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禮文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旅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東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武夷山不僅風景秀麗,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理學南傳后,武夷山為第一站,到南宋時期成為我國東南文化的中心,被譽為“道南理窟”,即武夷山乃理學薈萃之寶地。程顥在家鄉(xiāng)河南穎川送別得意門徒楊時學成南歸福建時說:“吾道南矣!”此為“道南”理學之淵源。
宋代“道南”理學家們與武夷山淵源深厚,對武夷風景名勝極富情感,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為理學發(fā)展提供場景要素,“道南”理學家們的學術氛圍為武夷山注入了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理學家們借詩喻理、歌詠抒情,為武夷山的文脈塑造和傳承提供了寶庫般的素材,取之用之,為武夷山的新發(fā)展開掘出更多動因。
楊時、游酢、呂大臨、謝良佐為“程門四大弟子”,上接濂洛學的傳統(tǒng),下開羅從彥、李侗、朱熹的理學源頭,是道學南傳者中的重要成員。還有劉子翚,他既是愛國志士,又是理學先賢和南宋知名的詩人。他們游覽或旅居武夷,留下了大量的詩詞、石刻,與武夷結下了不解之情。
楊時、游酢是“程門立雪”的二程高足,二人不負程顥,在武夷山開辟八閩理學先河。
游酢(1053-1123),程門四大弟子之首,作為二程的一傳弟子,自河南穎川南歸后,選擇武夷山為終老講學之地,住在水云寮,讀書著文,致力于傳道教授?!暗滥鲜柞羯?,學共龜山同立雪;理窟從洛水,本歸濂水引道源?!边@是朱熹稱道游酢所撰的一副對聯(lián),肯定了道南一脈,游氏居首。朱熹對游酢推崇備至,稱他“清德重望,皎如日星?!痹谖湟纳皆聘C筑“水云寮”于五曲接麓,聚徒講學,這是武夷山興學創(chuàng)辦最早的書院,在中國理學發(fā)展過程中,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古遺跡有游酢居處“水云寮”的摩崖石刻和游酢舂米巖臼遺物以及根據(jù)原物重修的“水月亭”。水云寮的石門坊至今仍保存完好。
楊時(1053-1135),晚年??驮⑽湟纳?,把武夷山作為傳播理學之地。楊時是中國文化重心南移的重要接引人,他與游酢“載道南歸”,三傳而至朱熹,成為“道南”源頭活水的一部分??滴酢俺淌险凇必屹n懸楊時祠堂。楊時在武夷講學期間曾授徒胡寅、胡宏等理學先輩。楊時《游武夷》一詩的詩句:“自憐病骨掛塵網(wǎng),幔亭高會何由逢。解衣歸臥釣磯畔,仰看明月穿疏篷?!弊憧勺C明他晚年曾歸隱求學于云窩釣磯畔,簡陋的篷篳之居正是他所筑的讀書室。他坐臥其間,“仰看明月穿疏篷”,室雖簡陋,但明月映照,篷篳生輝。楊時還在《妝鏡臺》詩中贊美武夷勝景:“濃淡煙鬟半雨晴,溪光初借晚霞明。鰲頭涌出三峰秀,天漢融成一鑒清。枌社有誰藏上牒,賓云無處問遺聲。幔亭寂寞仙何在,勾漏丹砂早晚成?!遍_天辟地以后,有了秀麗的玉女峰和如鏡的檀香潭,如果想要知道神仙的族譜,如果想要尋覓玉女的仙蹤,這只有到葛洪的《枕中書》中去找答案了。
理學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即劉子翚(1101-1147)。他既是愛國志士,又是理學先賢和南宋知名的詩人。他在武夷山?jīng)_佑觀精研理學,教授門人,講學傳道達17年之久,朱熹曾拜他為師。他誨人不倦,用自己的 “三字佩”——“不遠復”(指迷途不遠而自知返回),教育朱熹做學問要走正道,一朝發(fā)現(xiàn)錯了,就要立即改正。他的學術思想曾給少年時期的朱熹深刻的影響。劉子翚作《重修三清殿疏》《游武夷山》《問明仲游武夷日》《致中招原仲游武夷卻寄》《武夷山中次韻趙清獻陰宇詩》《致中相拉游武夷,有六耳不同謀之語。原仲和章意似未平也,因次原韻》《同詹明誠、傳茂元游晞真館,有詩,因次其韻》《小桃源》等。其中《同詹明誠、傳茂元游晞真館,有詩,因次其韻》曰:“橘柚垂紅古觀秋。歸途邂逅得尋幽。晴莎散策隨山遠,夜月回船信水流。勝處無詩端可恨,他時有酒更來游。相陪二妙平生友,老矣襟期共一丘?!保?]《病中追賦游武夷》曰:“建水日夜淺,清灘自迢迢。漁舠愕已無,忽點凈練遙。老身寄其上,兀若棲危苕。松風知我狂,隨舷助傾搖。探幽神益新,得快意自消。長林翠洞口,微云粉山腰。那知碧虛遠,一葦臥可超。不須換吾骸,吾慵登焦峣。病中追馀觀,所得絕富饒?!保?]
最著名的是有關桃源洞的描寫了,《小桃源》曰:“桃花深處蜜蜂喧,山近前峰雞犬村。若有胡麻泛流水,武夷轉作武陵源。”[3]因其境極似陶淵明名著《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源,故名桃源洞,位武夷山六曲北岸松鼠澗盡頭,蒼屏峰與北廊巖之間。東臨玉版峰,南連蒼屏峰、西依天壺峰、北接三仰峰。四面環(huán)山,恬靜幽雅,景色殊異,以風光近武陵桃源而得名。
北宋理學家都是重道輕文的,但是程度并不一樣。周敦頤只說“文以載道”,未嘗廢文;程顥強調“修辭立其誠”,亦未棄文于不顧;至程顥則“作文害道”,走到了極端。朱熹綜合各方面的觀點,提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的觀點,這一主張給以文學一定地位,較之前賢此種觀點更具合理性。但是對于吟詠山水之樂,朱熹還是欲罷不能?!耳Q林玉露》曰:“胡澹庵上章薦詩人十人,朱文公與焉。文公不樂,誓不復作詩。迄不能不作也。嘗同張宣公游南岳,唱酬至百余篇,忽矍然曰:‘吾二人得無荒於詩乎?’”朱熹既熱愛吟詠山水,又恐“玩物喪志”,這種矛盾心理躍然紙上。
朱熹(1130-1200),作為宋代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武夷山創(chuàng)書院、講學、著書,前后長達50余載。朱熹集北宋濂(周敦頤)、洛(二程)、關(張載)學之大成,以儒家學說為主體,融佛、道,集關、濂,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在他的影響下,眾多的儒學名流相繼在武夷山九曲溪兩岸構建許多書院、書堂、學館和山房,一時武夷山聲名遠播,武夷山被后世稱之為“道南理窟”,成為華夏文化名山。
朱熹喜歡作詩,一生作詩一千三百余首,是個多產(chǎn)的詩人。在朱熹的詩歌中,山水詩是最多的,為武夷山寫下大量的詩、賦、歌、記等,其醉心于自然景色的作品,極見靈動風姿,可謂朱熹詩中最杰出的部分,華章至今膾炙人口。
朱熹寫下了《精舍雜詠十二首》[4]及序,記敘武夷精舍落成時的盛況?!毒帷吩唬骸扒贂氖辏瑤鬃魃街锌?。一日茅棟成,居然我石泉。”《石門塢》曰:“朝開云氣擁,暮掩薜蘿深。自笑晨門者,那知孔氏心。”《仁智堂》曰:“我慚仁智心,偶自愛山水。蒼崖無古今,碧澗日千里?!薄队^善齋》曰:“負笈何方來,今朝此同席。日用無余功,相看俱努力?!薄峨[求室》曰:“晨窗林影開,夜枕山泉響。隱去復何求,無有道心長。”《寒棲館》曰:“竹間彼何人,抱翁靡遺力。遙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薄吨顾掊肌吩唬骸肮嗜丝舷鄬?,共寄一茅宇。山水為留行,無勞具雞黍?!薄锻韺νぁ吩唬骸耙畜棠仙綆p,卻立有晚對。蒼峭矗寒空。落日明幽翠?!薄惰F笛亭》曰:“何人轟鐵笛,噴薄兩崖開。千載留余響,猶疑笙鶴來?!薄恫柙睢吩唬骸跋晌踢z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薄夺灤墶吩唬骸跋鞒缮n石棱,倒影寒潭碧。永日靜垂竿,茲心竟誰識?!薄稘O艇》曰:“出載長煙直,歸裝片月輕。千巖猿鶴友,愁絕棹歌聲。”詳述了武夷山山水深幽嫻雅之美,游人深入其境的感覺及精舍的規(guī)模結構,稱得上是散文名篇。學者門人都紛紛賦詩歌詠,陸游寄來賀詩四首,賓主唱和,足稱一時之盛。
有關精舍的詩,朱熹還作《次公濟精舍韻》曰:“一室空山里,纖塵迥莫侵。若非同臭味,誰肯遠過臨。健策凌丹壑,清詩動玉琴。溪邊一回首,平地足崎嵚。”[4]作《行視武夷精舍》曰:“神山九折溪,沿溯此中半。水深波浪闊,浮綠春渙渙。上有蒼石屏,百仞聳雄觀。嶄巖露垠諤,突兀倚霄漢。淺麓下縈回,深林久叢灌。胡然閟千載,逮此開一旦。我乘星村舫(刀),輟棹青草岸。榛莽喜誅鋤,面勢窮考按。居然一環(huán)堵,妙處豈輪奐。左右矗奇峰,躊躇極佳玩。是時芳節(jié)闌,紅綠紛有爛。好鳥時一鳴,王孫遠相喚。暫游意已愜,獨往身猶絆。珍重舍瑟人,重來足幽伴?!保?]
淳熙十年,朱子率門人學友暢游武夷時,寫下極富地方民歌特色的《武夷九曲棹歌》。此曲《棹歌》充滿了田園氣息,在其詩中,全景式地展示了九曲溪的風光,能見出朱熹濃烈真切的山水雅興和喜愛情懷?!拔湟纳缴嫌邢伸`,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露碧毿。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縈回。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游人不上來。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朱熹理學后學頗多,理學得以繼續(xù)發(fā)揚。
蔡元定紹興二十九年(1159)他遵父遺命,到武夷山拜朱熹為師。當朱熹考察他的學問時,大為驚奇,感嘆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故朱熹以同輩對待他,對他的學問極為贊許,與他“終日語不厭也”。
李方子是朱熹的得意門生之一,他對朱熹理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有很大的貢獻,被學者稱為是“獨采其奧,尤精其萃”。元代著名學者虞集,談李方子對朱子的學說能“致知力行,殆終身然也”。他終身弘揚朱熹理學文化,為朱熹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詹體仁師從朱熹,傳真德秀。劉爚在朱熹理學被斥為“偽學”時,他因推崇朱熹,被弄權者排擠,他就回到閩北,在武夷山五曲溪畔建起云莊山房,收徒講學,著書立說。
廖德明從小學佛學,未知其要,后讀楊時著作,受到啟發(fā),求教育朱熹。他對理學的研究較深,并且重在實用。他十分重視教育,重點傳授朱熹理學,特別難能可貴的是,當朱熹理學被斥為“偽學”時,他仍堅持他認為的真理,授業(yè)不輟。
真德秀師從朱熹弟子詹體仁,為朱熹二傳弟子,因而自稱是朱熹的“私淑弟子”。在朱熹學說被斥為“偽學”時,他仍加以提倡,對恢復朱熹學說起了重大作用,并確立了理學正宗的地位,為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崇。真德秀與武夷山結緣很深,曾建居于武夷山之麓(今九曲平川)。
蔡元定和蔡沈父子兩人,求學于朱熹門下。這如同孔門第一高足顏回與其父顏路同在孔子門下,遂成為美談。
蔡元定(1135-1198),曾寫《寓居武夷》等詩(見藝文)武夷山六曲巖留有他偕同朱熹、呂祖謙等八人的紀游石刻?!对⒕游湟摹吩唬骸皵?shù)間茅屋環(huán)流水,布被黎羹飽暖余。不向利中生計較,肯于名上著工夫。窗前野馬閑來往,天際浮云自卷舒。窮達始知皆有命,不妨隨分老樵漁。”[1]他不計名利,但心懷天下。詩中充滿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
蔡沈(1167-1230),字仲默,建陽人,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蔡元定次子,與其父蔡元定、其兄蔡淵一并師從朱熹,同為朱熹晚年在考亭滄州精舍最得意的門生。蔡沈幼承家學,常從師朱熹,博覽群書,棄功名利祿,刻苦鉆研理學,是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作《題詩巖》曰:“四曲游人欸乃歌,舊機千古老漁蓑。題詩巖下人來往,春雨年年長綠莎?!保?]對“大隱屏”、“天柱峰”等風景以詩歌贊之?!洞箅[屏四首》曰:“昔余隱屏東,扁舟夾雙龍。浩歌碧云間,萬壑生清風。群仙幔亭宴,玉女雙鬢蓬。夕景落寒巖,照耀金芙蓉。昔余隱屏西,乘閑臥幽棲。巖花云端發(fā),野鳥林際啼。仙掌神所刓,石崖天與齊。月華結清夢,啁哳聞金雞。昔余隱屏南,春風駐征驂。開門傍水曲,結屋依山嵐。千崖互紆郁,萬象中渾涵。居然歲月深,寒花露毿毿。昔余隱屏北,飄然度巖側。誰知神仙居,自與塵世隔?,幉菟啵骰ㄑ幇?。橫玉吹寒云,萬里天一色?!保?]《天柱峰》曰:“才既非時用,性本愛岑寂。決策名山游,幽隱遂成癖。春風百花紅,秋月千嶂碧。煙霞結綢繆,猿鳥自疇昔。乘閑撫深曠,噴薄鳴鐵笛。笑挹天柱峰,高寒幾千尺。”[6]寄托了他雖隱沒山林之中,但卻愿把才華顯露出來的才情,可又那么愛惜山林美景,如同孔子的高足曾點那樣,沐享春秋之色。這里還透露了他的佛道思想,一句“才既非時用,性本愛岑寂”表明了儒家系寄于佛道的恬靜情懷。
歐陽光祖也是一個重要的理學后學。武夷山籍人士,字慶嗣,從小即追隨劉子翚、朱熹游學于五夫里。劉子翚贊美他說:“志同道合,未有若慶嗣者?!保?]朱熹曾請他教誨兒子朱在。歐陽光祖作《天鑒池》:“一曲峰頭天鑒池,池邊草木與云齊。金龍玉簡無尋處,花自春風鳥自啼。”[8]作《陷石堂》:“七曲溪邊古寺基,石塘春水綠漪漪。澄波不見招提影,只有山光似舊時?!睔W陽光祖還作長詩《和朱元晦九曲櫂歌》與朱熹的《九曲棹歌》多有相似之處,景為九曲,情歸九灣,表達存有求學問道之心,學業(yè)未成,景有寒意,情有失落之意,與朱熹的詩充滿了儒者隱遁于山林所表露的閑情逸致還是有共鳴之處的。兩人互表情意,名為師徒,亦為友朋。
宋代大批理學家相繼在武夷山擇地建書院,讀書著述,授徒講學,繼志傳道,培養(yǎng)理學人才。武夷山水陶冶了理學家們既仁且智,并從觀想武夷山水的動靜中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以說,武夷山水促進了他們理學思想的形成,而“道南理窟”的形成又增添了武夷山水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