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考試中,閱讀題目所占分值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可見,閱讀能力與學生的語文成績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教師應注重通過身教、說教等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并積極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以此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師應將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放在教學的首位,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園。語文教學是一個整體活動,教師要從整體著眼,從部分入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切忌在閱讀教學中只重視閱讀方法與技巧的講解,并以提高學生成績?yōu)槟繕苏归_活動,這樣會限制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鑒賞等能力的發(fā)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以此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同時,通過故事法、游戲法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沉浸到閱讀當中。
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要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推薦合適的讀物。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量,理解能力較低,喜歡閱讀一些圖片多、色彩鮮艷、篇幅短小、趣味盎然的書籍,所以可以為他們推薦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類型讀物。對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閱讀經驗,并正處于探索欲望強烈的年齡段,所以可以為他們推薦一些科幻小說、民間故事等類型的讀物。而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閱讀方法,具有較好的閱讀能力,一般的故事書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成人文學,如四大名著,魯迅、老舍等現(xiàn)代文學名家的著作,或者是有關青少年成長故事的作品等。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快樂讀書吧”,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板塊拓展學生的閱讀積累,使其在感受閱讀樂趣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讀書是學生讀書的前提,也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在閱讀的道路上領先一步,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要有一顆熱愛閱讀的心,通過在教室讀、為學生設立讀書角等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其次,教師要有鑒別書的好壞的能力,樂于讀高質量的書,以此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帶動學生讀好書。最后,教師的閱讀不能帶有功利性,要從教室開始,晨讀、午讀、暮讀,為學生營造書香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產生閱讀興趣,并將閱讀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為長遠的閱讀學習奠定基礎。
二、制訂閱讀目標,掌握閱讀方法
課程標準是教師制訂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jù),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南。為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設計教學目標,并將三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在知識與能力層面,教師要側重發(fā)展學生的素養(yǎng)與能力,在引導學生認字學句、分析語言結構與效果、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過程中,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過程與方法層面,教師要側重結合文章體裁傳輸不同的閱讀方法,使學生能根據(jù)需要提取文章中有價值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將信息表達出來,以此提高閱讀能力。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層面,教師要注重精神品質、道德素養(yǎng)等方面的感染,使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感情、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學情設計閱讀教學目標,為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例如,在講解課文《匆匆》前,教師要精讀教學內容,并從多個角度思考,如編撰者的角度、學生的角度等,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通過課文中的“跨過”“溜走”等形容時間的動詞將教學目標串聯(lián)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體會重點詞匯的表達效果和使用技巧,從而掌握抓住關鍵詞進行閱讀的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含義、思想感情,又明白了要珍惜時間這一道理,這樣就實現(xiàn)了三維目標的相互滲透。再如,在講解課文《一夜的工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周總理”的詞匯,并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會自主發(fā)現(xiàn)、了解“周總理”的高尚品質,以此實現(xiàn)體會人物人格特征、通過關鍵詞品味人物人格、學習“周總理”的美好精神品質的教學目標,達到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偠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秉持這樣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三、豐富學習活動,優(yōu)化閱讀效果
閱讀教學活動的內容、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影響著學生對閱讀的熱愛程度。因此,教師應依托教學目標,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例如,當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新知,那就主用講授法;當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情,那就主用朗讀法、分析法。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學方法、形式更加多樣,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缺點,所以教師要全面掌握它們的特點,以此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使閱讀課堂更具感染力、活力,以獲取更好的閱讀效果。同時,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前要充分思考教學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譬如發(fā)生了一些意外事情耽誤了教學時間,那么教師應縮短合作學習的時間,使用講授法提高教學效率。除此以外,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結合文章題材,小學語文課文有記敘文、說明文、文言文等,恰當?shù)慕虒W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講解課文《觀潮》時,教師可以用微課導入課程,以此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此過程中獨立思考。當學生觀看后,教師要留下學生自主閱讀原文的時間,并向學生提出問題:觀潮指的是參觀哪個潮水?觀潮的日期和地點是什么?這樣可以使學生結合微課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并提高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教師也能通過這樣的方法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采用合作學習方法,讓學生共同討論“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寫作的”“課文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兩個問題,使學生在互幫互助、集思廣益中發(fā)現(xiàn)、總結寫作技巧,體會語言表達效果,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雖然小學語文知識相對淺顯,但其中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情感,文章理解較為輕松,但情感共鳴與深化有著一定的難度。所以,為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的特定語句展示相關的情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大潮的氣勢,看到大潮雄偉壯觀的景象,然后再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讀書欲望的同時,提高欣賞語言的能力。
四、利用科學評價,樹立閱讀信心
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評價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感受、體驗、理解,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評價。同時,教學評價應貫穿教學始終,甚至要延伸到課堂之外,使學生在評價中全面地認識自己在閱讀方面的不足,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強化內在學習動力,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點,所以教師的評價要真誠、中肯,運用藝術性語言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體會語言的魅力。評價要以激勵和鼓勵為主,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與肯定的同時,為他們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樹立學生閱讀的信心,獲得成功感與幸福感。除此以外,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使學生參與到評價中,而不是一味地采用教師單獨評價學生的方式,否則就失去了教學評價的原有意義。這樣的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檢驗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總結閱讀知識,深化閱讀印象,與此同時,學生的評價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對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有著良好的影響。
例如,在講解課文《懷念母親》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文中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什么樣的情感”等問題,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并圍繞學生的答案開展教學評價。一部分小學生在面對教師的提問時,會比較緊張,所以教師要積極地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眼神、肢體動作等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如果學生未能正確回答問題,或回答不出問題,教師也要耐心地引導學生,通過帶有引導性、提示性的二次提問“不用急,我相信你可以回答出來的,看一看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引導學生找到文章的關鍵詞并作答。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豎起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膀,說一些“我就知道你可以的”的話語。在此過程中,其他學生也能受到教師的感染,增強回答問題的勇氣,并進一步理解教師的閱讀思路。隨后,教師可以采用生生互評,向其他學生提出“你和他的理解一樣嗎”“你認為他回答得怎么樣”,以此提高評價的有效性,強化學生的閱讀動力。
總而言之,新課改對教師的閱讀教學和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應充分發(fā)揮作用,加強教法的創(chuàng)新,立足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改革、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工作。通過激發(fā)閱讀興趣、制訂閱讀目標、豐富學習活動、利用科學評價等方式,不斷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學生共同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