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
在甘肅,除了面條,大概所有的面食都可以被叫作“饃饃”。
甘肅人做饃饃、吃饃饃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天性,這也源自甘肅多年種植小麥的歷史。早在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畫里,就出現(xiàn)了“蒸餅”,也就是今天饃饃的前身。
“最甘肅”的饃饃,大概就是烤饃了。從河西走廊到隴東南,甘肅各地都有烤饃。蘭州最吸引眼球的,是千層玫瑰烤饃。剛出爐的千層烤饃冒著熱氣,表面餅皮酥脆,內(nèi)里見大千世界——花生、核桃、瓜子仁、芝麻、葡萄干……每一層都充滿驚喜;再夾雜油酥以及香甜的玫瑰醬和棗泥,那扎實豐富的口感,真要細(xì)細(xì)咂摸才行。
除了厚重的千層烤饃,烤饃還可以細(xì)如發(fā)絲。白銀靖遠(yuǎn)縣的“一窩絲”,似乎是吸取了牛肉面的手法,將面團反復(fù)折疊抻拉,再回轉(zhuǎn)捏成餅狀烤制而成?!翱此埔粡堬?,提起一窩絲,加水一碗面”,吃起來又酥又脆。
天水的烤花饃,發(fā)好的面配上蜂蜜,抹上香豆油旋,輕輕卷兩下,烤出來就是格外漂亮的花狀。蜂蜜的甜味與面粉本身的甜味此起彼伏,最后,都淪陷在香豆似香似苦的獨特韻味里。
如今的烤饃大多用專業(yè)的烤箱,不過,在景泰、民勤等地的農(nóng)村,當(dāng)?shù)厝诉€是會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土窯烤饃。裝好一盤饃饃,推入燒得溫度剛剛好的土窯里,再用泥土密封窯門,過一個小時,就可以吃到熱乎的烤饃了。在民勤,這樣烤出來的胡麻鹽卷卷,晾涼了可以直接就著西瓜吃。
臨洮的石子饃,烤制方式就更純粹了??攫x之前,先炒炒石頭,炒熱乎的石頭里埋上饃饃,只要幾分鐘即可出鍋,灼燙焦香的味道更加濃郁,金黃燦燦的外表均勻分布著凹凸小坑,吃起來外脆里嫩,而且少油無糖,非??葛I。
除了烤,饃饃常見的做法還有蒸。尋常的蒸饃也能做出風(fēng)格來,比如,平?jīng)龅臎艽ü薰摒x。當(dāng)?shù)貎?yōu)質(zhì)的白小麥以及特殊的井水水質(zhì),讓這里的蒸饃凸立如罐,色白如雪,皮薄如紙。吃起來熱柔冷酥,醇香味長。相傳康熙皇帝品嘗后稱贊說:“天下扶麥之麥在涇州矣。”
烙饃,講究之處比烤饃和蒸饃還要多,不僅是和面、揉面、發(fā)面的技術(shù),還有器具和配料。甘肅各地對烙饃的稱呼不同——鍋盔、大餅、干饃……做烙饃總少不了一個看上去非常硬核的鏊子,最好吃的烙饃都是用鏊子烙出來的。甘肅的鏊子有一個重達(dá)十多斤的鏊蓋,用三根鐵鏈拴在一根胳膊粗的木棍上,利用杠桿原理自由撐著。
靜寧鍋盔,外形平整,薄厚均勻,色澤光亮。大的如盾牌,小的如銀盤,餅面旋有三道箍紋,飾有“龍”“云”“花”等圖案。由于不易破碎,便于攜帶,清末左宗棠出兵新疆途經(jīng)靜寧,便命令士兵購買鍋盔作為軍糧,靜寧鍋盔由此傳入河西走廊和新疆一帶,名揚絲綢古道。
除了靜寧鍋盔,甘肅其他地方的鍋盔也各具特色。天水張家川鍋盔,有干面鍋盔和雞蛋鍋盔兩種,以“厚”和“大”聞名;玉門花鍋盔,面餅圖案為“嫦娥奔月”“松竹梅蘭”和“仙桃果”之類;隴南哈達(dá)鋪的紅軍鍋盔,是當(dāng)?shù)厝水?dāng)年獻(xiàn)給長征紅軍的最高禮品,后來鍋盔的外觀被改成由八個瓣組成,象征著紅軍的八角帽。
烙饃之所以好看,是因為“饃法師們”可以用任何東西做出面餅花紋—— 瓶蓋、罐蓋、洗干凈的梳子、沒用過的牙簽,等等。烙饃之所以好吃,是因為許多東西可以拌進(jìn)餡料——除了姜黃、紅曲、苦豆子以外,還有核桃、杏仁、搗碎的花椒葉,各種香味總能與麥香湊在一塊,喧騰起來。
饃饃看似尋常,它在甘肅人心中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隆重的場合。比如,新婚之夜,新人要抬著一對花饃饃進(jìn)洞房。烙烤蒸炸,饃饃吃的是尋常日子的心情,也是逢年過節(jié)的心愿。味覺記憶里的甘肅,可別忘了這溫暖的“饃法攻擊”。
河豚//摘自地道風(fēng)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與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