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心內科患者的護理現(xiàn)狀,護理人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優(yōu)化護理手段,改進護理模式,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的康復創(chuàng)造條件。尤其是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許多新型醫(yī)療技術的應用,要求護理人員能夠準確把握心臟內科各個學科發(fā)展的關鍵點,并對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對問題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首先,護理人員應始終“以人為本”,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與愛護,認真傾聽患者的意見,并在各種具體的手術實施之前進行。將具體的手術目標告訴患者,根據其年齡、性別、服藥情況和病情進行動態(tài)了解,提供個性化的醫(yī)療護理。
其次,加強技術訓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醫(yī)療新技術的更新,護理工作的復雜度在不斷提升,使得護理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此時,可以采用講課和晨會的方式,加深護理人員掌握心內科相關護理知識的程度,提高對問題成因的剖析及處置水平。同時,鼓勵護理人員參加各類培訓、學歷考試以及學術活動,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進而改善護理質量。
再次,增強護理人員法律意識。在平時工作當中,難免出現(xiàn)醫(yī)患矛盾,甚至導致法律糾紛。因此,科室應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相關醫(yī)療法規(guī),通過案例分析和專題講座的形式,使護理人員認識到自己的職責、權利,確保遵守法律和規(guī)章,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最后,充分掌握心內科特殊藥物的使用方法。心內科疾病藥物品種較為繁多,用藥過程也十分復雜,漏服、錯服、拒服問題時有發(fā)生。在治療過程中,應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例如藥物禁忌證、適應證,強調遵醫(yī)服藥的重要性,禁止隨意減藥、停藥。
對心內科患者護理過程中,還應轉變護理模式,開展人性化護理,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護理需求。加強護患聯(lián)系,注意溝通技巧,與患者交流時保持微笑;當患者講述自己病情時,要仔細傾聽,適時提供一些專業(yè)建議。當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進行安慰鼓勵,并做好心理疏導。如果患者對護理人員有明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一定要認真記錄下來,及時匯報給上級。
心理護理
心血管病在初期往往沒有特別表現(xiàn),可一旦發(fā)病,病情會迅速發(fā)展。由于該病有突如其來、難以預測的特點,使得患者會對病因、治療過程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揣測,進而出現(xiàn)焦躁、緊張、抑郁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醫(yī)務工作者應及時給予患者心理上的關懷,講解有關心血管方面的基礎知識,避免其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妄加揣測;同時,對患者進行安撫,耐心回答其提出的各種問題,以消除患者擔憂,并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
運動和藥物護理
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心臟功能有很大的幫助,要讓患者根據自身狀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和強度。在用藥上,醫(yī)師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藥物,告知患者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時間和方式、副作用,并強調要嚴格遵醫(yī)囑堅持服藥。
個性化護理
在心臟內科的護理中,個性化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不同的患者,其需求不一樣,精神狀態(tài)也不相同。護理人員每天晚上應去探視患者,了解其睡眠和飲食狀況,服藥后的變化。特別是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定時給他們做翻身、拍背,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通過手勢、眼神、笑容等肢體語言,與說話困難的患者進行交流。
開展護理工作交流會
在交流期間,教授心臟內科的基本護理理論,讓護理人員掌握有關的知識,以增強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交流會結束后,要對心臟內科的各種操作進行培訓,如心電監(jiān)護儀、輸液泵、呼吸機的使用,以便能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應用。
我科室改進后的護理措施,實行個體化照顧。護理人員在晚上值班時,會詢問患者的睡眠、吃飯和服用藥物后的情況;特別是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會定期進行翻身、拍背,對其所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由于常見的內科疾病大多發(fā)生在老年人身上,具有病情嚴重、突然和復雜的特點,需加強重點時間段的護理,包括節(jié)假日、中午、夜間、患者起床、就餐等。我科通過在特殊時段增加護理人員來協(xié)助工作,中午派2~3名護理人員上班,夜間采取雙班或吊班,節(jié)假日必須排夠上班人員,以加強防范,避免患者發(fā)生意外。由于老年心內科患者長期受病痛折磨,易產生消極情緒。此時,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況和精神需求,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從而積極配合治療。當患者訴說病情時,要耐心、細心聆聽,并提供專業(yè)意見;當患者有消極情緒時,要給予安慰和鼓勵;當患者有合理的建議時,要隨時做好記錄,并報告給醫(yī)生。另外,護理人員要學習現(xiàn)代的護理方法和技術,對心臟內科藥物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加強對心臟疾病的觀察與分析,以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采用“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既展示新的醫(yī)療面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又能使護患關系達到最佳狀態(tài),較為適宜新形勢下的基層醫(yī)療機構,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廣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