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
嘈然欻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
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聽者惑。
露花滴瀝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
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shè)幄潛匡床。
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點評 夏秋時節(jié),也是蚊蟲肆虐的時節(ji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還有一首特別的“蚊子詩”呢。不過,這首詩雖然寫的是蚊子,罵的是蚊子,但寄托的深意可不止“討厭蚊子”這一點,可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首詩是什么呢?就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聚蚊謠》。
沉沉的夏夜,堂屋門窗大開,飛蚊在黑暗中發(fā)出雷鳴般的聲響,駭人聽聞。它們在暗夜喧鬧著振翅飛舞,聲音讓糊涂人分辨不清,讓聰明人也感到迷茫。它們在夏夜用尖嘴叮人,讓人猝不及防。雖然“我”有七尺之軀,你蚊子小如針芒,但“我”寡你眾,所以你能把“我”中傷。蚊子生逢夏日,勢不可擋,為了躲避你的叮咬,“我”只能躲進(jìn)蚊帳。不過,蚊子你也不要太得意,等清風(fēng)吹來,秋日破曉,你這小小的身軀最終注定要被丹鳥吃掉。
劉禹錫這首詩,其實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作于元和年間任職朗州司馬時。劉禹錫參加“永貞革新”,在改革失敗后,被貶謫到朗州。有感于朝中政敵抱成一團(tuán),對革新派人士大肆排擠打擊、造謠中傷,劉禹錫創(chuàng)作了這首《聚蚊謠》,把腐朽的官僚權(quán)貴,比作“利觜迎人著不得”,只敢暗中搞陰謀的蚊子。
這個比喻形象、生動,精準(zhǔn)描摹了政治小人的心態(tài)、行為,非常具有洞察力。而劉禹錫作為一個有錚錚鐵骨的硬漢,即便遭到迫害打擊,也絕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用樂觀、豁達(dá)的心態(tài)預(yù)言:小人當(dāng)?shù)缹M跋扈,只是一時囂張,而天地自有公道,當(dāng)正義降臨時,他們必然像秋天的蚊子被丹鳥吃掉一樣,被消滅干凈。
這首詩辛辣幽默、剛健有力,很能體現(xiàn)劉禹錫的風(fēng)格、風(fēng)骨。把惡毒的政敵視為微不足道的蚊子,煩人卻殺不死自己,如此超邁,“詩豪”之名,所言不虛!(文/常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