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婷 王明豐 汪婷婷 管佩鈺
(重慶市衛(wèi)生健康統(tǒng)計信息中心,重慶 401120)
媒介即訊息,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重組著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鏈條,一個“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漸行漸近。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了“全媒體”的概念,“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是全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是全媒體時代的主要體現。[1]醫(yī)學期刊作為現代醫(yī)學技術傳播平臺,媒體融合的必要性體現在如下幾點:一方面,隨著傳播技術的持續(xù)進步,媒體融合是一個基本趨勢,通過運用新技術、新渠道,不斷提高傳播影響力,是建設現代化一流期刊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為醫(yī)療、科研工作者及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醫(yī)療信息服務是醫(yī)學期刊的奮斗目標,在信息“全員化”的背景下,醫(yī)學期刊應借助多種傳播媒介,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2-3]在全媒體時代浪潮前,醫(yī)學期刊應積極探索如何將媒體深入融合至采集、生產、分發(fā)、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目前,關于綜合醫(yī)學類期刊融媒體現狀鮮有報道,且既往研究也多以報道某種特定期刊的媒體融合情況為主,并未進行過系統(tǒng)、全面地比較分析,因此,本文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版公布的31 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的融媒體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分析其與期刊影響力的關系,以期為醫(yī)學期刊媒體融合發(fā)展方向及策略提供參考。
選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版公布的31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為研究對象。
1.2.1 期刊網絡數據庫收錄情況
通過PC 客戶端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3 個主要的期刊網絡數據庫,通過出版物檢索/期刊導航/期刊大全檢索模塊查詢納入研究的31 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的收錄情況。
1.2.2 媒體賬號及App 開通運營情況
(1)通過移動客戶端微信平臺檢索納入研究的31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開通及運營情況,具體方法為在期刊官網查找對應的微信公眾號名稱或二維碼,或直接以期刊名稱進行檢索,如檢索不出可電話咨詢相關雜志社,以保證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收集相關指標,包括月平均發(fā)文量(統(tǒng)計近3 個月發(fā)文量的平均值)、單篇平均閱讀量(統(tǒng)計近3 個月單篇文章瀏覽量的平均值)、服務功能等。(2)采用移動客戶端查詢期刊新浪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媒體賬號的開通及運營情況。(3)通過官網或App Store 檢索期刊App 建設和運營情況。
1.2.3 期刊官網運營情況
通過PC 客戶端在百度瀏覽器中檢索期刊名稱,查找具有“官網”標識的網站,如無“官網”標識(未通過百度認證),則通過萬方數據庫期刊導航查詢官方網址。
1.2.4 融媒體情況與期刊影響力的關系
以微信公眾號相關運營指標為例,分析融媒體情況與期刊影響力的關系。
采用SPSS21.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納入的31 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均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3 個主要的期刊網絡數據庫收錄,但均需付費下載、閱讀。30 種期刊支持中國知網網絡首發(fā);維普網及萬方數據庫無網絡首發(fā)功能。23 種期刊創(chuàng)刊至今發(fā)表文獻均被中國知網收錄,8 種未全部收錄;萬方數據庫收錄了14 種期刊1999年至今發(fā)表的文獻,9 種期刊1998年至今發(fā)表的文獻,8 種期刊2000年至今發(fā)表的文獻。除使用新浪微博、微信進行文獻分享外,萬方數據庫還可將文獻分享至萬方學術圈。維普網可統(tǒng)計H 指數、立即指數、期刊他引率等指標。見表1。
表1 31 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在主要期刊網絡數據庫中的收錄情況
31 種期刊均建設了對應的官方網站,但因其中3 種期刊官網在數據統(tǒng)計期間正進行系統(tǒng)維護,因此僅對28 種期刊進行分析。96.43%的期刊可獲取往期目錄;92.86%的期刊官網通過百度認證;92.86%的期刊可在線投稿、審稿;89.29%的期刊提供文獻PDF 免費下載;82.14%的期刊可回溯近10年文獻;82.14%的期刊提供熱門文獻推薦,推薦形式包括下載排行、引用排行、瀏覽排行、精選文獻等;71.43%的期刊提供全英文界面;60.71%的期刊提供文獻相關信息分享;50.00%的期刊提供微信、QQ 等編輯部在線聯系方式;57.14%的期刊提供文獻在線預覽,其中3種期刊還提供手機微信掃碼預覽;46.43%的期刊可瀏覽優(yōu)先出版文獻;除傳統(tǒng)的郵局訂購外,17.86%的期刊提供在線訂閱,訂購方法包括期刊商場、微店、淘寶等;所有期刊均提供友情鏈接,鏈接內容包括主辦單位官網、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學會官網、同主辦單位的其他期刊官網等;17.86%的期刊提供RSS訂閱。
31 種期刊中,開通微信公眾號并正常運營的有20種(64.52%),開通后近1年未運營的有4 種(6.45%),未開通的有7 種(22.58%)。在20 種開通并運營的期刊中,月平均發(fā)文量0 ~10 條有17 種(85%),>10 條有3種(15%)。單篇平均瀏覽量0~400次有14種(70%),>400 ~800 次有5 種(25%),>800 次有1 種(5%)。有投稿、審稿、查稿功能的有13 種(65%)。有市場營銷(廣告合作、期刊推廣、征稿啟事、期刊訂閱等)功能的有12 種(60%)。有在線培訓、直播、會議功能的有5種(25%)??涉溄又岭娮由坛怯嗁徠诳挠?種(5%)。有查詢當期或往期目錄功能的有20 種(100%)。能獲取期刊全文的有15 種(75%)。有熱點文章推薦功能的有16 種(80%)。20 種期刊的推文內容包括熱點文章、前沿研究、編輯部通知、指南解讀、會議通知、目錄推送等。部分期刊發(fā)文量雖少,但閱讀量卻很高,主要與其發(fā)布的內容有關,如指南解讀、前沿研究、杰出人才專欄等內容閱讀量很高。開通官方微博的僅4 種,僅1 種運營至今。建設有期刊App 的僅1 種,為《中華醫(yī)學雜志》,其具有期刊庫、指南庫、病例庫、繼續(xù)教育、會議、商城等相關功能。31 種期刊均未開通抖音短視頻號。
分析開通并運營微信公眾號的20 種期刊的月平均發(fā)文量、單篇平均瀏覽量與期刊影響力指標的相關性,結果顯示,月平均發(fā)文量與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呈顯著正相關(r=0.690、0.671,P<0.05),與H 指數、立即指數、期刊他引率、年度基金論文比無相關性(P >0.05);單篇平均瀏覽量與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H 指數、立即指數、期刊他引率、年度基金論文比均無相關性(P >0.05)。
媒體融合發(fā)展是時代趨勢,綜合醫(yī)學類期刊如何逃脫傳統(tǒng)紙質媒介的束縛,堅持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推進理念、觀念、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生產方式創(chuàng)新,做到合理運用多種媒體加速期刊的數字化改造,實現生產模式的升級和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自身學術影響力,躋身行業(yè)前列,是現今期刊研究的熱點問題。[4]通過對期刊融媒體現狀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可以發(fā)現問題,針對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網絡數據庫是資源共享的平臺,其為廣大讀者、作者提供了多渠道來源的信息,是文獻查找、獲取的最主要工具。本研究納入的31 種期刊均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3 個主要的期刊網絡數據庫收錄,雖然并非創(chuàng)刊至今的所有文獻均被收錄,但回溯性較好,近10~20年的文獻均可下載或在線閱讀,且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提供分享功能,用戶可將文獻通過QQ、微信、微博等分享給好友,實現個性化使用,融合情況較好。
對官網的調查顯示,92.86%的期刊官網通過百度認證,官網認證對讀者、作者如何準確識別期刊網站尤為重要,現今網絡人人可及,虛假網站趁虛而入,實現官網認證可避免虛假網站對期刊造成的不良影響,使期刊網站更具權威性,提高期刊公信力。多數期刊構建了作者在線投稿、專家在線審稿及編輯在線處理稿件的一體化采編體系,但大部分的稿件加工流程還是以線下加工為主,僅1 種期刊提供了在線排版服務,整體而言未充分融合新媒體技術。有研究表明,當前絕大部分期刊均實現了在線投審稿,但采用在線協同排版、在線檢校、在線制作、按需印刷及富媒體生產的期刊還很少,其可以作為融合出版的一個改進方向。[5]此外,多數期刊提供文獻PDF 免費下載及在線預覽,但在從PC 端跨越到移動端方面稍有欠缺,僅3種期刊支持手機微信掃碼預覽。僅2 種期刊設置了讀者登錄端口,且在讀者服務方面稍有欠缺,僅少數期刊提供了在線訂閱功能,多數期刊還是以傳統(tǒng)的郵局訂閱為主,這對讀者黏度將有一定影響,同時也體現了多種媒體融合深度不夠,未形成一體化組織結構的現狀。
微信公眾號是當前移動出版的主要陣地,各期刊應將其作為除官網外的重點建設平臺,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的相關功能及服務項目,實現傳播資源的戰(zhàn)略轉移,擴展受眾范圍,增強傳播效果。[6]本研究發(fā)現并非所有期刊均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存在開通后不運營的情況,部分公眾號發(fā)文量較少,閱讀量不高,發(fā)文內容單一;此外,多數期刊未充分利用微信平臺的相關服務功能,僅將公眾號用于期刊目錄發(fā)布、文章推送、過刊瀏覽等,內容與官網內容重合,未體現優(yōu)勢互補。多數期刊均未開通微博、抖音等媒體賬號,融媒體形式單一。
本研究顯示,微信公眾號月平均發(fā)文量與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呈顯著正相關,提示期刊融媒體情況與影響力之間具有一定關系,其可能互為因果、互相促進。期刊影響力高,具有一定的讀者、作者基礎,其通過多種媒體擴展出的內容也會同樣獲得較高的關注度;而期刊的其他多種媒體運營較好,對期刊的影響力也會有正向作用,可擴展讀者、作者群體,對期刊起到推廣作用,從而增加到稿量,吸引更多的優(yōu)質稿源。[7-8]
3.3.1 加強重點平臺建設
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分別是PC 端及移動端的重點建設平臺。官方網站建設方面,應強化用戶理念和體驗至上的服務意識,既做到按需提供服務、精準推送產品,又做到在互動中服務、在服務中引導,不斷增強用戶的參與度、關注度和滿意度,如可建設讀者、作者、專家及編輯部的溝通平臺,收集多方意見及建議,對官方網站功能進行升級;此外,官方網站的功能不要局限于期刊相關內容,可對其服務項目進行擴展,如《中華全科醫(yī)學》官方網站就屬于綜合性網站,與其他30 種期刊的官網有較大差別,其設有基層衛(wèi)生、全科學院、學術會議、學科建設、雜志專區(qū)5 個模塊,這種多模塊融合的形式可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與服務,提高用戶使用滿意度。而在微信公眾號運營上,首先應建立穩(wěn)定的用戶群,增強關注度和用戶黏度,可通過在官網或網絡數據庫中上傳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的形式將PC 端用戶引至公眾號,還可通過組織有獎答題、有獎征文、轉發(fā)點贊領獎品的形式來增強互動性;其次,推文內容不要以單純的目錄推送、通知發(fā)布等為主,可增加熱點文章、前沿研究、指南解讀、專題報道、大眾科普等。再次是要注意推文應該以受眾為中心,符合閱讀習慣,讀者大多是用片段化的時間來閱讀推文,因此應避免直接將文章不經任何排版或優(yōu)化就直接上傳,應對內容進行精煉,突出重點[9];同時還應注意發(fā)布時段的適宜性,如發(fā)布時間可集中于午間、晚間或周末等休息時段。最后,應充分利用微信平臺的其他功能,如利用微信小程序進行會議直播、線上培訓;利用微信視頻號發(fā)布相關視頻;利用微店進行期刊訂閱等。
3.3.2 擴展內容傳播渠道
綜合醫(yī)學類期刊應積極探索適合自身融合發(fā)展的道路,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發(fā)行渠道,整合延伸產業(yè)鏈,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發(fā)展的內容傳播體系,借助在傳統(tǒng)媒體渠道與終端上的優(yōu)勢,實現“優(yōu)勢互補”和傳播資源的戰(zhàn)略轉移。[10]首先,聯合應用多種媒體進行內容發(fā)布,做到一個內容多種創(chuàng)意、一個創(chuàng)意多次開發(fā)、一次開發(fā)多種產品、一種產品多個形態(tài)、一次投入多次產出、一次產出多次增值的生產、經營、運行方式,如可將微信推文制作成長圖后發(fā)布至微博,將會議直播、線上培訓的內容發(fā)送至抖音等視頻平臺。在App 建設上,不僅需要在閱讀性的內容上呈現出獨特性和差異性,在多媒體的內容上也應有所側重,用圖片、動畫、視頻、超鏈接等拓展閱讀體驗。此外,App 建設的投入較大,且功能應該更全面,因此可采取多本期刊聯合的形式,以保證內容更豐富、資訊更全面,如中華醫(yī)學期刊App 就包含中華醫(yī)學會系列期刊的相關內容,并融合了期刊庫、指南庫、病例庫、繼續(xù)教育、會議、商城等相關功能。
3.3.3 新媒體人才培養(yǎng)
新媒體平臺運營效果不佳,內容、形式創(chuàng)新性不足與新媒體人才缺乏有關,醫(yī)學期刊編輯團隊多主要從事雜志的編校工作,其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營知識掌握不足,缺乏專職的新媒體技術人才團隊,因此著力打造一支專業(yè)新媒體運營團隊極為重要??赏ㄟ^組織人員參加相關培訓、引進成熟的專業(yè)技術人才或多種期刊集群化發(fā)展、集約化經營的方式來提高運營效果。
綜合醫(yī)學類期刊融媒體情況與期刊影響力互為因果、互相促進。本研究調查的31 種綜合醫(yī)學類期刊與新媒體的整體融合情況較好,但也存在融合形式單一、融合內容局限、融合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通過加強重點平臺建設、擴展內容傳播渠道、加強新媒體人才培養(yǎng)等可提高融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