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直播造勢”“補貼升級”和“下沉決戰(zhàn)”成為各大電商發(fā)力的“關鍵詞”?!鞍賰|補貼”“消費券”等儼然已成電商平臺的標配,拼購、滿減、秒殺、打折、紅包、優(yōu)惠券和預付定金直減等活動,無時無刻不刺激著消費者的購物欲望,觸發(fā)消費者敏感的神經。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發(fā)布“618”電商年中大促消費十大預警,提醒消費者謹防促銷中的各類陷阱,避免“入坑”。
在當下疫情防控與線上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直播帶貨儼然成為電商營銷促銷的“新法寶”。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娛樂明星、企業(yè)家、農民涌入直播帶貨的隊伍,掀起一股直播浪潮;另一方面卻是帶貨主播屢次“翻車”,商品質量遭質疑、泄露消費者隱私、產品以次充好以及售后難等問題泛濫成災。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方熠智認為,面對直播,消費者應當理性消費,結合自身需要,切勿盲目跟風。在出現(xiàn)消費糾紛問題時,積極收集證據(jù),保存直播視頻和購買憑證,在最大程度內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保持對直播營銷平臺、商家和主播的追責權利。
后疫情消費時代,各大電商為激發(fā)更多用戶的消費動力,紛紛推出優(yōu)惠券、積分和現(xiàn)金紅包等多重大禮,讓消費者“剁手”更順利、更優(yōu)惠。
對此,方熠智表示,這些平臺推出的系列玩法,一方面是提高消費者的活躍度,引流且激活用戶,提高用戶留存度;另一方面則是宣傳推廣,激發(fā)消費者購物熱情,但也因此導致消費者沖動消費??v使有百億補貼或是千億補貼,最終到用戶手里的優(yōu)惠還是寥寥無幾,認清楚自己的需求,在理性范圍內搭配優(yōu)惠購買必需品才是“薅羊毛”。
“618”期間,價格優(yōu)惠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家電商紛紛打出促銷牌,刺激消費者下單。然而,部分商品已經偷偷提升了“身價”,商家玩起“先漲后降”的套路,還有部分商家借促銷表面讓利實則清庫存,甚至出售質量較差的商品。
方熠智表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要多查詢歷史價格,切勿被幾行虛假優(yōu)惠紅字套路,對于“先漲后降”的消費套路,消費者可以向相關監(jiān)管部門反饋,并且呼吁各大平臺建立價格保護機制,最大程度地保障消費者權益。消費者在購買預售商品時需擦亮眼睛,對比平時銷售價格與促銷價格,判斷其是否存在真正的優(yōu)惠,以防落入商家的價格陷阱。
商品頁顯示特價限前100名,僅剩最后10個名額,當消費者點擊下單后卻發(fā)現(xiàn),商家以已達上限或庫存不足等理由拒絕提供優(yōu)惠,或并非前100名用戶而無法兌現(xiàn)返現(xiàn)承諾。
對此,方熠智認為,商家以特價限購吸引下單,實際可購買數(shù)量與宣傳不符的,涉嫌虛假宣傳。一般而言,商家打出此類特價活動標語主要是為了吸引部分消費者下單,從而提高商品訂單量。對于特價限購數(shù)量與實際不符的情況,消費者應及時向平臺方舉報,電商平臺也應對涉事商家做出相應的懲罰。
“618”大促期間為刺激消費,電商紛紛推出類似于螞蟻花唄、京東白條、蘇寧任性付等分期之類的“賒賬服務”,而不少平臺為鼓勵消費者使用消費金融付款給出了更多的優(yōu)惠。大部分電商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分為一次性還款的免息服務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續(xù)費服務,并且多數(shù)標明具體的還款金額。
方熠智提醒,消費者(尤其是學生群體)在能力不足想超前消費時千萬考慮清楚,這件商品是否真的需要,自己是否有能力償還,千萬別因眼前小利產生逾期還款等影響征信的行為。
每年“618”預售,但凡涉及定金和訂金,總有不少消費者搞不清楚二者的合同效力。每年都會出現(xiàn)大批因預售付了定金后又不想要的消費者無法退回定金的情況發(fā)生。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京師(泉州)律師事務所丁秋萍律師表示,如果商家和消費者約定的是定金,那么消費者后期取消訂單時,商家對于消費者預付的定金是可以不退款的,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腳的。因此,消費者預購商品時一定要看清并區(qū)分“定金”和“訂金”的差別,定金一旦支付不可退,而訂金原則上可退。
“618”期間,一波又一波的促銷活動刺激消費的同時也給商家和物流帶來壓力,雖然電商平臺投入更多的人力、網點和新技術,但物流慢以及服務不到位的問題或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此外,商家的發(fā)貨能力有限,面對大量的訂單壓力,發(fā)貨慢也將影響用戶體驗。
對此,方熠智提醒,若購買生鮮、冰凍等產品,應該考慮物流時效,盡量避免在物流高峰期購買保質期短和容易變質類的商品。此外,若有緊急需求和到貨時間要求,請?zhí)嵩缦聠位蚺c客服確認發(fā)貨時間和到貨時間,確保物流時效,以防打亂自身計劃,引發(fā)消費糾紛。
“618”期間,由于訂單量大增,商家在商品檢查等方面容易出現(xiàn)疏漏,消費者買到有問題商品的概率有所增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出的“網購7天無理由退貨”,不少消費者抱著能退貨的心理輕易下單。然而,實際情況是不少消費者在退換貨時往往會遇到這幾類問題:商品質量問題,消費者售后因沒有證據(jù),客服多次推諉不作為導致商品過了7天,之后告知已過退貨周期不予退換貨;商品本身有問題,退換貨卻仍需支付運費;一線客服的處理范圍及賠償權力較小,遇到消費者因售后商品造成損失需通過上級進行處理,由于對接和事件大小被推遲處理,導致過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期限,出現(xiàn)售后困難。
方熠智提醒,在促銷過程中,應提前向店家了解退換貨規(guī)則,許多促銷或打折類商品退換貨需要收取高額手續(xù)費。并且為了避免貴重物品的消費糾紛,消費者應當保留開箱視頻,積極保存證據(jù),一旦發(fā)生貴重物品類糾紛,應第一時間聯(lián)系商家協(xié)商解決,若協(xié)商無果,建議保留證據(jù)及時向當?shù)叵M者協(xié)會或市場監(jiān)督部門反映,并且保留起訴至人民法院的權利。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guī)定的生鮮易腐、定制等商品以及商家明確規(guī)定不能退換貨的商品,需謹慎下單。
隨著移動購物的發(fā)展,多數(shù)消費者習慣通過App下單購物。對于一些從未安裝的電商App,在下載安裝時往往會跳出多個對話框,而消費者一般不會仔細察看條款內容,就直接點擊了“同意”或“是”,這就讓商家獲取了很多用戶的個人信息。
消費者應當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從正規(guī)渠道下載App,并且在使用網購類和支付類App時小心謹慎,詳細閱讀隱私條款,關閉除必要個人信息外其他信息的授權,如手機通訊錄、手機照片和精準定位授權等。在不同的App中盡量設置不同的密碼,以防密碼被不法分子攻破后造成一系列應用程序賬戶的淪陷。如果發(fā)現(xiàn)App過度獲取隱私信息從而對個人信息安全存在威脅時,要第一時間截圖保存憑證,并立即向監(jiān)管部門舉證維權。
電商大促期間無疑又成為各類詐騙活躍期,各類詐騙如釣魚木馬、中獎詐騙、退款詐騙、貨到付款詐騙和秒殺詐騙等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方熠智提醒,消費者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以防落入陷阱;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貨到付款的包裹,要先驗貨再付款簽收;遇到商家虛假促銷、 霸王條款,以及遭遇各類詐騙陷阱的,消費者可以向有關監(jiān)管部門和維權平臺進行投訴,維護自身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