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富 張玉勝
(貴州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550018)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的高度,深刻闡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任務,提高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成效的辦法層出不窮。其中,以成果為導向,根據課程目標,開展課程設計,突出課堂教學成效,開展專題式教學模式成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成效的有效路徑之一?;诖?,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準確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培養(yǎng)目標,實施專題式教學模式,分析、評價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學習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亟待思考和研究的新課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學生要記的東西越多,就越要進行概括,從具體中抽象出真理來,進行思考和推論,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極的掌握者”。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fā)揮“鑄魂育人”功能的有效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心,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至關重要。[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整體規(guī)劃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統(tǒng)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建設。由此可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注重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與整合性的要求?;诖?,部分高校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改革老辦法,沿用好辦法,創(chuàng)造新辦法,課堂成效逐步提升,但與整體目標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專題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剛好契合新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專題式教學在十八世紀初由德國學者引入大學課堂后,逐步成為歐美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其根據課程目標和教材要求,突破章節(jié)體系,把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概括、充實”,形成前后連接又相對獨立的專題,并圍繞著專題確定教學設計方案,開展教學活動的模式,突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靈活性、研究性。[2]
專題式教學模式突破了教材原有邏輯結構的束縛,跨越了教材章節(jié)結構的順序,目的在于突顯成果導向,強調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聚焦課程目標,注重教學實效,科學分析評價;在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體系設置上,有效地針對學生專業(yè)、基礎等差異,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案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原則;促使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構筑知識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在教學中有效處理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等問題,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達成培養(yǎng)目標,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功能。
2.1凝練教學專題,突出成果導向
專題化教學模式在于明確課程目標,突出成果產出,通過教學知識結構的重構,對知識點在橫向延伸,縱向擴充,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廣度,體現專題式教學開放性和多元性,一方面加強知識結構在邏輯上的關聯性,避免在內容上重復,對知識結構進行優(yōu)化重組,增強課程之間的關聯與銜接。根據成果導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定義成果產出目標,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制定“知識——能力”的二維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具內容多、范圍廣、知識面寬、理論性強等特點,同時還存在著內容交叉重復、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效果差等問題。基于此,團隊所開展的課程群建設和實踐,對《思想道德與法治》凝煉出課程專題,如:《時代青年要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時代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時代青年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時代青年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等多個專題,將教材知識體系轉化為課程知識體系,打造成學生喜愛的“金課”,從讓學生學思政課,變?yōu)閷W生要學思政課,提高課程的教學效率,凸顯成果導向,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的作用。
2.2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優(yōu)化教學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教師是關鍵。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課程建設發(fā)展的基本保證,對課程建設起著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專題化教學模式建設,老師集中精力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課堂實效性,有利于發(fā)揮每位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實現教師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從而打造團結高效的教學科研團隊,有利于增強課堂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授的課程更加有深度、有溫度,進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推行分組教學,化班級管理為小組管理,提高了課堂教學管理質量與水平。充分挖掘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的資源,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效銜接,通過優(yōu)勢互補和聯動,讓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在課外實踐中得以運用,更好的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3優(yōu)化評價方式,注重成果運用
專題化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程評價與考核機制,側重于學生學習后能達到的預期目標,根據課程目標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多維的課程評價體系,檢驗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在評價過程中,主張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的評價方式,采取多階段考核的模式,即每個專題為一個考核階段,每個專題授課結束后根據學生提交的學習成果來評價學生所達成的目標和成效。[3]考核形式多種多樣,如:團隊合作撰寫調查報告、小組合作拍攝視頻、主題演講、話題辯論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課程的最終評價通過成績體現,而成績由平時過程性考核評價和期末考核結果加權組成,這種評價方式即側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和目標達成,有注重學習過程和實踐。這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達到了課程教學的目標達成,一方面注重了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了學習成果的目標達成。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機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地激發(fā)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通過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和學習成果的運用,有效地彌補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推動了學習共同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達成和任務落實。
本文以貴州某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為例,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效”等多維度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130份,有效回收率達100%,其中調查男生248名,女生882名,調查發(fā)現,運用專題化教學模式,大學生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效等維度均有顯著提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tǒng)模式教學滿意度,授課滿意度達94.6%,可見專題化教學有利于學生聽課效果的提升。
專題化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在促進大學生價值觀引領、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凸顯其獨有的優(yōu)勢,專題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在課程設置和準備中跨越學科理論知識、拓展知識寬度、貫通學術前沿,有利于教師自身優(yōu)勢的發(fā)揮,避免照本宣科、空泛而談。專題式教學模式促進了重點與難點的有機結合,做到了課程教學中主線突出、重點鮮明,實現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有效地解決了教材內容繁多與教學時間有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極大地推動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習成果的實現。
專題化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成效的提高有一定的加速作用。專題式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具有相對的自由性和選擇性,促使其在構建整個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上,打破了傳統(tǒng)教材按章節(jié)設計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方式。在體系建構上就有相對的獨立性和關聯性,促使其在教材重構和專題設計上,按照全新的邏輯架構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提煉、升華,對加深學生對專業(yè)學科發(fā)展的了解與認識、提高學科學術認知水平、提升專業(yè)研究的創(chuàng)新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調查發(fā)現,專題式教學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提升了教學成效。
專題化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專題式教學模式課程從設計到實施,需要大量的前期準備和規(guī)劃,從專題提煉、到教師甄選,再到課程設計。其中,課程設計尤為關鍵,承擔專題教學任務的教師,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和文獻,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制作詳細的教案,課程分享和展示,根據其他教師提出建議和意見,進行豐富和完善。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對不同專業(yè)的授課對象,授課教師要不斷地對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改進和完善。因此,專題式教學模式有助于發(fā)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發(fā)揚團隊精神,吸取集體智慧,幫助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任課教師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幾個專題的講授上,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增強教師授課的成就感和存在感,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獲。此外,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會直接帶來學生在同一門課上對多個教師的綜合評價問題,這就也會形成教師教學水平的競爭和對比,從而督促教師主動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努力提升個人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
專題式教學模式是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教材知識體系進行重建,以成果為導向,以問題為切入點,聚焦目標,極大的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極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研究專長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4]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更加的貼近生活,達到理論和情感上的認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其潤物無聲地給學生以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落實高?!傲⒌聵淙恕钡娜蝿蘸蛯崿F “鑄魂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