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十一日,被貶嶺南的蘇軾在惠州平生第一次吃到了荔枝。太好吃了!他詩興大發(fā),接連寫了好幾首贊美荔枝的詩,其中廣為流傳的就是《食荔枝二首》之其二,也就是《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詩中,蘇軾的吃貨神態(tài)畢露,一天吃了三百顆荔枝后,就有了情愿拋棄故鄉(xiāng)來做嶺南人的想法了。于是,很多人質(zhì)疑,說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后就沒有上火?沒有口腔潰瘍?
俗話說“一顆荔枝三把火”,荔枝“上火”可能是由于其含糖量高,口腔滲透壓強致使上皮細胞脫水,造成細菌感染,可及時補充水分來緩解;若是對荔枝過敏,要在食用時先確認自身過敏原;過量食用荔枝后導致食欲缺乏,攝入營養(yǎng)過少,可服用B2等維生素補充營養(yǎng)。
專家也說,大量食用荔枝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癥狀包括:口癢、眼皮腫脹、喉嚨腫痛、呼吸困難、鼻炎、胃痛、四肢無力、皮膚瘙癢、全身蕁麻疹、唇舌水腫,濕疹、皰疹、抽搐、腹痛、關(guān)節(jié)痛、紫癜(皮膚黏膜等出血形成的瘀斑)、支氣管哮喘,甚至致敏性休克。
總之,這個荔枝不能亂吃、多吃。蘇軾的三百顆荔枝是個什么概念呢?每顆算20克,300顆就是6000克,也就是說一天吃12斤荔枝,估計這樣吃的話,蘇軾的這句詩就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來生再做嶺南人!”
因此,蘇軾那天應(yīng)該沒吃夠300顆,文人喜歡夸張,他的意思是如果每天能吃上300顆荔枝,那就情愿一直做個嶺南人。蘇軾免費給嶺南的荔枝打了近千年的廣告,嶺南人推廣介紹荔枝時都會搬出他和他的那句詩。但我們不知道當年蘇軾這個老頭貪吃荔枝后的情況,也許他嚴重上火了,畢竟他也是第一次吃,沒經(jīng)驗沒教訓,但這些他打廣告后也沒有補充說明。
當然,也有幫蘇軾和荔枝辯白的人。說蘇東坡初到嶺南,由于語言不通,他聽見當?shù)匕傩沼没浾Z說“一啖荔枝三把火”后,就以為是“日啖荔枝三百顆”。因為這兩句話的粵語發(fā)音太相似了,蘇軾誤以為這句話是夸贊荔枝的,從而借入詩中。因此,眾人吃荔枝上火這個鍋不應(yīng)該由蘇軾和他的那句詩來背,廣告語“日啖荔枝三百顆”也沒有誤導消費者。
這一說法很有趣,但其真實性無從考證。不過,對于一天只吃了30顆荔枝就牙疼、牙齦腫的某些人來說,蘇軾的這個廣告還真有點坑。
吃荔枝,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掌握以下五點即可。
荔枝雖好,不能貪嘴。成年人建議每天吃荔枝不要超過300克,約10~17顆;孩子吃荔枝一次不要超過5顆。
不要空腹吃荔枝。吃荔枝前后最好食用一些淀粉類食物,為保證血液中的血糖濃度,荔枝放在兩餐之間或是飯后半小時吃最合適。
不吃未成熟的荔枝。有些顏色發(fā)青的荔枝,可能屬于光照不足或沒有熟透,最好不要吃。但也有一些品種的荔枝不能簡單從顏色判斷是否成熟,一般來說,未熟的荔枝口感不佳,偏酸澀,建議購買時從試吃口感來判斷。
這些人群不宜吃荔枝。患有糖尿病、扁桃體炎、咽喉炎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3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12歲以下兒童是荔枝病高危人群,因此兒童進食荔枝都要注意數(shù)量,尤其是避免空腹吃荔枝;日常消化不良、容易低血糖、經(jīng)常失眠、容易上火的人群也要慎重吃、少吃哦。
做一些“預防工作”。為了避免“上火”,吃荔枝前可以喝鹽水,或者冬瓜湯、綠豆湯等清熱降火的湯水。
除了荔枝外,李子、柿子和山楂中富含鞣酸,容易與胃酸結(jié)合形成沉淀物,過量食用會誘發(fā)胃結(jié)石,引起胃痛、腹瀉。尤其是不太成熟的李子、柿子和山楂,鞣酸含量更高,更容易引起胃結(jié)石。
楊桃,含有檸檬酸、草酸和神經(jīng)毒素,過量食用會使胃酸分泌過多,對胃黏膜造成損傷,長期食用會引起胃黏膜疾病。此外,楊桃中的神經(jīng)毒素還會造成中樞神經(jīng)損傷,引起四肢麻木、呼吸困難、嘔吐等中毒癥狀。
香蕉,鎂、鉀含量高,吃多了會使血液中鎂、鉀含量增加,造成人體內(nèi)鎂、鈣比例失調(diào)。
菠蘿,含有羥色胺,可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吃多后會引起頭痛。
荔枝含糖量高,為了保鮮,荔枝在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會采用加入冰塊、密封保存等處理措施。在封閉環(huán)境下,荔枝容易發(fā)酵產(chǎn)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人們吃完荔枝后,口腔內(nèi)會遺留酒精,有可能被測出“酒駕”。不過,吃幾顆荔枝所產(chǎn)生的酒精很少,在人體口腔內(nèi)停留的時間也很短,幾分鐘后就測不出來了。如果還是擔心,那么吃完后不妨用水漱口。
(陳小璐薦自《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