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鄭武田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A16型(CA16)以及其它一些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染性強,傳播快,在我國發(fā)病率為37.1/10萬~205.06/10萬[1]。臨床上以發(fā)熱、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皰疹為主要特征,危重癥可并發(fā)腦炎、腦干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或肺出血、循環(huán)衰竭等,致殘率及致死率高[2]。手足口病治療原則為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但由于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抗病病毒藥物和特效免疫球蛋白,因此臨床上多采用廣譜抗病毒藥物和對癥支持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3]。且因手足口病學齡前兒童居多,故更急需治療簡單有效及依從性較好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評估口服補液鹽Ⅲ聯(lián)合利巴韋林噴霧劑對比常規(guī)小兒手足口病治療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現(xiàn)把研究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系我院 2019 年 10月 ~2020 年 10月收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67例。所有入組對象均得到患兒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參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的診斷標準確診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2)年齡≤ 6歲;(3)初發(fā)疾病者且病程中未使用過其他抗病毒藥物、口服補液鹽及其他解熱鎮(zhèn)痛藥物。
排除標準:(1)合并腦炎、心肌炎及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等并發(fā)癥的重型手足口病患兒;(2)存在基礎疾病的患兒,合并或繼發(fā)細菌感染者,可能導致體溫異常的非感染性疾病;(3)入組1周前使用過抗病毒藥物或口服補液鹽者;(4)對試驗藥物(利巴韋林和口服補液鹽Ⅲ)過敏者;(5)禁食禁水者。(6)4周前內(nèi)參加過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者。
入組患兒由獨立的第三方統(tǒng)計人員采用隨機、單盲、平行對照的研究方法,按區(qū)組隨機法1:1的比例將67名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3例(男19例,女 14例),年齡3.0±1.5歲,病程37.3±12.4小時。對照組34例(男 21例,女13例),年齡3.2±1.3歲,病程38.1±10.2小時。符合納入標準后,按照納入編號從小到大的原則確定納入對象的藥品編號,依次分發(fā)試驗藥品,并按要求進行藥品分發(fā)登記使用,記錄在案。
試驗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和隨訪過程中均無脫落病例。治療前評估兩組患兒在性別構(gòu)成、年齡分布及臨床病程方面比較無顯著性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臨床特征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及對照組均用利巴韋林氣霧劑(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名信韋林)含量10.5g/60ml,每撳約釋放藥量0.5mg。均按原說明書上標注的使用方法和劑量,每次均為3撳,開始第1小時內(nèi)用藥4次;以后每隔1h噴1次;2天后每日用藥4次,每次2-3撳;連續(xù)使用7天。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口服補液鹽III(西安安健藥業(yè)有限公司,商品名博葉,規(guī)格:5.125 g,具體為氯化鈉0.65 g,氯化鉀0.375 g,枸櫞酸鈉0.725 g和無水葡萄糖3.375 g)口服,具體如下:根據(jù)患兒的輕、中度脫水的補液量 50~80mL/kg采取口服補液鹽Ⅲ進行治療,將一袋口服補液鹽Ⅲ加入約250mL 的溫開水中調(diào)勻,一次配完且不能過夜,口服至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需要時可使用口服抗生素 (限第一代頭孢菌素、阿莫西林或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及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用藥分兩階段評價治療效果,前期(2-4),后期(5-7),以計分方式記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表現(xiàn)。⑴發(fā)熱:<38℃為0分,38.0-38.5℃為1分,38.6-39.5℃為2分,>39.5℃為3分;⑵皮疹:無皮疹或皮疹完全消退為0分,皮疹開始消退為1分,無新發(fā)皮疹為2分,有新發(fā)皮疹為3分;⑶口腔潰瘍:無潰瘍?yōu)?分,局部輕度充血糜爛,小于5顆為1分,會厭部紅腫充血,有輕度糜爛,5-10顆為2分,上顎、頰粘膜、會厭部均有紅腫充血,有廣泛糜爛,≥10顆為3分。
1.4 療效評估 ⑴退熱療效評價:①顯效:體溫下降≥1.0℃或者正常;②有效:體溫下降0.5-0.9℃;③無效:體溫下降<0.5℃或者升高。⑵皮疹消退評價:①顯效:分值減少≥2;②有效:分值減少≥1,且<2;③無效:分值無改變或者較前增加。⑶皮疹消退評價:①顯效:分值減少≥2;②有效:分值減少≥1,且<2;③無效:分值無改變或者較前增加。⑷同時對臨床癥狀消退時間進行評估對比。
1.4 安全性評價 安全性參數(shù)包括臨床試驗期間觀察到的不良事件,以及患兒在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變化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1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在病程不同時間段的比較
兩組患兒用藥2-4天后,發(fā)熱、口腔潰瘍改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1% vs 82.4%,93.9% vs 73.5%,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對于皮疹改善情況,試驗組雖然有高于對照組的趨勢(90.9% vs 79.4%),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用藥后發(fā)熱、口腔潰瘍及皮疹改善情況比較(2-4天)
兩組患兒用藥5-7天后,發(fā)熱、口腔潰瘍、皮疹改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 vs 91.2%,100% vs 88.2%,100% vs 85.3%。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用藥后發(fā)熱、口腔潰瘍及皮疹改善情況比較(5-7天)
2.2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對比(見表4)
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兒發(fā)熱、口腔潰瘍消退時間明顯縮短,且均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4 兩組患兒發(fā)熱,口腔潰瘍消退時間比較(天,均值±標準差)
2.3兩組患兒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患兒在治療期間耐受性均較好,未見明顯不良反應。但對照組有1例患兒出現(xiàn)病情加重情況,經(jīng)對癥處理后癥狀好轉(zhuǎn),無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
手足口病是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雖病原體種類較多, 但均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1]。屬于自限性疾病,但由EV71型所導致的重癥患兒如不能及時早期診斷和治療,預后較差,甚至危及患兒生命。據(jù)統(tǒng)計我國自2007年以來,先后多地發(fā)生大規(guī)模手足口病的爆發(fā)和流行,造成每年數(shù)百患兒死亡[4]。因此早診早治是治療的關(guān)鍵。目前,該疾病尚無特效抗病毒治療藥物,也無可早期預防使用的有效疫苗,臨床上常以對癥治療、抗病毒及預防嚴重并發(fā)癥為主。
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物,抗病毒能力較強,其主要針對RNA病毒的復制具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DNA病毒的復制??诜蜢o脈給藥后,藥物主要集中于紅細胞內(nèi),而達到呼吸道表面的藥物濃度很低,半衰期長達40天;利巴韋林氣霧劑藥物直達口咽,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迅速,且用藥劑量較口服或靜脈給藥小,半衰期僅為2h,體內(nèi)蓄積少,副作用小。可免除因打針、吃藥所引起的疼痛或服藥困難,患兒依從性好。
發(fā)熱時不顯性失水及退熱時出汗,丟失大量水份及氯化鈉,易出現(xiàn)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病情重癥演化、并發(fā)癥風險增加。研究表明,對于輕中度脫水患者,口服補液療效與靜脈輸液療效相似,但口服補液可以縮短住院時間,且可減少因靜脈輸液導致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的發(fā)生[6]。口服補液鹽Ⅲ是低滲配方[6],包括無水葡萄糖、枸鹽酸鈉、氯化鉀以及氯化鈉,其口感較好,能維持水、電解質(zhì)以及能量平衡,從而降低代謝紊亂,恢復患兒的體力。本研究也顯示聯(lián)合口服補液鹽組患兒退熱時間及癥狀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
手足口病患兒咽喉部皰疹病毒載量多[7],飲用口服補液鹽可沖刷咽峽部,預防口腔潰瘍繼發(fā)性細菌感染,同時促進口腔潰瘍及皰疹的愈合。試驗組顯示口服補液鹽組,患兒口腔潰瘍及皰疹消退時間縮短,有效率提高,治療顯效,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補液鹽Ⅲ聯(lián)合利巴韋林氣霧劑噴喉部治療手足口病能夠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縮短治療時間,患兒依從性好,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