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 葉小耀
在新時代,新的育人目標呼喚育人方式的變革。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0 年前,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就萌生了一個有關“詩經(jīng)+”的夢想,當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與這所國家級“雙新”示范校美妙相遇,育人便有了全新的生態(tài)。 時光無語,歲月如歌。 如今,這所國家級示范校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雙新”改革路,交出了一份屬于這個時代的優(yōu)秀答卷。
為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21年7 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qū)和示范校名單,全國共確立了33 個示范區(qū)和99 個示范校,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有幸入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主題教育、綜合課程、深度學習等教育內(nèi)容與方式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學校有自己的實踐方案, 而四十七中人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我們看來,具有感知能力的個體與外部世界開始聯(lián)系的時候,教育已經(jīng)發(fā)生。 教育是與生命相伴相生的,教育的神圣與偉大,是因為生命的獨特與高貴。
四十七中“厚文化”教育理念的“厚”,既指一個成長的過程, 也指一種結果?!昂瘛迸c教育有著目的和過程的一致性,真正的好學校一定是一所厚重的學校,而學校的意義是一同行走、成長,向未來,向遠方。 《詩經(jīng)》作為五經(jīng)之首,具備豐富的綜合育人功能,能讓詩和遠方同行。2002 年,我校啟動了“詩經(jīng)文化”課程研究項目,將“詩經(jīng)文化”融入學科教學。
在四十七中人看來,當下的教育改革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向著教育的原點——“人”的回歸,教育必定是將“對人的生命的成全”作為終極價值追求。 這不僅是教育人的初心,也是教育人的使命所在。
課程是育人的核心載體、 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的核心就是課程育人。 在四十七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了生動的踐行。
漫步校園,鐘樓巍峨,怡湖如鏡,圖書館卷帙浩繁,教學樓壯觀亮麗,體育館氣勢恢宏……這里的一景一物, 不只是景觀,更是課程的有力載體。 將景融入課程,這不僅是四十七中改革的勇氣,更是改革的魄力。
在四十七中,以“風雅頌”為主題內(nèi)容,按照“賦比興”的表達方式,讓《詩經(jīng)》里的花草在校園綻放,讓《詩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場景在學校重現(xiàn)。 碧桃樹下,學子們吟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楊柳樹旁,學子們吟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木瓜樹下,學子們吟誦“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吟誦間,學子們體察了草木承載的文化情感,也感受到了學校的古樸厚重。
“雙新” 教育改革明確要求學校開展情境化教學,關注應用性、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問題, 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十七中人用行走找到了《詩經(jīng)》通往這個時代的入口。
學生從《詩經(jīng)》出發(fā),走近那些曾流淌在《詩經(jīng)》里,至今仍在滋潤著中原大地的河流,走近那些與歷史有關的遺跡、景觀,用腳步追隨先哲足跡,在行走中感受圣賢思想。 行走過程中,以項目驅(qū)動為形式,打破了學科壁壘, 實現(xiàn)了學習的有機融合,完成了從“解題能力”到“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升華,也打通了育人與學科有機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雙新”改革的實施,需要強有力的教研支撐。 學校全面加強學科中心建設,深入改革教研管理模式。 各學科以大單元整體設計、任務群、項目式學習建構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校本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先后開發(fā)了《地理室外活動研究課》《剪紙藝術》等50 多門校本課程。
“雙新”示范校建設,教師是關鍵。 如何在“雙新”改革中打造一支能披荊斬棘的隊伍? 學校上下求索,舉辦了教師人人一節(jié)“雙新”示范課活動,開展了“雙新”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討交流等活動。 每一次活動都是四十七中人在“雙新”改革中追求卓越的縮影。
與此同時,學校完善教師崗設評價機制,讓能干的教師有平臺、樂業(yè)的教師有所獲, 促進教師團隊自主發(fā)展與共同發(fā)展。 教師的快速成長,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注入了活力、壯大了實力。
作為全國智慧校園建設實驗學校,四十七中以數(shù)據(jù)驅(qū)動教學評價,遵循高考改革新導向,改革教學理念,建立“素養(yǎng)導向”的智慧課堂教學體系,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體平臺作用, 用智能助推質(zhì)量提升,努力將目標定位從知識立意轉(zhuǎn)變?yōu)樗仞B(yǎng)立意, 將學習方式從教授型轉(zhuǎn)變?yōu)樘骄啃?,將課程評價從追求結果轉(zhuǎn)變?yōu)殛P注過程。
在“雙新”改革推動下,重構學校育人體系,是時代賦予的重任。 如何回答好普通高中“怎樣培養(yǎng)人”的時代命題,四十七中人一直在探索。 “雙新”改革之路步履越堅定,師生們越自信從容。 如今,四十七中已經(jīng)形成了育人新生態(tài)。
學校的“詩經(jīng)文化”綜合課程榮獲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通過“詩經(jīng)文化”綜合課程的學習,學生樹立了文化自信,形成了文化認同,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國際交流活動中通過書法、 剪紙、茶藝等形式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魅力,成為傳播使者。
學校統(tǒng)整各類資源后開設了“跟著《詩經(jīng)》識植物”等指定專題課程,學生提高了多方面的素養(yǎng)。 其中,學生完成與“詩經(jīng)文化”相關的學習成果達30 項,獲得各級各類獎項100 余項。 這是學?!半p新”改革成果的最好證明。
改革越到深處,越要擔當作為。 下一步,我校將進一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綜合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nèi)容體系,建設指向滿足學生興趣的“綜合課程超市”。 今后,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育人方式變革的融合創(chuàng)新方面,學校將進一步拓寬維度,擴大覆蓋面,形成跨區(qū)域課程聯(lián)盟,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線上課程,使課程資源的共享面持續(xù)擴大,為新時代教育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文化建設等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