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濤波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
徽州古人對于居住環(huán)境和風水的選擇極其講究,同時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若你只身前往徽州,你將會發(fā)現(xiàn),徽州地區(qū)的各個村落中,宗祠是屹立于宏村民居中最古老而又偉大的古建筑群。它名宗右族,幾座甚至是幾十座祠堂在村中是極為常見的,逐漸發(fā)展以彰顯家族光輝的一面為主要目的。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人文”“四門三面水,十姓九汪家”一直以來用于形容徽州汪氏家族。單單憑借這一說法可以看出,宏村汪氏是當?shù)刈钣袡鄤菀约敖?jīng)濟實力的名門望族之一。汪氏族人每年祭拜的地方神汪華乃是家族的祖先神人。他活躍于隋唐年間,后來被朝廷追封為越國公,謚號“忠烈王”,葬于歙州府區(qū)。根據(jù)宋代以來的徽商發(fā)展來看,汪姓族人的祖輩中背井離鄉(xiāng)做官、營商的人員逐年增長,明末至清末的三百多年間,是宏村汪氏家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段時間,徽商四起,高官、文人輩出。做官、經(jīng)商主要是為了回報家鄉(xiāng),為了孝敬祖先、報答鄉(xiāng)親,他們在家鄉(xiāng)購置土地和房屋,修橋鋪路,修祠堂,挖渠挖塘。一時間亭臺樓閣高聳,街巷四通八達,自此形成了村落建設的兩次高潮。
在三百多年間,宏村逐漸形成了以血緣、地緣關系為樞紐的聚合型同宗同祖的民居村落。到了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汪氏后人第七十六世祖汪思齊牢記祖祖輩輩的遺訓,結合風水理念來設計村落的整體環(huán)境格局。獨特的水街巷空間形成源于人工水系的合理布局,住宅和祠堂緊緊環(huán)繞在村落四周,體現(xiàn)出較強的內(nèi)聚性能量。從這一點便可以得出,宏村的民居建筑自此便開辟出徽派建筑中獨具特色的水榭建筑民居樣式,宛如“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的絕妙景色初吐芳華,綻放在觀者的心間,暢游其中無法自拔。
宏村別名為“弘村”,《汪氏族譜》中記錄,當時是因為“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其名曰弘村”,可是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弘歷”,于是就更名為宏村。宏村乃是一塊人間圣地,村里人篤信風水。明代永樂年間,曾任山西運粟主簿的汪思齊等族人曾聘請當時的國師風水先生何可達察看地形參與村落修建,汪思齊認為宏村的地形在風水理念中與一頭牛的造型契合,于是發(fā)動村民按照“牛形”寓意來規(guī)劃建造村居。
村落主要是汪氏家族及其后人聚居而成,汪氏族人祖籍為金陵,大約到了南宋時,整族搬遷至徽州,于是便視他們?yōu)楹甏迨甲?。村?nèi)樂敘堂于萬歷年間建造而成,后經(jīng)多次翻修,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明代民間建筑等級有著嚴格的條令限制,當?shù)氐氖嘶氯思液突丈谭掂l(xiāng)后修建家宅或者祠堂只能側重于小巧精致,例如汪氏祠堂、承志堂等,并且主要把精力投入木雕裝飾用于內(nèi)部裝潢,經(jīng)過了徽州木雕藝人的精思巧作,便形成了獨特的徽州建筑藝術裝飾風格。汪氏宗祠內(nèi)部建造異常精美,無與倫比,“徽州三雕”隨處可見,有著特別高的藝術價值。
郭子章(1542—1618,隆慶五年進士)指出:“明嘉靖間,詔天下臣民于冬至日祭其始祖,則得及始祖矣”,“于是,祭不以世限,而人皆得盡其孝子慈孫之情矣”?;丈贪l(fā)家致富后,“寧發(fā)徽州,不發(fā)當?shù)亍?,其巨額利潤有相當一部分返鄉(xiāng),或用于購地、蓋房、架橋、建祠堂等。除常見的總祠堂、家族祠堂、分祠堂等形式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祠堂,如專祠堂、女祠堂等。祠堂建造制度規(guī)定最少二進制,多則四五進,大多是三進制。據(jù)史料記載,徽州地區(qū)曾經(jīng)建立的祠堂大大小小約有6000座,至今保存完整的仍有100多座,這些祠堂中著名的有樂敘堂、羅東舒祠、敬愛堂和承志堂,大都位于黟縣境內(nèi)。
“樂敘堂”又稱“眾家廳”,是汪氏家族的總祠堂,也是15世紀初明朝永樂年間所建。門樓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月梁、叉手、雀替等建筑構件雕刻精美,藝術水準很高。樂敘堂與月沼構成了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風蓮”。那么,祠堂的用途是什么?光緒年間編撰的《重修祠堂碑》一文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載:“宗祠乃一族敬宗、收族、敦倫之所,這里所說的‘敬宗’,就是禮敬祖宗;‘收族’,就是收攏‘族親’;‘敦倫’,就是弘揚教育?!膘籼檬且患胰思雷妗⒊凶?、敦倫的地方。祠堂的作用遠大于衙門,農(nóng)村的祠堂可以起到維系宗族、補充政權不足的作用。有時候在祠堂召開宗族會議,商量家族大事乃至村落日后的發(fā)展。
祠堂有很多功能。(1)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學習祖先美德的場所,承擔了后輩們的精神支柱,汪氏祠堂內(nèi)就供奉著汪姓的祖宗。(2)祠堂也是家族和宗族聯(lián)系、聚會和討論、處理宗族大事,“認祖歸宗”的活動場所。(3)它是家族后人開展禮儀、禮制、禮數(shù)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同時也是承擔婚、喪、嫁、娶、喜等大事的功能場所。(4)它是宗族最高權威機關的象征,以族長為代表,族長是話事人,也是最高權力的擁有者。(5)它是村落的道德法庭。族長擁有行使權力的絕對權力,也是處理家事、獎勤懲懶、化解紛爭、處理矛盾的地方。任何違反氏族規(guī)則的人,都會在這里受到教育和懲罰,直至被逐出氏族。
樂敘堂建筑格局為典型的三進兩天井七開間,由門樓廳、前院、天井、議事廳、享堂等組成。門廳保存完整,風格上仍保留著明代建造特色。月梁上的蓮花座,雕刻線條簡潔大方。中門高大,可見家族的顯赫地位。進入前院,四柱三房五分壁掛式門樓——五鳳樓,氣勢恢宏。門樓正中寫“恩榮”二字,寓意家族興旺,四周伴有精美的磚雕,雕刻有雙龍戲珠、八仙過海、獅子繡球等吉祥圖案。大門入口即會議廳,這是家族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門口的屏風上寫著《思齊公樂敘堂簡史》,記載了宏村第七十六世祖先汪思齊請縣友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過程。 “樂敘堂”意為“秩敘敦倫、承履和樂”。屏風兩側的木雕勾勒出宏村一年中最熱鬧的節(jié)日和民俗活動,包括斗鳥、擊鼓賣貨、天官賜福、祭祖、舞龍舞鳳等。
祠堂后進稱之為“享堂”,享受子孫煙火之所,是宗族內(nèi)擺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整座祠堂建在村子中心地帶,位于村中月塘北畔正中,位置突出,風景秀麗、山清水秀,整個祠堂空間的序列設計和山水環(huán)境,給人一種神秘與靈動之氣,增添了莊嚴、肅靜和敬畏之感。
宗族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民間組織,以血緣為緯、以地緣為經(jīng)將人們編織在一起。汪氏祠堂作為宗族組織傳播活動的禮制場所,彰顯著宗族的權威,關乎宗族的興衰;而傳統(tǒng)的家禮則是禮儀與秩序的象征,通過儒家思想的傳播,在宗族組織下所衍生的傳統(tǒng)祠堂、家禮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內(nèi)涵,它的作用不僅沒有衰退,中國的民眾、中國的社會以及中國的文明反而還在繼續(xù)受其影響。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現(xiàn)代社會的審美追求是相輔相成、和諧共存的。
整個祠堂的建筑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了宋代的樣式做法,具有足夠分量的歷史建筑美學價值。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以基本保持原貌的門樓廳為例,門廳面闊,進深各3間,和現(xiàn)存的大多數(shù)徽州明代建筑遺址布局相類似,門廳上方的梁架為典型的明代建造特色,但尺度上卻不及清代的寬闊,其中建筑構件雕刻精美的當數(shù)月梁、叉手、雀替、平盤斗。立面左右兩側由山墻處理成“八”字形。東、西兩面山墻為穿斗士式,其余為疊梁式。雖然屋頂和瓦片幾經(jīng)翻新,但原有的木架結構仍然保存完好。
1.額枋
額頭柱的上端只與額頭相連,相當于唐宋時期建筑的闌額,上面沒有普柏枋。在宋式建筑中,梁常被加工成月梁樣式。額枋頭部位置也被加工成月梁狀,這是明清徽州建筑外在形象的一大特色。汪氏宗祠額枋頭為月梁狀,額枋頭兩端下部鐫刻一條長長的新月牙形弧線,為典型的明代建構標志之一。作為宋明兩代具有繼承性的汪氏祠堂中的額枋,具有直接的歷時性美學因素,其藝術研究價值首屈一指。
2.斗栱
汪氏宗祠中斗栱主要分為斜頭栱和丁頭栱兩種。最早的斜頭栱見于遼代的建筑中,至金代才廣泛使用,金代后卻逐漸減少。但是,徽州的許多明清木結構裝飾都保留了這種古老的做法。汪氏宗祠的柱頭鋪為五作式,沒有護斗。第一跳的華栱直接插入柱頭、計心。第二跳時,華柱上沒有指揮桿即令栱,而是斜栱擴大了支撐面。丁頭栱也是宋式建筑的一種常用手法,簡潔大方,且符合結構邏輯。樂敘堂的丁頭栱頂端部位突出隆起,這是早期丁頭栱的變異實物。
3.雀替
梁枋和柱子之間用雀替或丁頭栱加固。在明清徽州建筑常見的雀替中,應屬于小雀替類別,應該算是丁頭栱雕刻后而成的一種變體。祠堂下枋有丁頭栱作支撐的替木。劉致平先生曾指出,雀替的“雀是宋《營造法式》上的綽幕枋的綽字,至清代轉訛為雀。而替則是替木的意思”。汪氏宗祠的替木雕刻異常細致,實際上它已和丁頭栱一起成了雀替的變體,其形態(tài)非常支持劉致平先生的言論。
4.梁架
梁架基本保留了叉手、支腳、蜀柱等宋式構件,但叉手、支腳被雕刻成奔浪的形狀。蜀柱直接支撐著山脊,叉手其實就相當于一雙托手。蜀柱和叉手用華柱加固,華柱直接插入蜀柱,降低華栱的位置以和叉手相連,而不用抹頰。蜀柱由蓮花墩支撐。在明清徽州建筑中常見的做法是在蜀柱下設置墩臺,這應該是受到柱下設計柱基、柱礎的啟示,其形態(tài)、紋飾也多為宋代制法。由于木雕制作比石雕更容易,宋代柱基上罕見的仰覆蓮花、寶相花、海石榴花等佛教禪宗植物紋樣,在明清徽州地區(qū)的祠堂建筑木結構中極為普遍,這也許是和當時在農(nóng)村地區(qū)民眾信仰佛教、追求秘理、熏陶心境有關。汪氏宗祠柁墩處有仰蓮等四種形態(tài),雕刻生動細膩。平梁和四椽袱均被加工成月梁形狀,異常精美。
兩宋時期的建筑設計規(guī)模雖不及唐代,但風格趨于美觀多樣。在建筑布局和造型設計中出現(xiàn)了幾項新技術,宋代木結構建筑采用模塊制和以“料”為基礎的定額制,使建筑裝飾設計與施工技藝兩者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標準化的層次。樂敘堂內(nèi)部建筑中的額枋、斗栱、雀替、梁架等木構架建筑做法與宋代建筑裝飾做法如出一轍,規(guī)范化的建筑做法與祠堂至高無上的地位互為映襯、相得益彰。祠堂內(nèi)的木構架裝飾設計與制作,體現(xiàn)了汪姓族人嚴謹?shù)男惺路▌t,這顯然普遍地影響了明清徽州地區(qū)權貴私人宅第和氏族宗祠建筑的樣式設計。
汪氏宗祠的建筑格局強調(diào)“天人合一、耕讀為本”的儒家思想,始終貫穿在選址布局、平面空間、雕刻藝術之中。樂敘堂的選址布局順應道法自然理念,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簡言之,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又格外注重“尚中”法則,強調(diào)適度、秩序和等級。汪氏祠堂平面中軸對稱分布,空間以秩序化的模式沿中軸線依次布置,處處強調(diào)中軸線的對稱格局,形成以“中和”為特色的祠堂建筑美學,折射出“尚中”思想對皖南地區(qū)祠堂建筑的深刻影響。汪氏宗祠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結構完整,建筑風貌獨特,是皖南明清祠堂的精品范例。宗祠是以“進”為單位的天井院落平面形制,空間秩序明確、層次豐富,木構架建筑體系完整,室內(nèi)雕刻精致,題材多樣。祠堂的建筑形制、構造細部、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等反映了明清時期皖南祠堂建筑的設計風格和營造水平,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地域特征。
長期以來由于過去在當?shù)匾恢睕]有受到足夠重視,甚至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傷,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消失或改變其本來面目。本文旨在挖掘宏村樂敘堂木構架裝飾做法的地域特征,同時激發(fā)現(xiàn)代大眾對傳統(tǒng)古建筑遺址的保護決心。通過分析汪氏祠堂的木構架裝飾藝術,會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中外學者對徽學、皖南古民居村落以及其雕飾進行研究,并為黟縣宏村明代汪氏祠堂的保護和修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