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800多年前的南宋初期,一艘滿載貨物的中國商船從一座大港啟航,向外國目的地乘風而去。然而商船出發(fā)不久,就在今天廣東省臺山市上下川島海域沉沒。整船的物品連同那段時空記憶一起,被封印在海底,直到1987年被人發(fā)現(xiàn)。
這艘古船,就是中國水下考古的起點——“南海I號”。
1987年8月,英國的海上救撈公司與中國交通部廣州救撈局合作,在中國南海的上下川島海域尋找當年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萊茵堡號”。他們沒有找到原有的目標,卻意外地在27米深的海底發(fā)現(xiàn)了另一條古代沉船。專家初步判定這艘沉船的年代在宋元之間,有巨大的考古價值,將其命名為“南海I號”。
然而,那時中國的水下考古剛剛起步,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打撈這艘古船。直到1989年,國家文物局首個水下考古項目“南海I號”立項,中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始對“南海I號”進行考古調查。
此前,中英聯(lián)合打撈隊曾觸摸到沉船的桅桿,而在隨后進行大規(guī)模探查時,這部分遺跡已經消失。采取怎樣的方式才能既保護這條甲板以下基本保存完整的古船,又順利地對其進行考古研究?這成為擺在中國水下考古人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
“南海I號”因受到非法盜撈、海況復雜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采用國際上常用的原址保護或原地發(fā)掘的方式并不適宜。為此,中國水下考古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將“南海I號”和包裹在它周圍的淤泥一起整體打撈出水。這是世界上從未有人嘗試過的創(chuàng)舉。
2003年年初,時任廣州打撈局副總工程師的吳建成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方案時,覺得這無異于天方夜譚,甚至有些可笑。“打個比方,就像用一張濕報紙包住一大堆雞蛋,要讓這些東西全都不被破壞,把雞蛋撈起來?!北M管難度超出想象,但他最終決定向其發(fā)起挑戰(zhàn)。
他還想到了借鑒橋梁修建中常用的橋墩鑄造方式——圍堰,即在水中用鋼板圍出一塊區(qū)域,抽出里面的水,就可以進一步修建橋墩。此外,打撈“南海I號”還需要一個箱底。吳建成把他設想的打撈裝置叫作沉箱,計劃先用沉箱罩住沉船,再用“海底穿針”的方式,在沉箱底部穿入36根鋼梁,搭出箱底。
經過反復論證、定案、建造,2007年4月,重達530噸的沉箱終于乘船出發(fā),開始執(zhí)行它的打撈使命。由于淤泥的阻擋,沉箱并未按設想那樣順利沉降到海底。打撈隊持續(xù)往沉箱上加壓水泥塊讓它下降,直至施加的重量達到4000噸,接近沉箱承受的極限,它還仍未到位。專家們決定小心地開挖沉船周圍的淤泥,如此一來,沉箱終于下降到預定位置。
接下來該“海底穿針”了,然而第一根鋼梁就穿不到位。打撈專家們苦苦研究思索,發(fā)現(xiàn)依然是淤泥在作梗。于是,只有把鋼梁的前端改尖,并且在鋼梁中安裝小型水泵用來沖開淤泥,才終于讓“穿針”方案得以實現(xiàn)。
2007年12月22日,具有4000噸海上起吊能力的“華天龍?zhí)枴睂ⅰ澳虾號”起吊出水。在開始打撈8個多月后、在被發(fā)現(xiàn)20年后,沉睡800多年的古船終于離開了大海。裝著古船的沉箱被運至碼頭后,由于缺少4000噸級的陸上起重機,沉箱被放在幾根巨大的氣囊上緩緩向前移動,最終進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內。
“南海I號”的整體打撈和遷移式保護,是中國海洋打撈和水下考古技術結合的一次重大創(chuàng)新性實踐,樹立了世界水下考古領域的一塊里程碑。2009年至2019年的十年間,“南海I號”中共發(fā)掘出18萬余件文物,包括大量金、銀、陶瓷、玻璃器。
張鑫雨//摘自《新民周刊》2022年第12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