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乃 莉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哈爾濱 150028)
中國共產黨歷經坎坷和磨難,終于在百年華誕之年迎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刻。中國共產黨從紅船起航,經過遵義會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注重黨史文化建設,凸顯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力量。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揚黨史文化,就一定能夠取得第二個百年的決戰(zhàn)勝利。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復雜的變化。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風險和考驗日趨嚴峻。各種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空前活躍,呈現(xiàn)出多元化、激蕩化態(tài)勢。國際社會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復雜多變,各種思想文化沖突不斷出現(xiàn),各類風險挑戰(zhàn)也不斷增多。這些也都反映在我們思想文化領域中:一是西方文化,特別是“普世價值”觀的滲入,使一些人初心迷失、核心價值觀發(fā)生斷裂,以致信奉西方所謂的“民主”和“自由”,誤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完善、不完滿;二是文化全球化帶來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占有一定市場,社會道德出現(xiàn)滑坡,尤其是對一些領導干部產生了嚴重的思想侵蝕;三是文化事業(yè)建設滯后,出現(xiàn)短板,尤其是對黨史文化,缺乏統(tǒng)一集中有規(guī)劃的培育和扶持,缺少領軍人物和驚世之作;四是文化產業(yè)大而不強,一些企業(y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過度信奉“明星”效應,缺乏社會責任感,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傊?,現(xiàn)實告訴我們,民族復興的大業(yè)任重道遠,萬萬不可掉以輕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所期望的“在新形勢下,你們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歷史賦予了我們光榮的任務,需要我們充分把握大好時機,不遺余力地堅持文化自信、弘揚黨史文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如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因此,在這種意義上看,文化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發(fā)自內心的敬畏和尊崇,以致在其受到外來文化侵擾和破壞時,依然表現(xiàn)出鎮(zhèn)定和堅守。
據(jù)考證,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二十幾種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時至今日,保存下來的只有七八種。而其他的文化要么衰落了、消亡了,要么被其他文化同化了。唯有中華文化,經歷上下幾千年,不但未曾消失中斷,反而在挫折磨難中,彰顯出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努力推進文化建設。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無論是中央蘇區(qū)還是后來的陜甘寧邊區(qū),不僅重視文化建設,而且還關注對文化自信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更是注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據(jù)統(tǒng)計,從1949到2016年,黨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指示、決議、條例等文件就有182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重視文化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2月24日首次提出“文化自信”。他說:“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盵2]202至此,文化自信,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總結,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且指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從三個自信發(fā)展到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成功的基本經驗,也必將是指導中國共產黨奪取下一個百年勝利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勝法寶?!八膫€自信”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它是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基礎。沒有文化自信,中國的道路和制度自信,就失去了精神資源和原生動力,中國的理論自信也會迷失方向,喪失其成長的土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百年探索、百年追尋的幸福之路、復興之路。同時,經過實踐證明,這條路是選得對、走得通、也必將走得贏的路。這是因為這條道路凝結著幾千年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需求,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中華大地上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最佳選擇。黨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又極大地鼓舞、鞭策著奮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人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于偉大的實踐,扎根于廣袤的中華大地,如果沒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沒有文化自信,一切理論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文化和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和精神資源。
衡量、考察一個制度對于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作用,一是要看這個制度的能動性,二是要看它的適應性。能動性和適應性的根源都在于這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實際,是否與文化的歷史和現(xiàn)實相匹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便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百年的艱苦奮斗、反復探索而作出的最佳抉擇。這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中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勝利,再次證明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之正確?!八膫€自信”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整體,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標識。而文化自信則是“四個自信”的靈魂,也是“四個自信”的根本。沒有文化自信,就不會鑄就具有歷史、民族色彩的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不會產生符合國情、代表民族利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
理想信念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撐,馬克思主義是文化自信的靈魂?!榜R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就在于它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其中包括與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盵2]中國的文化自信,也只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堅定而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發(fā)揮其精神動力之作用。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在思想文化界,各種思想觀念洶涌澎湃、躍躍欲試,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百年的實踐經驗證明,堅持這一真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首先要堅持政治領導權,這是黨領導一切的重中之重。實現(xiàn)政治領導權,要堅持文化工作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文化工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人民至上的服務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遠大目標的實現(xiàn)。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就是要尊重文化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遵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從思想入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大廈,使黨史文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形勢下新征程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就是要牢牢把握各級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權,在干部培養(yǎng)、考察和任用中,堅決防止“任人唯親,偏聽偏信”以及領導干預組織工作的弊端,真正把人民信任、令黨滿意的人才輸送到各級文化工作部門和崗位,使黨的文化工作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傊?,要使黨的文化工作在新的征程中,繼續(xù)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就需要在政治、思想、組織各個方面中,牢牢筑起黨的文化堡壘,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文化領域各項工作的全過程。當前,我們還要摒棄“組織工作就是干部的任免和提拔”的片面觀點,進一步加強對干部的考察、教育、關懷和愛護,加強對干部黨史、黨史文化以及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的教育,使我們的組織工作風清氣正,干部隊伍廉政務實。
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黨領導下的人民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沒有黨的百年奮斗史和中華民族的千年發(fā)展史,就沒有中國的文化自信。但是,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試圖歪曲甚至否定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尤其試圖用改革開放前的30年否定改革開放后的30年,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黨對一切領域的絕對領導。以致一些傳媒、網(wǎng)絡散布一些所謂的“小道消息”、不法言論,擾亂模糊人們的視線,使人們迷失前進的方向,喪失前進的動力,甚至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彷徨感、疑惑感。其看重經濟效益、迷信“明星效應”,喪失社會公共道德和社會責任,造成不良社會風氣,嚴重影響到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一定要將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武器,科學全面地看待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堅決反對、有力批駁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正事實以真?zhèn)?,還歷史以清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共同價值追求,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它既是我們從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又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弘揚黨史文化的重中之重。為此,一是要學好黨史,弘揚黨史文化,把共產黨員的先進思想、革命精神、道德品質、優(yōu)良作風的榜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防范、警惕精神萎靡、道德滑坡等現(xiàn)象,積極主持、維護社會正義、公道,發(fā)揚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精神,從而推動黨史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增強黨史文化對文化自信的影響力和塑造力,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盵2]
相對于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意識形態(tài)等軟實力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梢哉f,在當前的21世紀,全球的發(fā)展變化越來越取決于世界各國軟實力的較量。對于文化軟實力建設,首先要充分挖掘、利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今天,中華文化仍然積極地影響著世界。其次,要努力實現(xiàn)文化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融合,形成自己的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進入世界強國之林,受到世界各國矚目。世界要想了解中國,僅停留在茶葉、絲綢、“舌尖上的中國”已遠遠不夠,而是更要了解“學術的中國”“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的中國”和“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中國”[3]。與此同時,面對西方某些國家控制世界輿論、把持話語霸權,我們要勇于發(fā)聲,敢于亮劍,及時理直氣壯地發(fā)出中國聲音、鮮明地提出“中國主張”,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贏得世界的認可和尊敬。
黑龍江省具有豐富的黨史文化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積極發(fā)揮黨史文化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斷挖掘和創(chuàng)新黨史文化,為推動黑龍江省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在發(fā)展黨史文化的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為此,筆者提出關于黑龍江省黨史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幾點建議。
一是要重新認識黨史文化的政治定位。黨史文化具有一般文化的特性,然而,它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它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長和壯大,而且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寶貴歷史經驗。流傳幾十年、撫育了幾代人成長的東北抗聯(lián)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以及趙一曼、趙尚志、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跡,都是黑龍江人引以為榮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前,我們要充分利用黨的百年華誕的有利時機,把黨史文化教育放在突出的政治位置。在省委的直接領導下,文化主管部門要聯(lián)手宣傳、教育、旅游等部門,特別是在高校、中小學以及青年群體中,有組織、有計劃地大力開展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東北抗聯(lián)精神、鐵人精神等專題宣傳活動,重新掀起“學英模、見行動”的群眾熱潮,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
二是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黨史宣傳教育資源,繼續(xù)挖掘開辟新資源。東北烈士紀念館、八女投江紀念碑,以及趙尚志、楊靖宇、趙一曼、王進喜等人的遺址一直都是人們敬仰的地方。筆者認為,要重新審視這些文物遺跡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充分認識它們的不可再生性,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作好這些革命歷史文物和遺跡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工作。相關部門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弘揚黨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立項審查、經費預支等方面抓緊抓實。同時,還可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發(fā)動知名人士等為黨史教育開展募捐活動,為黨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籌集資金。
三是要加強對黨史、黨史文化的研究。黑龍江省是全國開展黨史和黨史文化研究最早的省份之一,已經形成了一支領軍精良、隊伍精銳的研究團隊,并已有一批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問世。為適應新時代、新任務的要求,建議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領域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中,不斷提高黑龍江省黨史、黨史文化專項研究的比重。從黨史、黨史文化隊伍建設抓起,在現(xiàn)有黨史研究專業(yè)隊伍基礎上,擴大研究隊伍,培養(yǎng)新生研究力量。鼓勵一部分歷史學研究工作者參與黨史文化研究,逐年擴大黨史和黨史文化研究生數(shù)量,從多種途徑鼓勵黨史文化工作者推出更多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
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經驗十分豐富,然而,正是在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的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逐漸成長壯大。堅持并提升建立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弘揚以黨史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在世界上獨有的、最成功的經驗之一。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堅持并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使命十分艱巨,但只要我們全黨上下砥礪前行,團結奮斗,就一定能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初戰(zhàn)獲勝的基礎上,奪取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