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昆侖集團有限公司 王德彬
大豆是人們日常飲食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其營養(yǎng)價值僅次于肉、蛋、奶,因此被人們稱為“植物肉”。其在預腫瘤、防心血管等疾病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障人體健康。近年來,我國經濟市場豆制品種類逐漸增加,對大豆產品需求量隨之提升,促進農業(yè)大豆種植規(guī)模逐漸擴大。眾所周知,大豆生長具有周期性特點,容易受氣候、技術、病蟲害等因素影響降低質量和產量。其中栽培技術影響程度較大,并且具有易改良特點,與其他不可控因素相比,更加有利于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所以,對大豆栽培技術進行分析,總結技術應用要點,不僅是滿足市場供應需求的有效措施,也是帶動農業(yè)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根本保障。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90cm 左右,其莖部直且粗壯,上部或多或少呈棱形,密被有長硬毛,顏色為褐色。葉部大多為三小葉,托葉為卵形,兩側較尖,一般長度在3~7mm 左右,有明顯脈絡,密被呈黃色,表面分布柔毛;葉柄長度一般在2~20cm 左右,初期生長時有疏松柔毛,具棱。小葉厚度如同紙張,外形為寬卵形,近似圓形,最頂部一枚葉片較大,一般長度在 5~12cm 左右,寬度在 3~8cm 左右,大多為近圓形,極少部分為鈍形,基部為圓形,兩側葉片則相對較小,外形為斜卵形,正面和背面有糙毛,少部分背面無毛;每邊有5 條側脈;小托葉長度一般在1~2mm 左右,葉柄長度為 1.5~4mm 左右與,密被有長硬毛,為黃褐色[1]。
大豆的莢果為長圓形,中間部位稍彎,呈下垂狀,顏色為嫩綠色,長度一般在4~7.5cm 左右,寬度一般在8~15mm 左右,較為肥大,密被長毛,顏色為黃褐色。正常莢果的種子為2~5 顆,種子形狀為橢圓形、卵形或近圓形,長度在1cm 左右,寬度在5~8mm 左右,種皮因品種不同而顏色各異,大多為黃色、褐色、淡綠色或褐色,表面較為光滑。通常花期在每年6~7 月,果期在每年7~9 月左右[2]。
為了提高大豆生產效益,需要合理選擇種植地。土壤條件對大豆品質和產量有決定性影響。如果種植地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蓄水能力強,并且光照條件良好,則能夠加快大豆生長速度。所以種植戶在選地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土層厚度和土壤肥力,二者均佳則可以種植大豆。
細致整地是大豆種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改善土壤性質,去除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雜草,同時有利于提高土壤透氣性和蓄水性。整地工作可以與田間清理工作同時進行,一般要結合前茬作物種類翻整土壤,翻整深度控制在22~25cm 即可,在實際操作中不起大土塊,不出明條,通過整地,能夠有效解決土壤板結問題,確保在后續(xù)灌溉中,水分能夠及時到達植株根莖,為植株根系拓展奠定基礎[3]。另外,在降雨量較大的情況下,通過整地還能夠有效排出積水,避免根系積存水分造成腐爛現(xiàn)象,如此可以為大豆健康生長提供良好保障。與此同時,種植戶在整地過程中也可以增加壟溝,適當提高土壤溫度,為植株生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
選種工作是大豆種植前期準備工作,種子質量能夠直接影響植株成活率及生長狀態(tài)。想要創(chuàng)造更高生產效益,就要結合地區(qū)種植條件和氣候環(huán)境合理選種。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地理條件不盡相同,所以適合種植的大豆品種也存在差異,優(yōu)質品種能夠有效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成活率,同時可以保證生產質量和產量。結合以往種植經驗總結來看,大豆種子的重量和產量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通常重量越高,產量也就越大,所以在選種過程中,種植戶可以通過人工或機選方式,篩選出重量較高的豆種。在合理選種基礎上,種植戶還要做好種子處理工作,通常播種前2~3d,需要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每天2~3h,晾曬完畢后放于陰涼區(qū)域進行散熱,如此能夠提高種子活力,延長貯存時間[4]。同時,可以還要進行溫湯浸種,具體操作如下:將種子放于冷水中浸泡10min,撈出后再放于50℃~54℃的溫水中繼續(xù)浸泡,30min 后撈出立即移入冷水,最后風干處理。為了避免種子種植后滋生黑腐病、霉霜病等疾病,可以選擇0.3%~0.4%瑞毒霉藥劑進行拌種,如此能夠從根源上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
新形勢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多樣化大豆播種技術應運而生。為了提高大豆生產效益,需要合理輪作,最好選迎茬、正茬進行種植。當前,密植技術是大豆種植中較為常見的技術之一,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是提高大豆單株產量的有效措施。具體來說,種植戶需要結合大豆品種和土壤條件調整種植密度,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在密度較大的情況下,雖然田間光照效果和通風效果較好,但是會浪費土地資源,無法保證大豆整體產量。如果密度較小,則會分散土壤肥力,不利于提高植株單株產量,所以種植戶不能盲目密植,要深入了解地區(qū)實際情況,另外還需要注意,部分大豆品種并不適合密植技術。
另外,合理選擇播種時間,也是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的有效途徑。正常情況下,春季播種需要在5 月中旬進行,保證播種時間準確、科學,能夠有效提高大豆出苗率。夏季大豆一般在小麥收獲后播種,只要墑情較好即可播種,一般播種時間在6 月中旬到7 月上旬之間。在此基礎上,種植戶要合理控制播種深度,為了保證苗齊、苗壯,需要將深度控制在4cm 左右。上文提到,我國不同地區(qū)地理條件、氣候特征不盡相同,需要種植戶遵循“因地制宜”基本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針對光照充足、氣溫較高的地區(qū),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并減少行距[5];針對天氣寒冷,光照不足的地區(qū),可以適當增加行距。通常每個種植穴播種2~3 粒種植,出苗后留1 株,補苗適合在陰雨天進行。
以上提到,大豆生長具有周期性特點,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降低質量和產量,或滋生病蟲害。對此,需要種植戶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精細化田間管理方式,能夠從根源上減少不良隱患,有效提高大豆質量和產量。眾所周知,植物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產生激烈的資源競爭,為了保證大豆植株在生長期間獲得更多水分、養(yǎng)分、陽光等資源,全面提高生產效益,需要做好除草工作,及時將雜草清理干凈,避免其爭奪養(yǎng)分。這就需要種植戶做好中耕除草。具體來說:第一,植株長出第一片復葉前,種植戶要開展鋤地工作,將苗眼草全部處理干凈,避免傷及植株,同時疏松土壤。第二,植株生長到10cm 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在操作過程中要避免壓苗、傷苗,同時要將雜草全部處理干凈。第三,第二次中耕后的10d 左右,可以進行第三次中耕,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深松表土。除草工作分為苗前除草和苗后除草,首先,苗前除草,主要利用除草劑對田間雜草進行處理[6],例如:廣滅靈除草劑或光譜性除草劑在處理闊葉雜草和禾草科雜草方面見效較快,可以使用5%普施特水劑,按照1.5~2kg/hm2用量進行施加,在施藥期間要考慮對后插作物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其次,苗后除草。可以結合植株生長狀況選擇除草劑,例如:出苗早期適合使用普施特,一般在雜草剛破土時用藥,最晚不得晚于植株2 片復葉期。用量為5%普施特水劑1~1.5kg/hm2,最多不超過1.5kg。施藥最好選擇濕度較大的天氣,避免大風天氣或高溫天氣施藥。
另外,肥料是植株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資源,在提高植株抗性、縮短生長周期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所以做好施肥工作至關重要,在施肥過程中,要結合地區(qū)土壤條件、植株生長狀況和生長需求等要素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肥料施加要與植株控制一定距離,避免直接施加到植株根系,以免燒根??梢栽诟祩认?~5cm 左右處施加肥料,注意控制好施肥量,如果施加磷酸二銨肥料,施加量需要控制在25kg/667m2,在施肥過程中要分層施加,上層深度控制在5~7cm 范圍內,施肥量大概占1/3 即可;底肥深度控制在10~16cm 范圍內,施肥量大概占2/3 即可?;蛘呤斋@前茬作物后,將有機肥均勻撒入地表,而后深翻土壤,將肥料與土混合,最后起壟。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有機肥要保證充分腐熟,以免損傷植株。
2.5.1 大豆病害防治
第一,灰斑病防治?;野卟∈谴蠖狗N植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葉片、幼苗、種子和莖部。受到疾病侵染的葉片分布褐色斑點,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成株葉片受害部位最初為綠色圓斑,隨著時間不斷推移,逐漸變?yōu)檫吘壓稚?、中央灰色斑點,呈蛙眼狀,所以也被稱作蛙眼病,發(fā)展至后期,受害部位會形成不均勻、不規(guī)則病斑,濕度較大的位置會產生灰色霉層,這種霉層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如果處理不及時,病斑之間會拓寬侵害范圍,并且小斑點會之間聚合形成大斑點,最終導致葉片脫落、植株枯死。另外,受到侵害的莖部,斑點大多為橢圓形或錘形,受到侵害的籽粒病斑與葉片受害部位相似,多為蛙眼狀。由于莢上分布較多軟毛,所以受到該疾病侵害后不易看到霉層。對于這類疾病,防治方法有以下兩種:首先,針對濕度較大的地區(qū),可以采用50%多菌靈進行拌種,一般每0.3kg 藥量與100kg 種子混合攪拌在一起,能夠有效預防該疾病。其次,針對已經感染疾病的植株,如果田間植株較為茂盛,可以在發(fā)病初期在籽粒和莢上噴灑藥物,避免病斑持續(xù)擴散。常用藥物有多菌靈膠懸劑或多菌靈可濕粉劑,通常每畝可以用藥 100g,每 7~10 天施藥 1 次,連續(xù)2~3 次即可,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可以適當增加藥量和次數(shù)[8]。
第二,真菌病。常見真菌病包括霜霉病、灰斑病等,主要以危害大豆植株的根莖為主,對于這類疾病,需要種植戶合理培育幼苗,并進行合理輪作,同時選用合理藥劑進行拌種。如上文所述,為了避免種子種植后滋生黑腐病、霉霜病等疾病,可以選擇0.3%~0.4%瑞毒霉藥劑進行拌種。
第三,細菌病。長阿金細菌病包括斑疹病和斑點病。對于這類疾病,可以通過培育抗病品種進行防治。
第四,病毒病。病毒病具有種類多、傳播快、危害重等特點,在防治過程中要以預防為主,通過合理選擇,將帶病種子去除,同時要消滅媒介昆蟲,切斷疾病傳染源。
2.5.2 大豆蟲害防治
第一,紅蜘蛛防治。紅蜘蛛主要以吸食大豆植株的汁液為生,其成蟲、幼蟲均會對植株造成嚴重危害,受到侵染的植株最初分布斑點,斑點顏色為白色,后隨著時間推移,會變成灰白色或紅色。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防治,會導致葉片卷縮、枯萎,甚至脫落,受害位置如同火燒,嚴重阻礙植株健康生長,受害植株結莢較小,籽粒不飽滿。針對這類蟲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首先,農業(yè)防治技術。做好土地翻整工作,將田間雜草和枯枝殘葉全部去除,有效殺滅越冬蟲源。同時要結合地區(qū)實際情況和植株生長需求進行灌溉施肥,確保植株健康生長。其次,生物防治措施。草蛉、橫紋薊馬、塔六點薊馬等生物,是大紅蜘蛛的天敵,種植戶可以在大紅蜘蛛爆發(fā)前,將天敵生物釋放到田間,以此來控制害蟲的繁衍和滋生。其三,藥劑防治。種植戶要做好大豆生長巡檢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隱患,盡可能將蟲害杜絕在根源處。如果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零星植株遭到侵蝕,需要及時噴灑藥劑進行防治,可以使用30%殺螨特乳油、73%克螨特乳油1500 倍液、40%水胺硫磷1000 倍液等[9],按照每畝50kg 用量進行施加,在施藥過程要注意噴頭向上,由上至下噴藥,保證噴灑均勻。
第二,大豆毒蛾防治。這種害蟲主要以殘食葉肉為主,只留下葉脈,葉片表面會形成孔洞,嚴重甚至會導致整個葉片被吃光,受害植株長勢較弱,產量嚴重下降。幼蟲老熟后會在葉片處結繭并化蛹。針對這類害蟲,可以選擇物理防治措施,在田間懸掛殺蟲燈,或者使用90%晶體敵百蟲800 倍液,在田間均勻噴灑。
綜上所述,想要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就要充分掌握栽培技術要點,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盡可能將潛在隱患扼殺在源頭,為植株健康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如此不僅能夠提高大豆產量和質量,還能夠實現(xiàn)農戶增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