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禹銘,張汝鵬
(上海海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
媽祖形象來源于生活,具有天然的親切感。媽祖信仰中具有佛家的宗教基因,能夠讓其與原有文化更好地融合。媽祖信徒無須像其他宗教信徒一般領悟深奧的宗教哲學思想,只需抱有樸素、虔誠的信仰。同時,媽祖文化從海事活動中生根發(fā)芽,并助力海事活動。北宋時期,因技術受限,事故時有發(fā)生,媽祖因能夠拯救海難而受人們尊崇[1]。“海上絲綢之路”與媽祖文化兩者間是緊密相連的,“海上絲綢之路”為媽祖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媽祖文化的傳播又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并為媽祖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含義,使其日益成為既具民眾教化功能又具保佑百姓功能的航?!芭瘛薄?/p>
媽祖文化的主要內涵可精簡為“立德、行善、大愛、包容”,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立德,媽祖在世時屢次舍生忘死,救受困漁民于災害之中,體現(xiàn)了她扶危濟世的立德之行。在實現(xiàn)由人到神的轉化以后,尤以行善濟世為己任,始終守護著海上航行者,并成為他們面對浩瀚且未知的大海時候的精神力量。媽祖文化中的“立德”精神是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的。行善,媽祖的善,一是其善行,表現(xiàn)為樂善好施,幫助漁民們躲避天災,保一方平安;二是其善感,媽祖的善與佛祖之善在善感上有很大區(qū)別。其只有“善有善報”的感召,而沒有“惡有惡報”的恐嚇。媽祖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告訴后人,眾生互助方則天下昌盛。大愛,媽祖的稱謂表明其神職中有如母親一般的大愛。媽祖,一有母儀,媽祖的面容予人以親切、慈祥感;二有母慈,后世官方對媽祖授予“天妃”“天后”的稱呼,但是百姓仍舊更愿親切地稱呼她為娘媽或是媽祖;三有母愛,媽祖的神職發(fā)展到后期已不僅局限于保佑航海者安全,因其天然的親切感,信眾們甚至會前往媽祖廟向媽祖虔誠求子。包容,媽祖文化的強大感召力與其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自宋代延續(xù)至今,媽祖文化長盛不衰,從湄洲島傳至全世界,信眾也遍布全世界,從海上女神變?yōu)槿f能之神,都因其強大的包容性才得以實現(xiàn)。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商貿和文化的傳播之路,媽祖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海外,媽祖廟也遍及該路線上的絕大多數(shù)港口。媽祖文化在海外的發(fā)展起伏趨勢與各朝代的海運政策及海外貿易關系密切。宋朝時期中國的4大市舶司都建有媽祖廟。如今,中國幾大著名的港口城市均建有媽祖廟。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媽祖文化也傳播到了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其中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為代表的國家其媽祖文化傳播較為典型。元代,泰國向元朝進貢,因泰國人大多信奉四面佛,而由海上絲綢之路前往泰國的華人群體大多信奉媽祖,所以泰國的媽祖文化就呈現(xiàn)出與泰國本地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泰國王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對媽祖文化尤為重視。越南與我國南部接壤,中越兩國早有物資運輸交換的歷史,而在物資交換的同時,兩國也在互相傳播著文化。自明代開始,越南的媽祖廟就較為普及。媽祖廟一般依附設置在華僑及商人會館中,其中,會安一地的媽祖廟數(shù)量最多。凡有媽祖廟的地方,每逢媽祖誕辰,各地僑胞都會紛紛前往進香,祈求好運,行善積德,并通過踩高蹺、表演戲劇等方式來祭祀神靈,后世子孫代代傳襲。馬來西亞的華人族群是其國內3大族群之一,華人的數(shù)量眾多,使媽祖廟不僅發(fā)揮著供華人祭祀媽祖平臺的作用,同時也發(fā)揮著情感交流媒介的作用。印尼的華僑人數(shù)也非常多,其境內以媽祖形象為主神祭祀的廟宇有29座之多,除此之外,媽祖還被作為配神一并祭祀,而媽祖信仰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逐漸與當?shù)刈诮绦叛鋈诤?。菲律賓群島的四周被海洋包圍,當?shù)亓餍幸痪渲V語:“山使人隔絕,海把人連在一起”。華僑華人在商貿往來的過程中為當?shù)鼐用駧チ酥袊冗M的生產工具和耕種技術,還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媽祖文化傳播到了當?shù)?。華人華僑為適應當?shù)厣顚で蟀l(fā)展,也將媽祖文化與在當?shù)卣紦?jù)主導的天主教相融合。
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數(shù)十個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各國,都留下了媽祖文化的痕跡,體現(xiàn)了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趨勢。如今,伴隨著中國對外傳播的步伐,媽祖文化的影響將擴散至全世界其他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
從歷史上看,媽祖文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起點,是中華海洋文明的經典象征。媽祖文化自古以來就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諸多密切聯(lián)系。從當下現(xiàn)實看,立足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豐富媽祖文化的時代內涵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途徑,而“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則中,“共商、共建、共享”等內容也為媽祖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文明傳播之路,歷史上對絲綢之路的開辟有著各種各樣的解讀,但究其實質是人類為了解充滿未知的地球、征服神秘的自然開辟的探索途徑。絲綢之路的延伸,是文明對蒙昧的清掃,其旨在播撒人類文明,這也體現(xiàn)了人類文明歷史是曲折上升的。但在現(xiàn)代文明條件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夠將信息量更多的文明傳播至全世界,并將以更大的力量來推動文明的擴展與融合。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開放包容之路,各國實現(xiàn)人文交流的前提是各國之間互相開放,媽祖文化的內涵之一便是大愛和包容。沿線國家官方之間通過實際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需要積極踐行這種開放、包容的特性。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繼承古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價值理念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時代內蘊。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求各國在經濟、文化上都應加強溝通交流,以實現(xiàn)各國各區(qū)域的共同繁榮,而將媽祖文化的精神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既是發(fā)展和豐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民間層面內涵,也是對媽祖文化本身的傳播發(fā)展。
媽祖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和諧發(fā)展,共同繁榮,這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實現(xiàn)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發(fā)展”的目標趨向一致。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覷,這需要在主流文化的指引下,多元的民族和宗教文化能夠適應各方需求,助力于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從媽祖文化內部影響力看,其不僅有著神緣文化的特性,而且還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媽祖文化“立德、行善、大愛、包容”的精神內質時刻影響著她的信眾們。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不僅會加強人們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理解,也會使其在實際行動中主動向目標靠近。例如,在媽祖文化精神的影響下,人們自發(fā)地參與到與媽祖信仰相關的社會公益活動中,創(chuàng)辦學校、修繕古跡等,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貢獻自己力量。另一方面,媽祖文化發(fā)揮著總抓手的作用。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一些周邊國家會對我國的政策產生疑慮和猜忌。這時候就應當發(fā)揮媽祖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向沿線國家民眾闡明媽祖文化精神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共同目標指向,加深民眾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各項政策的理解,進一步增強中國與沿線國之間的政治互信。
媽祖文化在促進人文交流方面發(fā)揮著紐帶作用。一方面,其具有的天然親切感能夠促進沿線國家的民間信仰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世界各地凡有媽祖信眾之地必有媽祖廟,媽祖廟宇具有強大的號召力,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臺。媽祖信仰與世界上其他三大宗教信仰能夠互通融合,在無形中增進了華僑與所在國當?shù)厝罕娭g的感情聯(lián)系,達到世間共奉同一個媽祖、天下媽祖信徒同為一家人的大同境界。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fā)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作用”[2]。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來到媽祖誕生地的湄洲島,參與祭祀媽祖祈福未來的活動。沿線國家地區(qū)每年也都會舉辦以媽祖文化為主題的祭祀活動。
從媽祖文化本身的發(fā)展來看,現(xiàn)階段主要停留在民間對文化產品的開發(fā)上,融入官方交流途徑還不夠豐富,官方對于媽祖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投入較少,因此存在對媽祖文化內涵理解不恰當、對媽祖形象維護不到位的情況。誠然,借助網絡媒介宣傳媽祖文化、加強媽祖文化交流是必然趨勢,網絡媒介與傳統(tǒng)媒介的不同點在于文化傳播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 “可視化”特征,而傳統(tǒng)媒介通常以“線性”方式生產內容。網絡媒介使得用戶能夠及時準確展現(xiàn)出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但其交互性使得媽祖形象極易被濫用,在“眼球經濟”的時代,媽祖形象被隨意裝扮服務于媒體需要,易產生用法不規(guī)范、形象被歪曲等問題。在電視劇《媽祖》中,曾經有一段媽祖說英文的橋段引發(fā)了網民的熱議,部分網友對此片段進行調侃“媽祖去考四級六級,還要拜媽祖祈求通過”。尼爾·波茲曼曾言:“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tài)。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我們提供娛樂?!盵3]傳統(tǒng)文化被當成娛樂消遣,會消解其本身的神圣性,在各種影視作品及現(xiàn)代傳播媒體中怎么規(guī)范媽祖形象的使用,同時豐富其時代內涵成了一個難題。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還心存疑慮。一方面,別有用心者炮制出“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想在政治上謀求霸權。由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為中小國家,無論從經濟發(fā)展規(guī)模,還是軍事實力方面都與中國的實力有一定差距,普通民眾在受到特殊利益集團的蠱惑后很容易加重對中國敵視的情緒。他們對于中國的倡議自然會存在抵觸情緒。另一方面,中國企業(yè)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擅長與東道國政府交往,卻忽略了力量強大的民間勢力。民眾難以在短期看到“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效益,會以污染生活環(huán)境等理由阻礙工程建設。要讓當?shù)孛癖娗袑嵖吹轿覈岢龅摹耙粠б宦贰背h對自己國家的益處,依靠媽祖文化的精神力量,為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奠定重要的現(xiàn)實基礎。
媽祖文化自宋代興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海外傳播,范圍廣,受眾多。然而如今仍存在著片面理解媽祖文化、歪曲媽祖形象、將媽祖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等錯誤觀念,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官方和民間在傳播媽祖文化過程中未能全面理解并完整輸出媽祖文化內涵造成的。一方面,在個別影視作品中,歪曲媽祖文化和媽祖形象時有發(fā)生,加上媒體傳播力度較大、范圍較廣,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部分地區(qū)民眾將媽祖廟包裝成謀取經濟利益的“創(chuàng)收場所”,完全忽視媽祖精神,使媽祖形象受損,民眾對媽祖的信仰程度降低。除此之外,媽祖文化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民眾的口口相傳,東南亞部分國家的媽祖文化通過當?shù)厝A僑傳播而至,雖然華僑作為媽祖文化海外傳播的主力軍發(fā)揮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傳播過程中惡意詆毀、扭曲媽祖文化及形象的現(xiàn)象。
媽祖文化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首先要加強對媽祖文化的研究,依照史料,深入挖掘媽祖文化內涵,客觀總結文化精髓,同時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為媽祖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因此定義媽祖文化既要基于傳統(tǒng),又要符合時代要求,真正做到讓文化“活起來”。媽祖文化自信的過程也是發(fā)掘和認知媽祖文化現(xiàn)實價值的過程,要將媽祖文化的現(xiàn)實價值融入我國當前發(fā)展實際,實現(xiàn)媽祖文化現(xiàn)代化[4]。在媽祖文化理論不斷完善充實的基礎上,要設立相關節(jié)日、紀念日,切實做好媽祖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保障;要加強媽祖文化宣傳力度,提高媽祖文化地位;相關民間組織要踐行責任,為媽祖文化發(fā)展和繁榮貢獻力量。例如,莆田市每年舉辦媽祖祭祀大典;湄洲島管委會近20年來致力于美化湄洲島生態(tài)環(huán)境;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地址于2017年建筑落成,為專家學者們研究媽祖文化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從而推動各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5]。民心相通、增強認同感是媽祖文化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長期以來,中國與他國之間發(fā)展外交關系,促進民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為民心相通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進程中,中外民眾應在民心相通的基礎上實現(xiàn)情感相通。歷史上,民眾信仰媽祖文化祈求實現(xiàn)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愿望。而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背景下,中外民眾仍有著共同的期盼,即經濟發(fā)展、共同繁榮。基于這樣共同的情感,媽祖文化應該發(fā)揮促進情感相通的作用。2017年和2018年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都舉辦過迎接“媽祖巡安”的活動,華人區(qū)出現(xiàn)了萬眾歡騰的熱鬧場面。民眾通過對媽祖文化的認同,借助各類相關活動逐漸建立穩(wěn)固的媽祖信仰譜系[6]。
在情感相通的基礎上,達成理念共通,即沿線國家及地區(qū)對“一帶一路”倡議達成價值共識,對中國倡導的新型國際關系達成共識。“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堅持和包容”的共建原則。世界各地的媽祖文化,就是這樣開放包容的共建產物,在不同的國家,其精神內涵并非完全一致,但應當秉持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的原則,使不同國家媽祖文化交流更為暢通,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提高媽祖文化傳播效能,就要利用好各類傳播媒介,主要可分為官方、民間、線上、線下4類。媽祖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傳播媽祖文化是主要地區(qū)職能部門的職責所在,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對外交流和文化傳播,將媽祖文化核心要義作為宣傳點,助力文創(chuàng)產業(yè)結合媽祖文化制作文創(chuàng)產品,鼓勵媽祖文化相關影視作品的產出;國內民眾和海外華僑要共同肩負起宣傳媽祖文化的責任,將社會責任和社會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借助各類媒體、平臺擴大宣傳范圍,將媽祖文化融入短視頻、電視劇、電影等適宜海內外傳播的媒介,加強媽祖文化和媽祖形象的正面?zhèn)鞑?;各地要建立并積極維護媽祖廟,將其作為重要的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載體;在產業(yè)化和品牌化的趨勢下,健全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為國內外游客創(chuàng)造優(yōu)質觀光環(huán)境和體驗[7]。
媽祖文化融入并助力產業(yè)發(fā)展符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需要。若融入效果較好,會促進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為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及文化交流找到融合點,否則會產生排異反應。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除了吸收繼承媽祖文化中的優(yōu)秀內涵,還應當加強對媽祖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因時因地而變,制定宏觀的媽祖文化戰(zhàn)略規(guī)劃并將合作落到實處,豐富承載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媽祖文化交流的載體。例如,充分發(fā)揮媽祖文化的橋梁作用,在基礎設施、海洋經濟等多個領域與沿線國家加強合作。福建遠洋漁業(yè)處于高速發(fā)展期,在印尼、緬甸等國投資興建了7個遠洋漁業(yè)綜合基地,并積極開拓馬來西亞、東印度洋等新漁場。我國沿海港口業(yè)快速發(fā)展,開辟出51條海上航線直通東南亞。同時,在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信息共享方面,促進沿線國家與地區(qū)信息互通,貨物通關便利化。媽祖文化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的融合,將為我國及沿線各國提供更多便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