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潁淮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老年大學堅持文化建校與政治建校相融合,著力在培養(yǎng)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新時代“三有”老人上下功夫,取得了顯著成效。
政治引領,讓老年人“有進步”。淮安區(qū)老年大學始終把政治建校放在首位。2017年,學校成立了臨時黨委,并把支部建在班上,做到黨建與教學同步安排部署、同步動員學習、同步檢查督導,實現了黨建與教學“同頻共振”。要求全員參加每月一次的思政課,每季度一次的黨課;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踐行恩來精神 爭當銀齡先鋒”主題教育,有效增強了學員們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激發(fā)了晚年政治熱情,始終保持政治堅定、思想常新、初心永存。在日常生活中,老年學員不僅身體力行,還帶動其子女、親友、鄰居等身邊人共同傳遞正能量。他們常常扮演雙重角色,在校園里是學員,出校園則當起了市民的教師,如公園、廣場上的拳操教練、社區(qū)里的舞蹈領隊、智慧助老手機應用的指導員等。多名學員獲得“江蘇省文化老人”“淮安市好人”“淮安市最美老干部志愿者”“淮安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文化養(yǎng)老,讓老年人“有快樂”。學校堅持開門辦學,讓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離退休人員和社會上老年人獲得同等學習機會。在課程設置上,按照“適其所需 授其所宜”的原則,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和興趣愛好,開設了30個專業(yè)75個班,既有書畫、攝影、詩詞、淮劇等傳統文化課程,又有智能手機、視頻制作、模特形體等現代課程,還有定期進行的疾病預防、中醫(yī)養(yǎng)生、心理健康等講座課程,滿足了不同年齡、學歷、愛好的老年人求知、求健、求樂、求新、求美、求異的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平臺,讓老年人“有作為”?;窗矃^(qū)老年大學堅持實施“銀發(fā)生輝”工程,引導學員利用自身特長服務社會,鼓勵學員中的低齡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力所能及地開展志愿活動。學校成立了“銀齡志愿者服務隊”,各班級結合實際分別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務隊、公益志愿者服務隊、愛心志愿者服務隊等,并到周恩來同志故居舉行志愿者宣誓儀式。每逢重大節(jié)日、寒暑假期間,志愿者服務隊紛紛走進社區(qū)、鄉(xiāng)村、中小學、養(yǎng)老院、兒童福利院等,開展送文藝、送關愛、送書畫等義務服務活動,每年都在80場次以上。一大批學員在助力社區(qū)綜合治理、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古城景點旅游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主動投身志愿服務,并積極為全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獻計獻策,其中有20多條合理化建議被區(qū)政府采納?;窗矃^(qū)老年大學志愿者服務隊被淮安市老干部局表彰為“全市最美志愿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