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親自然教育強調(diào)幼兒通過對身邊的自然場域、生命、現(xiàn)象等事物的探索、交流和互動,獲得對自然的了解,發(fā)揮大自然的實用價值。但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幼兒被電子產(chǎn)品包圍,與自然漸行漸遠,慢慢失去生活中對美的感知能力、探索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親自然教育因其實踐性、體驗性、趣味性、問題性、情境性、合作性等特征,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設(shè)計中廣受青睞?;谟H自然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目標的界定、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的組織與實施等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讓幼兒在大自然中獲得探索環(huán)境的能力,促進幼兒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相關(guān)能力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親自然教育;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大班科學
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14-0026-04
Design of Kindergarte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Concept of Pro-Nature Education: Taking Scien-
tific Activity \"Small Leek, Big Power\" of Big Class as Exam-
ple//QU Shanshan
Abstract "Pro-nature education emphasizes that children can
gain an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nature through full contac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natural fields, natural life, natural phenomena and other things around hu-
man beings, so as to gain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na-
ture, and give play to the practical value of natur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ld-
ren are surrounded by electronic products. As a result, child-ren are drifting away from nature and gradually lose their abi-
lity to perceive, explore and creative to experience beauty in
life. The practical, experiential, interesting, problematic, con-
textual, cooperativ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pro-natural education make this educational concept widely favored in the design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n the design of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The defini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o-nature edu-
cation, content selec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llowi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ability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 in nature, and promote children’s creative expression skill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bility and other related abi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o-nature education; kindergarte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scientific activity of big class
1 "親自然教育理念的內(nèi)涵及特征
《辭海》將“自然”定義為:第一,天然的,非人為的,形容未經(jīng)加工過的事物,也指大自然、自然界和純天然;第二,不造作,不勉強的;第三,無意識的,無目的的;第四,尤當然;第五,指
“道”[1]。本文中所提到的自然是指第一種,即自然界中的大自然,由日月星辰、風霜雨雪和動植物所構(gòu)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7世紀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首次在《大教學論》中提出“自然教育”一詞,指適應自然的教育,一方面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另一方面要注重人的內(nèi)在天性與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相結(jié)合[2]。自然教育雖起源于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但不等同于自然主義教育。目前,自然教育在學術(shù)界還未形成統(tǒng)一定義,多數(shù)專家學者的研究偏向?qū)⒆匀唤逃斫鉃樵诖笞匀画h(huán)境中進行學習和教育的活動。
“親自然”有親近自然,與自然親和之意,即通過與周邊的自然場域、自然生命、自然現(xiàn)象等事物充分接觸、交流和互動,以獲得對自然的了解、認知,發(fā)揮大自然的實用價值[3]。教育家夸美紐斯在《母育學校》中寫道:“應經(jīng)常帶兒童到河邊、到田野、到林間,在那里任他們看樹木、看花草,看一切美好的事物。”[4]親自然教育是一種親近自然、崇尚本質(zhì)的教育,重視整個教育過程中幼兒身體和心靈的成長,從而對幼兒個性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5]。
2 "親自然教育理念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
設(shè)計的適切性
2.1 "親自然教育理念富有實踐性和體驗性
親自然教育理念是讓幼兒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感受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潺潺的溪水以及微風中香甜的自然氣息,幼兒可以用小手來觸摸美麗的花朵,用耳朵聽見此起彼伏的蟲鳴聲,用眼睛看到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都可以激發(fā)幼兒無窮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他們?nèi)硇膮⑴c,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活動,還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2.2 "親自然教育理念富有趣味性和問題性
在大班時期,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和認知能力相較中班時期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而且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成熟使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幼兒身處復雜多樣的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中樸素的美,觸摸到美麗的植物,聽到小動物的叫聲,每時每刻都在促進各種能力的發(fā)展。由于在復雜的大自然中不斷探索,幼兒的腦中充滿種種奇怪的問題想要教師解答。因此,親近自然是基于生活的,富有趣味性,可以更好地契合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3 "運用親自然教育理念進行幼兒園集體教
學活動設(shè)計的理論基礎(chǔ)
皮亞杰認為2~7歲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語言能力發(fā)展中,幼兒的表象日益豐富,認知活動不再局限于感知活動,但是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仍受具體知覺表象的束縛,需在直接經(jīng)驗中感知事物[6]。因此,此階段幼兒的心理表象是直覺的物的圖像。親自然教育理念注重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索、感知和學習,是通過自己的親身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學習的理念。
杜威的兒童中心理論基于兒童的發(fā)展,反對向幼兒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認為教育的起點和出發(fā)點是在幼兒的直接經(jīng)驗基礎(chǔ)上得來的,在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該以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為依據(jù)[7]。親自然教育理念以幼兒為主體,幼兒天生喜愛在大自然中玩耍,所以相關(guān)課程就要在大自然中開展,更適合幼兒的直覺動作性思維和他們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
4 "基于親自然教育理念的幼兒大班科學教
學活動設(shè)計流程
4.1 "活動內(nèi)容
活動內(nèi)容為大班科學活動:小小的沙蔥,大大的力量。
4.2 "情境介紹
某幼兒園位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有得天獨厚的戶外資源讓幼兒去探索。因此,基于親自然教育理念,讓大班幼兒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設(shè)計此項戶外探索活動。教師因為在幼兒的集體對話中發(fā)現(xiàn)幼兒對沙蔥很感興趣,所以在此基礎(chǔ)上設(shè)計一堂關(guān)于沙蔥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
4.3 "教學活動的目標
4.3.1 "認知與能力目標 "通過多種途徑,讓幼兒獲取沙蔥與環(huán)境的感性經(jīng)驗,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所獲取的沙蔥的特點;懂得植被被破壞后給人們帶來的危險,進而了解草地有防風固沙、防止泥土流失、防洪等作用,初步讓幼兒了解不利于動植物及其家園的行為,明白人類活動會危及動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
4.3.2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讓幼兒初步了解沙蔥對植被的保護作用,學會關(guān)心和愛護自然環(huán)境;深化環(huán)保意識,在生活中積極探索保護土地的方法。
4.3.3 "動作與技能目標 "幼兒能自覺關(guān)心、愛護、照顧身邊的植物;能主動在生活中自覺保護動植物,并且可以采取適當?shù)恼Z言或行為阻止他人傷害動植物;積極、主動地參與自然科學探究活動,提高觀察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4.4 "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4.4.1 "重點 "在本次探索大自然的活動中,讓幼兒在對沙蔥已有的經(jīng)驗上(食物方面的經(jīng)驗),在教師和其他人的幫助下了解沙蔥的其他作用,比如沙蔥的大面積種植可以幫助草原防風固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
4.4.2 "難點 "在本次探索自然的活動中,雖然幼兒已有關(guān)于沙蔥的經(jīng)驗(食物方面的經(jīng)驗),但讓幼兒了解沙蔥可以種植在干旱的砂質(zhì)土壤中,幫助草原防風固沙、防止泥土流失、防洪、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詞語比較抽象,如何讓幼兒在已有的經(jīng)驗中了解相關(guān)抽象的名詞并正確認識,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4.5 "教學活動準備
本次教學活動是在大自然探索中關(guān)注幼兒的興趣點產(chǎn)生的,因此,教學活動準備是如何讓幼兒在自然探索中保護自己,比如:不要亂碰不明的動植物,不要嘗不明的果實和草,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反映。
教具的準備:帶有植被的容器(廢舊的瓦片上放好挖好的植被);透明水杯;量杯(自己用記號筆制作的簡易量杯);水;紙板。
4.6 "教學活動過程
4.6.1 "在大草原上進行實景教學 "幼兒在草地上玩耍時發(fā)現(xiàn)草原特有的植物——沙蔥。就沙蔥名字的來源和它所生長的土壤為什么與幼兒園植物區(qū)里的土壤不同進行相關(guān)討論,引導幼兒找牧場里的工作人員求助以解決疑惑。下面是幼兒與牧場叔叔的具體對話。
幼兒說:“叔叔您好,請問:沙蔥為什么會長在沙子里面呢?”
牧場叔叔說:“小朋友們好呀。真的很開心你們可以向我提出問題。沙蔥是我們內(nèi)蒙古的一種特殊植物,可以幫助我們防風固沙。以前經(jīng)常刮沙塵暴,現(xiàn)在因為草原上有很多沙蔥,風就刮不起來地上的沙子了??葱∨笥褌冇行┮苫螅迨褰o你們演示一下:如果用我的帽子用力地去扇動種植沙蔥的土壤,不容易有沙子被吹起來;在沒有植被的地方,拿帽子輕輕一扇,土就會揚起來。小朋友們也可以試一試(小朋友在牧場叔叔的觀看下也進行了相應的扇動土壤動作),所以,這就是沙蔥的作用,可以防風固沙,減少草原上刮沙塵暴的次數(shù)。小朋友們,現(xiàn)在沙蔥也可以人工種植。為了表揚小朋友們問我問題,我給你們分發(fā)一下沙蔥的種子,大家可以回去自己種植,然后每天觀察它的成長過程。最后,很感謝小朋友們可以向我提出問題,還有什么好奇的,可以再來問我?!?/p>
幼兒向牧場叔叔表示感謝。
【設(shè)計意圖】在幼兒對沙蔥感興趣的前提下以及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在現(xiàn)場尋找方法解決自己的疑惑,有助于幼兒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詢問他人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詢問的過程。教師以幼兒為中心,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4.6.2 "“沙蔥的本領(lǐng)”實驗過程 "在午飯后散步的過程中,一些幼兒向教師提問沙蔥如何幫助草原防風固沙。在幼兒午覺后,教師利用牧場中的一些工具開展“沙蔥的本領(lǐng)”的實驗,如表1所示。
【設(shè)計意圖】在幼兒原有基礎(chǔ)上(即上午牧場叔叔給幼兒簡單講解的內(nèi)容)進行此次實驗,讓幼兒對沙蔥防風固沙、防止泥土流失、防洪的作用進行進一步直觀地理解,可以讓他們從小在內(nèi)心扎根對植被重要性的認識,深刻明白保護草原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實驗中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表述能力。
4.7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后在父母的協(xié)助下用牧場叔叔給的沙蔥種子種植沙蔥,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沙蔥的成長過程。在后期的課程中讓幼兒分享他們是如何照顧沙蔥成長的,并介紹自己的記錄過程。
【設(shè)計意圖】由幼兒親自種植沙蔥,不但可以幫助他們鞏固沙蔥的相關(guān)知識(如沙蔥在沙質(zhì)的土壤中才可以生長),而且幼兒在種植沙蔥的過程中,通過每天照看、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況,可以有效發(fā)展觀察的持續(xù)性和目的性。最重要的是,幼兒在培育植物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小小的心靈上種上一顆愛護大自然的種子。
5 "結(jié)束語
人與自然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對人類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個人還是群體,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獨立生存。但是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更多地充斥在人們周圍,人類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少、沖突越來越大,變得十分不和諧。要想減少沖突,就要從娃娃抓起。幼兒作為未來生活的接班人和建設(shè)者,對自然的認識和態(tài)度會影響日后他們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從小就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幼兒,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在幼兒園中開展親近自然的課程是很有必要的,它會給幼兒創(chuàng)造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幼兒在對自然的了解過程中學會關(guān)心、愛護大自然。
參考文獻
[1] 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2281.
[2]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57:216-217,101.
[3] 張云亮.理解、順應、統(tǒng)一:回歸幼兒園“親自然”
課程實踐的本質(zhì)[J].福建教育,2017(25):10-12.
[4] 夸美紐斯.夸美紐斯教育論著選[M].任寶祥,熊禮貴,
鮑曉蘇,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
[5] 武存濤.華德福幼兒園中的親自然教育[J].教育導
刊,2020(1):91-95.
[6] 劉長城,張向東.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對當代
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3(1):45-46.
[7] 劉曉東.論兒童本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5):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