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在當今社會下,融媒體是在不同媒介載體充分融合后形成的一種信息傳播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發(fā)展中,電視媒體、紙質媒體以及網絡媒體之間能夠實現全面整合,在拓展新聞傳播范圍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向大眾提供了新聞線索。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不同類型的媒介載體,都可以是新聞信息的宣傳媒介與普及媒介,這使得電視媒體、報紙新聞等傳統新聞媒介,在新媒體時代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壓力和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以往的電視新聞發(fā)展中,民生新聞是主流節(jié)目類型,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在融媒體時代發(fā)展中,自媒體的迅猛崛起,使得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傳播力受到很大的影響。基于這種現象,要在融媒體時代中,提升民生新聞的品質,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滿足老百姓獲取最有價值信息的需求,就必須對民生新聞創(chuàng)作做出改變,把提升民生新聞傳播力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確保民生新聞可以將自身作用、價值發(fā)揮出來。
在如今的融媒體時代發(fā)展中,新聞傳播有著屬于自身的特點,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一是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新聞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朝著泛化方向發(fā)展,無論是個體還是信息媒介,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以及信息的傳遞著。在網絡時代背景下,信息具備較強的共享能力,致使信息傳遞規(guī)律性被削弱。人們在信息獲取的過程中,不再是選擇傳統較為固定的渠道,手機、電腦等都可以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與傳統媒體相比,它以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技術平臺優(yōu)勢,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由此可以看出,融媒體的發(fā)展使得人們信息獲取的方式以及信息瀏覽習慣發(fā)生了改變,這對于民生新聞的制作和傳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是新聞傳播呈現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受眾咨詢規(guī)律性的削弱,以及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在如今社會發(fā)展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休閑時間也被進一步壓縮,這使得人們在信息接收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短平快的咨詢風格,追求時效性,也就是說,過長的新聞內容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拖沓的節(jié)奏甚至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主要是因為人們沒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新聞內容、消化新聞內容[1]。而傳播速度快的新聞,尤其是對一些突發(fā)事件的報道,越來越適應人們的節(jié)奏。所以新聞傳播要保證內容的簡明扼要、直抒胸臆。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信息高速流通,很多新聞熱度都是轉瞬即逝,在面對這一情況時,如果新媒體無法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抓不住最佳的傳播環(huán)境進行新聞傳遞,那么人們會從其他渠道中獲取信息,導致新媒體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自身的更好發(fā)展?;谶@種情況,新聞節(jié)目在融媒體時代朝著碎片化方向發(fā)展,這樣更加符合人們的信息獲取習慣。
三是在融媒體時代,自媒體得以迅速發(fā)展,傳播的主體與客體逐漸模糊,尤其是民生新聞,其主要特點集中在民生中,民生新聞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為素材,與大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所以將老百姓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作為新聞的主要內容,在具體播報中要注意生活化、口語化,同時還要講究接地氣,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而在傳統媒體時代發(fā)展中,因為媒介數量具有一定的限制,創(chuàng)新感又不強,甚至還會出現同一新聞內容被多家媒體同時進行報道,造成新聞內容的同質化現象,這樣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民生新聞節(jié)目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而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與發(fā)展,自媒體相較于傳統電視新聞而言,具有一定生活性特點與通俗性特點,內容也比較個性和隨意,傳播形式上更加平民化,人們更愿意觀看。另外,自媒體的門檻也低,只需要一部手機或者電腦,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這使得自媒體在民生新聞領域中擁有更多的優(yōu)勢。
想要使民生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發(fā)展中提高自身的傳播力,要將提升民生新聞內容深度與質量作為工作重點。民生新聞絕不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蘊含著深層社會意義的生活事兒。在具體工作落實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傳統電視民生新聞行業(yè),要及時轉變自身傳統工作理念與工作模式,針對各環(huán)節(jié)新聞工作的開展要落實全方位管理工作,使得各項工作的合理性、準確性可以得到全面提升。新聞記者在收集到相應新聞事件素材后,要對素材內容的真實性做出準確判斷,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針對事件的主要信息進行篩選、獲取,這樣才能對事件發(fā)生的整個過程有正確的認識,在對整個事件有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做好內容創(chuàng)新優(yōu)化工作[2]。新聞記者對于事件背后的內容要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新聞的表面所見,單一地還原新聞事實,最為主要的是挖掘新聞事件的事實與原因,除了多問幾個為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揭示新聞背后的種種原因,引發(fā)受眾對某一焦點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在此基礎上,做好新聞深度延伸與廣度延伸。這樣可以為人們提供新穎的新聞觀點,使報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這對于民生新聞的影響力以及傳播力的提升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針對新聞事件需要工作人員從不同層面對其進行解讀,新聞工作人員要將提升新聞價值、弘揚正能量與社會主旋律作為重點,發(fā)現與群眾息息相關的生活事件、群眾身邊的凡人善舉。畢竟新聞報道的關注主體是群眾,這樣容易引起群眾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多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報道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多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效?;诖耍侣劰ぷ魅藛T要對自身工作理念做出相應調整,將核心放在上述內容中,作為社會正能量傳播的有效載體,記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挖掘報道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等新聞主題,讓社會上積極向上的新聞人物、新聞事件作為主角,向觀眾傳遞社會的真善美,牢牢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充分發(fā)揮正確的輿論引導能力,傳播弘揚社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用事實說話,用典型推動,用真情打動人心,使報道落細、落小、落實,在全社會激發(fā)和凝聚正能量,通過該種方式還可以強化民生新聞的影響力。
3.在融媒體時代發(fā)展中,想要提升民生新聞的傳播力,不僅要對民生新聞自身的區(qū)域性優(yōu)勢進行合理利用,同時還可以挖掘區(qū)域周邊的熱點新聞信息,這些信息與受眾的關系更密切,更為人們所重視,從而在民生新聞報道中融入人們關注的區(qū)域熱門信息,通過該種方式,可以將不同受眾群體對于信息的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加以滿足[3]。通常情況下,民生新聞信息的主要受眾群體是老年人。針對這一問題,新聞從業(yè)人員要對符合年輕人需求的信息,比如,住房信息、就業(yè)信息等進行篩選。同時,還可以使用趣味性的新聞語言表達方式,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實現民生新聞的時代生命力的提升。在新聞信息拓展的過程中,電視臺要盡量避免與其他電視臺出現同質化情況,要對報道內容進行準確劃分,并做好新聞內容結構的科學調整,這樣可以實現對不同年齡段電視觀眾的吸引,實現受眾群體的擴大。
4.電視臺可以采用“兩微一端”提升民生新聞的傳播力。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化媒體已成為互聯網的主流,其在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其中,“兩微一端”主要指的是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以及APP視頻端,通過對其的應用實現民生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對時尚娛樂、健康休閑等命題尤為關注,具有多元性、娛樂性、趣味性的特點,通過充實豐富音視頻內容、播放視頻短消息、進行視頻現場連線等新聞性較強的視頻報道,與文字、圖片報道等共同構建全媒體的內容格局和立體化的報道體系,帶動新聞報道形式的全方位創(chuàng)新。然后可以通過電視節(jié)目實現對新聞事件發(fā)展動態(tài)的實時跟蹤,在重大新聞報道中與傳統媒體合作,以內容資源的共享作為前提,充實自身移動終端的內容,找到新聞事實與受眾利益的關節(jié)點,由此出發(fā)優(yōu)化重大報道的內容,使用戶可以更好地擁有獲得感。這樣受眾也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明確新聞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思想內涵、社會問題,實現對受眾的正確引導。
在電視民生新聞行業(yè)發(fā)展期間,經常會忽視群眾的主體性作用,這也是導致民生新聞影響力、傳播力逐漸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想要提高民生新聞的傳播力,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度[4],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點。
1.現在觀眾在獲取信息內容的過程中,自身的參與性持續(xù)提升,對信息知識的接收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電視新聞媒體的傳播方式增多后,人們觀看電視節(jié)目,不是非要通過電視來實現,而手機、電腦等都能傳播新聞內容。此外,觀眾通過網絡方式觀看節(jié)目,還能開展互動交流,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媒體能更好地貼近觀眾的需求,展現新聞網絡傳播的特性。所以民生新聞行業(yè)對于人民群眾主體性要有全面認識,意識到人民群眾參與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行業(yè)可以對先進的融媒體技術進行合理利用,并創(chuàng)建新聞平臺、微信公眾號,在必要情況下可以采用網絡的方式,開展民生新聞報道。這樣不但可以將人民群眾的碎片化時間加以合理利用,而且群眾、新聞事件、媒體之間可以進行有效交流,也就是說,群眾可以在網絡平臺中將自身對新聞事件的具體看法等表達出來,參與到整個民生新聞事件討論中,這對于民生新聞傳播力的提升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利用新聞信息平臺,群眾可以指出新聞工作人員以及工作平臺存在的不足,使工作人員能夠對自身工作存在的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在未來工作中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完善。
2.因為群眾可以針對新聞提出自身的觀點與看法,所以,新聞工作人員要對具體內容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對群眾的興趣點、關注點有正確的把握,為后續(xù)民生新聞相關工作的落實提供保障[5]。工作人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群眾在平臺中會發(fā)表相應的評論、看法,對于錯誤評論、誤導性評論要及時刪除,對于各種虛假信息、不良信息,要合理應用管控策略,從而切實地提升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這樣可以避免對群眾產生誤導,確保在網絡中能夠形成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實現正能量與正確價值觀的弘揚,真正體現電視新聞媒體的服務價值,達到凈化網絡環(huán)境的目的。
實際上,民生新聞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民生問題,要堅持以民為本的核心思想,把焦點聚焦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行業(yè)在相關工作落實中,要給予民生更多的關注與重視,從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切身利益出發(fā),以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為基礎,以大眾的難點和社會的熱點作為報道的切入點。因此,新聞工作人員在工作落實中,要及時轉變傳統工作思想,對于受眾群體的重要意義要有正確的認識。
1.電視民生新聞要將做好“大民生”新聞作為工作的基本立場,樹立大局觀念,能夠從國家發(fā)展層面對不同問題進行分析,同時也可以以人民群眾身邊發(fā)生的小事為出發(fā)點,從時下百姓生活的狀態(tài)入手,新聞工作人員需要逐漸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了解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情況、關注內容等,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看待問題,講好家長里短、柴米油鹽這樣的身邊事,這樣才能站在群眾的角度,做好話題素材的收集工作,對群眾感興趣的素材內容進行全面收集,確保民生新聞內容能夠與群眾日常生活相符,使群眾自身利益可以得到維護,真正體現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2.新聞工作人員在整理收集到的素材、信息的過程中,要將整個事件與國家層面之間進行有機結合,也就是說,能夠基于人們日常身邊發(fā)生的小事反映國家經濟發(fā)展趨勢,以及解答相關問題,實現正確價值觀、社會觀的弘揚,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和諧發(fā)展。既要滿足群眾的關注,又能以以小見大的方式,對群眾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這就需要不斷拓展民生新聞報道的廣度,在采訪過程中深入挖掘意義,使民生新聞報道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讓有內涵、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吸引更多的受眾。新聞工作人員可以在人民群眾日常關注的小事當中,將國家發(fā)展具體情況引導出來,這樣可以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但切勿娛樂化,要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時代性[6]。例如,新聞工作人員可以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作為切入點,將國家農村和城市改造建設等內容引出來,還可以引出教育內容、醫(yī)療內容等,針對不同教育政策、醫(yī)療政策以及發(fā)展政策等進行全方位解讀。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民生新聞的傳播力,就要對融媒體時代發(fā)展下的各類優(yōu)勢進行合理利用。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新聞工作者轉變自身的工作理念,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明確其具體需求。在此基礎上,對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使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到民生新聞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中,表達出自身的看法、意見,這對于民生新聞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的提升,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從而提升其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