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雅安,一群半大的孩子九年級畢業(yè),拍完照,有人提出,推著班里那個坐輪椅的哥們兒跑1000米吧!
十四五歲的血多熱呀,說跑就跑。有人“領航”,有人“護航”,助推的位置,輪流上。跑一段,就有人加進來,最后,包括那個原本無法奔跑的孩子,十幾個男孩跑成了一團,經(jīng)過一樣滾燙的夏日,感受一樣迅捷的風。女生們圍起來,加油歡呼。后來有個男生回憶說,看同學上不了體育課,早就想帶他跑,但平時學習緊,顧不上。
成年人看見這場奔跑,又是贊美友情,又是頒發(fā)獎金。我想理解得直接一點,它和棒冰掰你一半、雨傘一起打著,本質上沒區(qū)別,是特別小的事,但的確特別珍貴。同理心是人類靈魂的一把土,專門填補世間的凹凸。義氣、慈善、公平和利他主義,都是這土里長出來的喬木。
我承認,爭強好勝是人類的天性,競爭機制能把人的能力擰出水,但我也相信,在競爭過于激烈的環(huán)境中生存,在目標過于單一的跑道上拼命,會消磨人的同理心,會讓考場再無朋友,職場皆是對手,會讓我們在別人疼時,什么也感覺不到。
比起教人向善,我們更應該致力于營造一個同理心不至于消磨殆盡的環(huán)境。
很多年以前,我采訪過一名小學生,她每天把身患肌無力的好友背上教學樓,一背數(shù)年。原是好朋友,背得動就背了,簡單得像借給她一塊橡皮。等表揚來了,媒體來了,贊美堆成了山,孩子被推上山,下不來了,她不敢請假,不敢吵架,她不再因為這件事而感到快樂。
我始終記得那個午后,她面對我的問題,意興闌珊地望著遠處,“真沒什么可說的”。
孩子們的“善舉”,沒什么沉重黏稠的意味,它全部的價值就在于它誕生的那一瞬間,閃著人類同理心的光。只愿那一天的操場,吹在每一個少年臉上的風,也吹在他們往后的生命中,推動者感受到快樂,被推動者感受到平等。
后來得知,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奔跑之前,那個坐輪椅的孩子本不用參加中考體測,但他還是去了考場給伙伴加油。
醬醬//摘自2022年6月22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