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良
京劇教學是隨著京劇的產生而出現(xiàn)的,也是隨著京劇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并且是以培養(yǎng)京劇新人為目標與宗旨為京劇服務的。教學樣態(tài)是京劇教學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京劇教學的成敗伏勞,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認真總結京劇教學樣態(tài)的歷史經驗,對于當下京劇教學,不僅具有啟示意義,更具有實踐參考意義。為此,本文對于京劇教學樣態(tài)的歷史經驗這一重要主題。進行系列化加研究與論述,希望引起關注與討論。
京劇教學樣態(tài)的第一個歷史時刻,是家傳、師徒、科班、學校四位一體時期。這一時期時間跨度較長,從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進京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持續(xù)近140年之久。
這一時期京劇教學的第一種樣態(tài)就是家傳,即父一輩,子一輩代代相傳。如清代乾隆年間進京的四大徽班之一春臺班臺柱余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并稱京劇“老生三杰”。余三勝的養(yǎng)子余紫云學青衣戲,而后來京劇“前四大須生”之一的余叔言,最初又跟余紫云學戲。又如清道光、光緒年間京劇著名老旦譚志道,就教其子譚鑫培工老生,譚鑫培又教其子譚小培,譚小培又教其子譚富英,一代傳一代,直至后來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傳到今天,共傳七代,成為京劇歷史上一個佳話。
家傳之外,很快又出現(xiàn)了第二種教學樣態(tài):師徒,即拜師收徒,代代傳承。余叔巖就正式拜師譚鑫培,認真學習“譚派”。
與此同時,京劇科班便應運而生,其中主要有金奎科班、富連成社、小榮春社、正樂社、崇雅社、斌慶社等,成為民辦的專門培養(yǎng)京劇藝人的機構,也成為京劇教學的一大新樣態(tài)。京劇科班中以富連成社最為著名,富連成科班的前身是喜連成科班,先后培養(yǎng)出雷喜福、侯喜瑞、馬連良、于連泉、譚富英、高盛麟、李世芳、袁世海、譚元壽等眾多京劇名角,從1904年一直辦到1948年,長達四十多年。
京劇學校的出現(xiàn)成為京劇教學的第四大樣態(tài),其中主要有南通伶工學社、中華戲曲??茖W校、夏聲戲劇學校、上海戲劇學校。這些專門的京劇學校,大多數(shù)仍屬于科班性質,不過已有創(chuàng)新元素了。
綜觀上述四種教學樣態(tài),其共同教學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全面繼承,打好基礎。四種教學樣態(tài),都論重精準全面的繼承和基本功的訓練,例如富連成社就培養(yǎng)出行當齊全,基本功扎實的京劇新角:老生馬連良、花旦于連泉、花臉袁世海、武生高盛麟、小生葉盛蘭、武丑葉盛章、文丑馬富祿等等,更有銅錘花臉裘盛戎等。
二是面向舞臺,注重實踐。四種教學樣態(tài),都注重實踐教學,時刻到舞臺演出。例如周信芳,七歲隨陳長興學戲,旋即以“七齡童”藝名登臺演出,后改藝名“麒麟童”。富連成社也辦有戲班,經常組織本社師徒演出,并請社外人員來此搭班唱戲。梅蘭芳就曾到該社搭班演出,成為該社的加盟者,可視為“旁聽生”或“進修生”,一邊學習一邊在該社學習深造。
三是因材施教,發(fā)揮個性。因材施教是指“在基礎性要求統(tǒng)一的前提下,對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用不同的教育方法”[1]。因材施教源于孔子,朱熹總結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四種教學樣態(tài),都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的開發(fā)發(fā)揮,據此施以不同的教授。例如尚小云,幼年入三樂科班學藝,初學武生,后改老生,再改青衣,從“第一伶童”成為“四大名旦”之一。
四是親情互動,情藝同步。四種教學樣態(tài)中,無論是家傳的父子關系,還是科班、學校、師徒的師生關系,都以親情互動,情藝同步為紐帶。在具體說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雙向互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謂“師徒如父子”,正是這種情感教育的極好反響。
關于上述四點教學經驗,理論界早有評價。蘇移在《京劇簡史》中就指出:“喜(富)連成科班的創(chuàng)辦,不僅為京劇藝術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在如何培養(yǎng)戲曲人才上也總結出了很多可貴的經驗。如該班在教學上的嚴格要求、刻苦訓練和全面培養(yǎng)、注重實踐的教學方法以及 量材使用,人盡其才 教學原則等等,對今日的戲曲教育工作都有著極為寶貴的借鑒價值”[2]。
京劇教學樣態(tài)的第二個歷史時期,是院團班、戲校二者并重時期,這一時期是從1949年10月至1979年改革開放之前,歷經30年。這一時期,京劇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發(fā)展,為了解決后來有人的問題,京劇教學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發(fā)展。
一方面一大批戲曲學校爭相出現(xiàn)。其中主要有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市戲曲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華東京劇實驗學校、黑龍江省藝術學校、武漢市戲劇學校、培養(yǎng)京劇人才的,有的創(chuàng)設有京劇科,兼負培養(yǎng)京劇新人的任務。
另一方面,為解決供不應求之需,許多京劇院團也自辦起學員班,培養(yǎng)本院團的京劇新人。例如哈爾濱市京劇院、鶴崗市京劇團等,都辦過多期學員班,培養(yǎng)出一大批京劇新秀。
綜觀上述兩種教學樣態(tài),基共同教學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善于繼承,勇于創(chuàng)新。兩種教學樣態(tài),都首先全面精準地繼承了第一時期注重基本功教學的傳統(tǒng),打牢基礎。與此同時,又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例如引進文化課與藝術理論課教學,并把本時期出歡的京劇院代戲劇目引進到教學劇目之中,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是對準舞臺,強化實踐。兩種教學樣態(tài),都緊緊瞄準舞臺,不斷強化實踐,努力做到教為演 演保教。有的院團,把學員當做演員參加劇目演出,算作是“實習演出”;也有的學校辦起本校的劇團,組織學生進行演出活動。例如黑龍江青藝術學校就辦起了少年京劇團,排演出不少京劇劇目,其中改編劇目《千萬不要忘記》,還參加了1969年的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獲得了轟動效應。這實際上是科班辦戲班的新發(fā)展。
三是選聘名師,提高質量?!懊麕煶龈咄健眱煞N教學樣態(tài),都注重選聘名師任教。例如中國戲曲學院就聘請王瑤卿、侯喜瑞等名角為教師;北京戲曲學校也聘請郝壽臣、王少樓、楊菊芬等任教;上海市戲曲學校也聘請俞振飛、言慧珠、言少鵬等京劇名家長期任教;哈爾濱市京劇院也聘請本院名角云燕銘、梁一鳴、趙鳴華、高亞樵、高世壽等任教學員班教師。于是,中國戲曲學院培養(yǎng)出劉秀榮、楊秋玲、劉長瑜、李維康、王夢云、李長春、李光、耿其昌、吳鈺璋等;北京市戲曲學校培養(yǎng)成張學津、李崇善、李玉芙、孫毓敏、沈榮禎等;上海市戲曲學校培養(yǎng)出楊春霞、李炳淑、齊淑芳等,這些學生后來都成為京劇名角。
京劇教學的樣態(tài)的第三個歷史時期,是院校主題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從1980年到當今,已有了40余年了。此時期也有了師徒樣態(tài),如張火丁拜趙榮琛、董圓圓拜梅葆玖等,但未成規(guī)模,又以授教點撥為主,故不作專門的研究討論。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京劇教學也進行了改革開放,本時期全國的京劇或戲曲中專學校,幾乎總數(shù)升格為大專院校。例如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市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黑龍江省藝術職業(yè)學院等等。另有許多綜合大學與其他院校,也辦起了戲曲學院,招收京劇學生。全國已形成規(guī)模化、規(guī)范化、的院校主體的京劇教學樣態(tài)。綜觀這一教學樣態(tài),其歷史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整個京劇教學院校,都納入到全國高校教育體系之中,正確地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教育方式:“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备骶﹦≡盒#寂囵B(yǎng)德藝雙馨的京劇新人作為培養(yǎng)目標。
所有的京劇院校,都以教學改革為統(tǒng)領,高速提升教學品格與教學質量。北京市戲曲職業(yè)學院在孫毓敏院長的領導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積累了成功的教學改革經驗。她還大膽地帶領學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戲曲學院開辦了研究生班與流派班,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與教學級別。
全國的京劇院校,都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的教學創(chuàng)新,使京劇教學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例如運用錄音、錄像、微信、網絡等高科技教學手段,做到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口傳心授與遠程教學相結合,取得了優(yōu)秀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出于魁智、杜鎮(zhèn)杰、朱強、李勝素、史依弘、張馨月、王蓉蓉、王艷、孟廣祿、楊赤等許多京劇名角,有許多人成為挑梁演員。
以上三種京劇的教學模式,都是不同歷史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而產生的京劇教學模式與方法,應該說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與歷史貢獻,認真梳理、總結它們取得的教學經驗,對于今后京劇乃至戲曲教學在面對新時代、新背景的應對與改革,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