多有文人論述《長門賦》對屈原“神女論述”傳統(tǒng)的繼承,如劉熙載在《藝概·賦概》中評論道:“《長門賦》出于《山鬼》”[3];《藝苑卮言》卷二也有云:“《長門》從《騷》來,毋論勝屈,故高于宋也”[4];《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更是直接將《長門賦》歸入屈原賦類??梢姡抉R相如在創(chuàng)作《長門賦》時深受楚辭的影響。如“愿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shè)兮,君曾不肯乎幸臨”[5]130,就引用了《楚辭·九辯》“愿一見兮道余意,君之心兮與余異。車既駕兮朅而歸,不得見兮心傷悲。倚結(jié)軨兮長太息,涕潺湲兮下沾軾”[2]184-185,表達思君卻無法相見、一腔忠誠卻無法訴說的苦悶。又如“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fù)明”[5]131,也是繼承了《楚辭·遠游》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2]163之意,生動地呈現(xiàn)出陳皇后在漫漫長夜中的孤獨與落寞。
在《離騷》《高唐賦》及《神女賦》中,“神女”這個意符“以自美自戀的弱勢景觀,博取君王的同情賞愛,進而構(gòu)筑同性結(jié)盟的政治理想國”[1]3。如屈原以香草或美人比德,佩戴香草以示高潔,展現(xiàn)的都是他遺世獨立的自美與自戀;司馬相如在《長門賦》中著意刻畫的形容枯槁與愁悶悲思的陳皇后也是以弱勢的地位乞求獲取“同情與賞愛”??梢姡缘匚辉谀信閻壑袩o限低下。此外,“神女”意符也籍以“揭露賦家所謂‘失志不遇’的悲哀,這其實是緣由君王視臣屬如女色的性別扭曲,以致在自我認知上無法解脫‘封建閹割’的迫害陰影”[1]3。屈原不為楚王重用,無奈之際只能以女性的弱勢身份喚起男性君主的同情與親睞。司馬相如在《長門賦》中明顯延續(xù)了屈原以男女之事言說君臣之事的傳統(tǒng),表面看是替陳皇后作賦復(fù)寵,實則是將自己轉(zhuǎn)換成女性,以哀嘆夫妻離心暗指君臣失和,從而借后妃對君主的日夜思念傳遞自己的思君之感。
自《離騷》起,“家之棄婦”與“國之逐臣”的結(jié)合由隱微轉(zhuǎn)向明朗,具有典型范式的意義。夫婦與君臣以及婦道與臣道之間是一種異體同構(gòu)的關(guān)系,所以借男女以喻君臣,借棄婦以喻棄臣[6]。“神女論述”正是涉及雙方的男女角色扮演,尤其是張設(shè)在君臣關(guān)系之上的性別迷藏[1]7。《離騷》全篇貫穿了“男女君臣之喻”——前半部分把楚王比作“美人”,自己比作女子;后半部分把楚王比作神女,自己比作男子。洪興祖補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句云:“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遲暮是也。”[2]6《離騷》中直接以男女和夫婦關(guān)系象喻君臣關(guān)系,將君王對大臣的信任喻為夫婦好合之初的“成言”,將君臣間的聚合離棄喻為“黃昏以曰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以男子違背雙方約定喻懷王猜忌賢臣[6]。屈原以“求女”喻“求君”,“求女”不得正對應(yīng)著君臣失和以及賢臣被黜的無奈與苦悶。
承接“男女君臣”之喻的還有“奇花異草”之喻。在屈原作品中,“秋蘭”“辟芷”“申椒”和“菌桂”等香木香料香草皆“以象比德”,是高潔、正直及不與眾同流合污的象征。司馬相如在《長門賦》中多處引用香草作比,向武帝展示陳皇后之德行高潔。當(dāng)然,這其中自喻成分更多。如在描寫陳皇后一夜空庭思念君王無果后無奈“頹思就床”時,就以“摶芳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茝香”[1]131象征她高潔的品性與美好的品格。王逸注《離騷》中“芳”指代“群賢”,“茝”為香草,皆是喻賢者[2]7,即以香草自證德行兼?zhèn)?;“荃”作香草“以喻君也”[2]9;五臣注“蘭”曰:“蘭蕙喻行,言我雖被斥逐,修行彌多?!盵2]10王逸注“紉秋蘭以為佩”句云:“蘭,香草也,秋而芳……故行清潔者配芳……言己修身清潔。”[2]5司馬相如“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愍其志焉”[2]3,可見他同屈原一樣雖被君主棄而不用,卻沒有放逐自我,始終保守一顆忠貞之心,以期再次被委以重任。
司馬相如以“佳人”自喻,抒發(fā)自己“貶謫思君”的情懷。將“佳人”的女性身份與賦家的臣屬身份等同,借“佳人”思君不得抒發(fā)賦家“悲士不遇”的失意怨悶。司馬相在《長門賦》中通過對環(huán)境景物的細致刻畫,既表達了被遺棄宮妃的愁悶孤寂,也隱藏著一位得志文人被貶逐后的孤寂落寞。通篇沒有聲嘶力竭的哭訴與不滿,卻飽含失意難耐的怨悶之情。
后世對漢武帝與陳阿嬌的了解更多地是源于“金屋藏嬌”的典故。陳皇后是館陶公主的女兒,因館陶公主曾力薦漢武帝為太子,漢武帝即位后便立阿嬌為后。雖然后人無法確證漢武帝與陳皇后之間有無深摯的愛情,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武帝與陳阿嬌的結(jié)合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絕不是個人意愿”[7]74?!跋惹氐轿簳x涉及情色議題的辭賦,仿佛可以說是在君權(quán)掌控中或世俗倫常下,被默許去渲染或反而被迫朦朧了情欲本質(zhì)……于是,要不是迫不及待的耽溺歡愛,就是漫漫無盡的相思等待”[1]36,被遺棄的陳皇后在富麗堂皇的長門宮中能做的就只有無盡的相思等待。然而,在通篇的“愁悶悲思”中卻只有自悲而不見怨憤之詞。
司馬相如在《長門賦》中主要從3個方面表現(xiàn)陳皇后的“愁悶悲思”。其一,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司馬相如在寫到陳皇后神色枯槁登臺遠望時,沒有專注于其面部情緒的描寫,而是從外部環(huán)境的動蕩表現(xiàn)她思緒煩亂和愁苦難耐。如陳皇后將陣陣?yán)茁暬寐牫删{,獨上蘭臺看到的卻只有空蕩深宮中風(fēng)吹帷幔,桂樹搖蕩,玄猿長嘯的蕭條孤寂。短短數(shù)語就展現(xiàn)出強烈的畫面感,以天氣轉(zhuǎn)換的變化不定和突如其來襯托主人公的心緒不定,幻聽雷音似君音更讓人感覺悲苦不已。司馬相如用寫景來配合抒情,景愈悲而情愈深。其二,宮室的富麗華貴。漢武帝曾許陳皇后以“金屋藏嬌”,如今雖恩寵不復(fù),卻依舊可見長門宮之富麗:以木蘭為榱、以文杏為梁、以瑰木為欂櫨、以錯石為瓴甓、以羅猗為幔帷及以楚組為連綱,但如此華美的宮室如今卻徒有蕭瑟空堂與秋風(fēng)落葉。司馬相如在此用“金屋”裝飾的華美反襯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寂,以宮室華麗依舊卻蒼涼不已直指陳皇后失去君心后的孤寂冷落。其三,時事的凝聚包容。整篇賦沒有像漢代騁詞大賦那般鋪張揚厲與汪洋恣肆,從各個角度刻畫陳皇后對君王的思念,而是將所有思念凝聚在一個點去表達充沛的感情,如全賦時間只停留在一個普通的夜晚,事件也不過是由后妃登臺思念轉(zhuǎn)入深宮思念,看似結(jié)構(gòu)簡單,卻使讀者透過這一尋常夜晚看到了寂寞宮妃空房獨守的無數(shù)日夜。
盡管后世已無法像恩格斯評價處于文明時代的女性“實處于無限低下的社會地位”那樣來評價漢代一位身份顯赫的皇后,但“外表上受尊敬,對于一切實際勞動完全隔離”確是實際存在的[7]47。后宮以恩寵影響人際尊卑,后妃乃至外戚如此看重是否受君王寵幸,這表面上是對君王情愛欲念的爭奪,實則是“君王透過對鎖情思欲念所達成的權(quán)力宰制”[1]25。恩寵對應(yīng)著權(quán)勢,被遺棄則代表著權(quán)力的消失。
武帝時代倡導(dǎo)文治與辭賦隆興,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稱“孝武崇儒,潤色鴻業(yè),禮樂爭輝,辭藻競騖”[8]。但即使在武帝統(tǒng)治下的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也有“賢者失志”的無奈?!啊钨t與能’也是談不上的,有才能的人受到朝廷重用總是鳳毛麟角;根據(jù)裙帶關(guān)系、門第觀念的標(biāo)準(zhǔn)是少不了的?!盵9]403龔克昌在《漢賦研究》中指出,漢代賦家往往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因?qū)戀x而遭到輕視;二是政治上不得志[9]403。這兩個問題在司馬相如身上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陳子良撰《祭司馬相如文》云:“彈琴而感文君,誦賦而驚漢主。金門待制,深嗟武騎之輕;長門賜金,方驗雕龍之重?!盵10]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經(jīng)久流傳,他的賦作也曾“三驚漢主”,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是“金門待制”與“長門賜金”的弄臣身份——原本要揚名立萬,“竟止于文學(xué)侍從之列,以順諫譎諷略收德音”[11]47。
據(jù)龔克昌在《漢賦研究》中記載的司馬相如生平看,他的幾次為官經(jīng)歷都十分短暫,且與他所期望的政治權(quán)利及地位相差甚遠。司馬相如20歲時做景帝武騎常侍,僅兩年就辭官到梁孝王門下做游士。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因作《天子游獵賦》為武帝所驚嘆,任武帝侍從官(郎)這一閑職。據(jù)瞿蛻園《歷代官制概述》中記述,“郎”是漢代一種無職務(wù)、無官署與無員額的官名,與皇帝親近,其任務(wù)是陪在君王身側(cè),隨時供其差遣,可見武帝從一開始便沒打算啟用司馬相如。元朔元年(前128年),被控出使西南夷受金,遭免官,閑居茂陵縣。45歲又“召為郎”。47歲改拜孝文園令,至此政治生涯結(jié)束[9]147-149?!堕L門賦》便作于此時,故此賦不過是借陳皇后榮寵一時卻被棄的典故抒發(fā)自己從天子近臣到被貶黜放逐后的惆悵之情。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中提到:“中國的開國雄主,是把‘幫忙’和‘幫閑’分開的,前者參與國家大事,作為重臣;后者卻不過叫他獻詩作賦,‘俳優(yōu)蓄之’,只在弄臣之列?!盵12]司馬相如數(shù)次為官卻數(shù)次未能被重用,只能作一個位卑祿薄的小官,這也證明漢武帝根本無意讓他參與軍國大事。武帝需要的只是一個能隨時陪伴在自己身邊的“滿足帝王的耳目之欲,只供君主精神愉悅,夸飾證明君主文治武功”的“俳優(yōu)”,這明顯與司馬相如“傲誕”的性格與遠大的理想抱負相違背??梢?,“在封建剝削的任何時代,即使是再圣明的君主也總是不能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也總是要壓抑、打擊和陷害大量的人才,剝削階級的自私、殘暴與人才的發(fā)掘是格格不入的”[9]264?;蛘哒f,不止司馬相如,身處漢代中央專制主義集權(quán)制度之下的漢代文人依附于王權(quán),君主對臣子絕對的控制使得文士只能夠通過迎合君主的喜好來謀求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君對臣“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云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5]181,這與戰(zhàn)國時期游走于各國的謀臣策士可謂是差之千里,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使?jié)h代“悲士不遇”題材的文學(xué)作品興盛不絕。
“盛世”與“不遇”是漢代辭賦抒寫的兩條平行脈絡(luò)。就“士不遇”這一主題而論,漢賦大家基本延續(xù)了屈騷諷刺的兩大核心:一是直刺昏君不辨忠奸,時勢難容;二是怨憤志士沉于下僚,難展其才。究其根本則是自屈原起,君主“視臣屬如女色”的權(quán)力剝奪。司馬相如追求實現(xiàn)政治理想抱負與漢代專制主義社會壓抑束縛之間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傳遞出的正是無數(shù)漢代士人追求“君臣遇合”卻不得的怨悶與無奈。
《長門賦》中,陳皇后的妻子身份同司馬相如的臣屬身份在以男性為主導(dǎo)的封建時代是重疊的。游國恩認為,中國自古以來“臣子的地位與妻妾相同。……妻道也,臣道也”,臣與妻均屬同類[13]。在一個以男性為本位的時代里,“臣屬被刻意矮化為女性”[1]5,君王對后妃與君王對臣屬皆是單方面的統(tǒng)治和壓制。君對夫與臣對妻的模式也會導(dǎo)致男性創(chuàng)作主體借異性關(guān)系來表達個人在政治際遇上與另一同性間的問題[11]563。文人多將君臣比男女,如屈原的《離騷》通篇貫穿了“男女君臣之喻”,“女人”是屈原楚辭中最重要的論述材料,而“女人”正是象征他自己[2]192。如王逸在注“眾女嫉余之蛾眉兮”一句時指出:“眾女,謂眾臣。女,陰也,無專擅之義,猶君動而臣隨也,故以喻臣”[2]14,意思是為臣為女要聽命于為君為夫之人,不能有“專擅之義”。又如王逸注“謠諑謂余以善淫”句為:“眾女嫉妒蛾眉美好之人,僭而毀之,謂之美而淫,不可信也;猶眾臣嫉妒忠正,言己淫邪不可也?!盵2]15可見,在文學(xué)作品中,君王“視臣屬如女色,比君臣如男女”[1]23這一傳統(tǒng)由來已久。
《長門賦》中,司馬相如借陳皇后獨守空房與自己“自媚君上”的共同遭遇召喚同情共感,以求重獲帝王的青睞。首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至“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5]130,以零聚焦視角看謫居冷宮陳皇后的孤寂凄涼,之后轉(zhuǎn)入陳皇后視角自敘,從被拋棄到日夜等待君王,先寫周圍華麗冷清的景物,后寫自己凄涼空虛的處境,足見失魂喪魂與憂郁惆悵,即使長夜難眠、形神枯槁也絲毫不敢忘記君王。“佳人”和“妾人”所指代的被遺棄的宮妃與受宰制的臣屬都是受控制與被壓抑束縛的“臣”,武帝“透過禁欲所展示的控制權(quán)”[1]24正是君權(quán)的力量。換言之,武帝以對陳皇后情愛的鉗制與權(quán)力地位的掌控來強調(diào)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至高無上?!暗弁跻糟Q抑情欲、剝奪男權(quán)(為夫、為父之權(quán)),來保證統(tǒng)治的優(yōu)勢,而臣屬則在性與權(quán)力上完全犧牲奉獻于道德的榮光。”[1]22漢武帝統(tǒng)治下的前朝與后庭是一個完全以男性為主導(dǎo)的天地,在這一方天地間,生理上為女性的后妃與政治地位上如女性一般的臣屬是很難參與進來的。君王將道德與情欲相關(guān)聯(lián),對臣屬的“閹割去勢”[1]19更體現(xiàn)在長臣子面對情色愛欲是否癡迷的考驗中,在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和司馬相如《美人賦》中,面對楚王與武帝的質(zhì)問,兩人完全不動心,義正嚴(yán)詞地證明自己不好色。在他們看來,越是證明自己“不好色”,就越能展示自己道德品質(zhì)的堅貞,只有這樣才是誠心效忠君主。
賦家有舉國經(jīng)業(yè)的政治理想抱負,同時他們又是文學(xué)侍從,是被視為僅供愉悅耳目的倡優(yōu),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必然導(dǎo)致內(nèi)心的痛苦。漢武帝把賦家看成倡優(yōu)一類,只供滿足君主的精神享樂與耳目之欲,卻始終沒有在政治上對他們加以重用。賦家固然艷羨叱咤于政治舞臺中心的士子,但苦于身份所限沒有機會“大展拳腳”,只能委曲求全充當(dāng)弄臣,憑借過往所學(xué)侍奉王侯,寄望能一朝出頭。在這些士子看來,弄臣身份只是一條助他們直通政權(quán)中心的捷徑,卻不曾想弄假成真[11]6,成為了弄臣。
“同志”二字在現(xiàn)代社會中特指同性身份,在古時卻指有相同理想抱負的人?!巴尽币辉~最早在王逸注《離騷》中出現(xiàn),如注“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句云:“言自當(dāng)勉強,上求明君,下索賢臣,與己合法度者,因與同志共為治也”[2]37;又如注“路不周以左轉(zhuǎn)兮,指四海以為期”句云:“過不周者,言道不合于世也。左轉(zhuǎn)者,言君行左乖,不與己同志也”[2]46;再如注“和調(diào)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句云:“執(zhí)守忠貞,以自娛樂,且徐徐浮游,以求同志也”[2]42,以上幾處出現(xiàn)的“同志”一詞都指有相同理想抱負的“同道中人”,而非相同性別。周華山在《同志論》中指出:“同志不是由性行為對象的性別來界定的,它是個人(性)身份的政治選擇?!盵14]在他看來,“同志”是指同性之間志氣相投與肝膽相照的盟友?!巴静槐厝皇怯尚孕袨?對象性別)來決定,而可以是一種‘非生物化’政治身份?!盵1]53對漢賦大家而言,他們終其一生追求的正是成為“君主奮發(fā)驅(qū)馳的盟友同志”[1]14。
受儒家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司馬相如追求“君莫勝于唐堯,臣莫賢于后稷”[15]2665這種和諧共進的君臣關(guān)系,但自“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15]2655,他尋求政治無望,只能退求文章不朽?!妒酚洝放c《漢書》中都有司馬相如作《封禪書》的記載,明凌約言云:“相如《封禪書》,議者謂其至死獻諛,然予觀太史公《自序傳》,其父談曰:‘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是知當(dāng)時以登封為盛,有事為榮,蓋如此。相如自以文章擅當(dāng)代,見武帝改正易服,定制度,興樂章,度其必封禪以夸耀后世。當(dāng)其時,謂可秉筆托附不磨,由是草書,將以上勸,而不幸病以死,則初意不獲遂也。然欲使帝之必知,于是屬其妻身后上之?!盵16]司馬相如雖在文中諷諫武帝不要封禪,但言辭卻迎合著武帝‘好大喜功’的內(nèi)心欲求,可見他其實預(yù)見到了武帝會有封禪之舉,所謂的勸誡不過是如《大人賦》般‘飄然有凌云之志’的翻版。因此,《封禪書》其實也是司馬相如最后推動且‘參與’武帝曠世偉業(yè)的一種政治行為。事實上,賦家用事無功,那些華麗的文辭亦不過是司馬相如“諷諫”的載體。無論是“賦詩言志”與“諷頌得失”,亦或是“抒下情以托諷喻”和“宣上德而盡忠孝”[5]464,其根本目的是上達天聽,雖“《長門》與《哀二世》二篇為有諷諫之意”的賦作,但賦家所謂的“諷諫傳統(tǒng)”卻也只是“王政之下”的諷諫。賦家“對國君的忠往往只是一種手段,是一種達到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手段”[9]379。正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記,相如作傳記之由“《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夸,然其指諷諫,歸于無為”[15]2873。司馬相如作《大人賦》本意是勸誡武帝不要沉迷仙術(shù),最后反倒讓武帝“飄飄然有凌云之志”[15]2663;《子虛》和《上林》中閎侈鉅衍的麗靡之辭實與諷勸之義相悖,洋洋灑灑的辭賦反到成了臣子“宣誓效忠的去勢戒律”[1]23。
身處漢武“盛世”卻仍感生不逢無疑是對“盛世”的莫大諷刺。司馬相如不滿于弄臣身份,常稱病不去武帝面前獻殷勤,雖處盛世但這盛世“只講窮達,不管是非;只講成敗,不分善惡;賞罰不明,賢愚莫辨;壓抑人才,埋沒人才”[9]404。吳質(zhì)在《答魏太子諫》中提及,司馬相如后期“稱疾避世,以著書為務(wù)”,空有兼濟天下之心卻再無上升路徑,沒有了《離騷》主人公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相違時的誓死決裂與殉道精神,只有沉沒在封建統(tǒng)治的漩渦之中,一切歸于對現(xiàn)實的無奈與妥協(xié)。
綜上所言,盡管司馬相如為漢王朝歌功頌德,潤飾鴻業(yè),卻有一顆不甘為弄臣的心。君臣本是同性卻無法以同性身份直接對話,只能借助女性身份作為君臣交涉的媒介。君主“視臣屬如女色”[1]23正是為臣者在漢代專制主義統(tǒng)治之下遭受到的最嚴(yán)重的政治迫害。賦家身處集權(quán)統(tǒng)治之下,得失都系于君主一人之手卻還妄圖成為君主“奮發(fā)驅(qū)馳的盟友同志”[1]14,“未擺脫時代的羈絆”[9]143卻還有著“名掛史筆”與“事列朝策”的政治幻想,最后只能“趨于世俗之途”[9]143,一身才學(xué)化為滿腔怨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