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途徑。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古詩詞的聲律、音韻來感受古詩詞的內(nèi)涵,對詩詞所描繪之景產(chǎn)生聯(lián)想,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鑒賞。因此,古詩詞誦讀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忽略了古詩詞誦讀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古詩詞,難以發(fā)揮誦讀的深遠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誦讀;常見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陳衛(wèi)(1981—)女,江蘇省南京市銅井中心小學。
就當前現(xiàn)實情況而言,小學語文中古詩詞誦讀的地位岌岌可危,甚至到了邊緣化的程度。小學語文教師對古詩詞誦讀的不重視是其主要原因。與此同時,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各種信息的傳播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網(wǎng)絡用語也隨之出現(xiàn)。學生們課余時間討論的都是“yyds”“集美”“絕絕子”等網(wǎng)絡語言,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誦讀興趣越來越低。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之下,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重拾古詩詞誦讀,讓學生認識到古詩詞誦讀的重要性,并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提高自身古詩詞誦讀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一、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誦讀目標模糊
新課標中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誦讀的目標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審美能力、了解詩詞的大意等。但是在現(xiàn)實的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都是以“熟悉并背誦詩詞”為目標進行教學,忽略了古詩詞誦讀的真正內(nèi)涵。在新課標指出的三大目標之中,了解詩詞大意是幾乎所有小學語文教師在誦讀教學中都能夠完成的目標,但是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卻稍有欠缺,尤其是情感審美能力。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沒有做好備課工作,甚至都沒有對誦讀教學進行備課,這讓課堂教學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嚴重影響了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效率[1]。
(二)誦讀形式單一
在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把誦讀和背誦混為一談,并沒有注重誦讀的形式和方法,甚至仍然采用最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教學。也有部分語文教師會留時間給學生自行進行背誦和誦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于誦讀概念的闡述并不明確,很多學生都將這段空白時間全然理解為背誦時間,而非誦讀。而且,在自行背誦結束之后,教師也很少會點學生進行單獨誦讀或者小組誦讀,而是在下一節(jié)課開始前抽學生背誦。因此,學生開展古詩詞誦讀的意識不強,展現(xiàn)古詩詞誦讀能力的機會少,誦讀能力自然難以得到提升。
(三)誦讀指導欠缺
小學時期的學生大多未掌握正確的誦讀方法和技巧,在誦讀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教師的及時糾正和指導是提高學生誦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語文教師對誦讀不夠重視,認為“讀的過程流利”就是好,并不會去細究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同時,很多語文教師由于忙于教學,忽略了對自我語文修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對誦讀技巧和方法也不甚了解,更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誦讀。
二、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課堂誦讀目標,精準把握誦讀重點
1.明確誦讀目標,精心設計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對古詩詞誦讀的重視程度,了解新課標對于古詩詞誦讀的基本要求,并以此為依據(jù)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在課前,教師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詳細的備課,明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通過對詩歌情景的描繪和類比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促進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更好地開展誦讀教學。
比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筆者將教學的目標設為:了解此首詩的大意,并想象王維登山插茱萸之景,體驗思親之情,進而引導學生學會珍惜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上課前,筆者先問學生:“大家最親的人是誰呢?”學生們紛紛踴躍發(fā)言,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爺爺奶奶。隨后,筆者給學生介紹了即將學習的詩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了解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在外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介紹之后,筆者先讓學生們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進行了集體的誦讀,很多學生由于對這首詩了解不足,在誦讀的過程中缺乏感情色彩,誦讀效果不夠理想。筆者在指出學生誦讀的不足后,給學生播放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動畫視頻,增強學生對詩句大意的了解。然后再問學生:“大家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會不會聚集在一起吃團圓飯呢?”大部分學生都說:“會?!惫P者又接著問:“那你們和親人會過哪些節(jié)日呢?又是怎么度過的呢?”很多學生都舉手發(fā)言,有的說清明節(jié)會一起下鄉(xiāng)掃墓,有的說過年會一起包餃子等。筆者最后問道:“那假如,大家都在過年的時候,老師把你們留在教室學習,而家人在吃團圓飯,這時你們會不會很想回家呢?”學生們紛紛點頭。此時,筆者就可以為學生講述作者王維的經(jīng)歷:王維在寫下這首詩之時,獨自漂泊異鄉(xiāng)。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這一天,他忍不住懷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兄弟,異鄉(xiāng)的孤獨與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讓他寫下了這篇佳作。經(jīng)過筆者的講解,學生開始能夠理解王維詩中的思親之情,然后筆者讓學生再次集體誦讀此詩,這一次,學生們誦讀的感情十分充足,而且整齊有力[2]。
2.把握誦讀重點,對比比出進步
課初和課尾誦讀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一開始的誦讀中,學生不了解詩意,對詩詞缺乏想象,掌握程度低;而在課尾,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詩詞的中心思想,在誦讀的過程中腦子里會浮現(xiàn)出詩人思念親友的情景,學生的誦讀效果自然會得到升華。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不僅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詞大意和精神情感,而且通過教師的講解和互動,提高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誦讀興趣,背誦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梢?,只有把握住誦讀教學的目標,才能夠讓教學的過程不偏離新課標的“軌道”,更好地展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促進學生誦讀能力的提高[3]。
除了班級自身誦讀效果的對比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與優(yōu)秀誦讀班級進行對比,或者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些優(yōu)秀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誦讀視頻,讓學生在與他人誦讀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差距,從而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誦讀水平。
(二)豐富課堂誦讀形式,提高學生誦讀興趣
1.多元化誦讀,促進全面發(fā)展
開展多元化誦讀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最好采用個人誦讀、小組誦讀、集體誦讀等混合教學方式,以此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個人誦讀很考驗學生的誦讀技巧和能力,而且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在面對個人誦讀時,往往會更加用心的準備,以此收獲教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肯定;小組誦讀類似于小組之間的誦讀競賽,第一小組誦讀得很好,那么第二小組肯定也不甘落后,以此形成正向的競爭。小組誦讀可以提高學生對誦讀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勝負欲;集體誦讀則能夠讓學生在班級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而且,集體的聲音更能夠展現(xiàn)出詩詞的精神和意境,讓學生沉浸于詩詞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4]。
2.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增添課堂趣味
除了使用個人誦讀、小組誦讀等方法之外,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積極學習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在誦讀教學中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創(chuàng)設式誦讀、競賽式誦讀等。
例如,在學習《題西林壁》時,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想像出廬山山峰重巒疊的情景,采用了情境創(chuàng)設的誦讀方法。首先,筆者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假如你是蘇軾,請問你在寫下《題西林壁》時看到的場景是怎樣的?”同時,筆者也給學生做出了示范:“?。∵@廬山的峰巒起伏讓我沉迷其中,不同之處能看到不同之景,似有千姿百態(tài)。”待學生都書寫完畢之后,筆者開始進一步地講解詩詞,并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誦讀與背誦。最后,筆者點名了一位學生,要求其以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假裝自己就是蘇軾,對詩詞進行“創(chuàng)作”,具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如下: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廬山山峰的景色,然后學生從教室門外緩緩走進教室,看著“廬山”如畫的風景,不禁發(fā)出了感嘆:“??!廬山的山峰是那樣的高聳、奇特,從正、從側(cè)、從高、從低都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在這奇特的山林之間,我似乎已經(jīng)迷失了自己的方位,此時此刻,我想吟詩一首……?!币婚_始,其他學生都是抱著好玩的心態(tài)看著這位同學的表演,但是慢慢的,也被這位同學聲情并茂的描述所打動,更加體會到了蘇軾對廬山山峰的贊嘆之情。在情境創(chuàng)設式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無疑是非常好的,不僅能增強其自身對詩歌的理解,而且也讓其他的學生對于《題西林壁》有了更加深入的想象。通過豐富有趣的誦讀教學形式,學生對誦讀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還會在課下進行誦讀訓練,好在課堂上“一展拳腳”。
(三)加強課堂誦讀指導,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
1.培養(yǎng)終身學習思想,提高指導能力
教師是學生在誦讀教學中的引路人。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在教學中注意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斷加強誦讀教學的學習,提高對學生的指導能力[5]。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習的時間、地點幾乎不受限制,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趁教學之余通過網(wǎng)絡平臺進行深入的學習,借助知網(wǎng)等平臺研讀教育界學者的最新文獻,充分了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以自身為榜樣,督促學生進行學習。
2.把握誦讀指導尺度,提高指導效率
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進退有度,拿捏好指導的標準和尺度,過多的指導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的心理,而較少的指導也會讓學生無法獲得有用的學習信息。同時,教師的指導要“精”,要準確把握誦讀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以參考和借鑒。
比如,在學習《清平樂·村居》時,筆者首先挑選幾名學生上臺,然后讓他們單獨對詩詞進行誦讀。在誦讀之前,學生應該要了解《清平樂·村居》這首詩采用了景物描寫,以景明情,主要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愛,展現(xiàn)了農(nóng)村生活的安逸和美好。因此,學生在誦讀時要注意對歡樂氣氛的描述和向往之情的表達。在誦讀完畢之后,筆者對學生的情感表達、咬字、聲律、音韻等進行考量,針對每個學生的誦讀點評既有表揚也有糾錯,讓學生能夠在誦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并且也能夠讓臺下其他學生通過觀看臺上學生的誦讀和教師的指導,提高自身的誦讀能力。
3.加強課內(nèi)外聯(lián)動,形成誦讀體系
教師要注重課內(nèi)外聯(lián)動教學,把學生的誦讀視野擴展到課外,并且通過課內(nèi)外詩詞的聯(lián)動教學,實現(xiàn)學生誦讀能力的升華。雖然誦讀教學的主要場地是在學校的課堂,但學習不僅是動詞,更是一種觀念和思想。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課外誦讀的習慣,并且根據(jù)歸類和分組,讓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誦讀體系,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和鑒賞能力[6]。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經(jīng)歷過多番的坎坷和戰(zhàn)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教師可以以詩詞的思想情感或者以詩人的經(jīng)歷作為課內(nèi)外聯(lián)動教學的依據(jù),像《己亥雜詩·其五》《示兒》《春望》《獄中題壁》等就是描寫愛國情懷的詩詞。比如,在學習《示兒》時,學生們感受到了陸游臨終之前對失地尚未收復的悲痛之情。學生在誦讀《示兒》時,應主要以悲慨和期望的語氣誦讀,既要抱有對敵國的仇恨,也要有對收復失地的期待。學完《示兒》之后,教師可以以課外詩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為例,通過對這首詩詞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詩人深刻的愛國之情和對戰(zhàn)爭的痛恨。讓學生學習課外古詩詞也可以補充學生的詩詞儲備量,在日后的學習中,學生會更加理解這一類古詩詞的情感,在誦讀的過程中也會注入更多的感情與技巧,慢慢形成完整的誦讀體系。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古詩詞誦讀對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對古詩詞誦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豐富誦讀教學的形式,重視誦讀的評價,提高自身的誦讀指導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誦讀、開展誦讀,并真正喜歡上誦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誦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紅艷.小學語文利用古詩詞誦讀傳承文化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9(25):59.
[2]吳海俠.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91.
[3]馬娟.誦讀想象 入情入境:《古詩詞三首》例談小學語文中段古詩詞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58):50.
[4]王蘭. 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優(yōu)化策略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9.
[5]高正春.小學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現(xiàn)狀和對策[J].科幻畫報,2019(05):178-179.
[6]周麗萍. 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