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霞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我國在新圖書館運動時期,形成了“虛心吸收、勇于創(chuàng)新;愛國愛館、勇于獻身;舍棄名利、扎根于館;愛書愛從,視館如家[1]”的近代圖書館精神,其核心即愛國主義。以杜定友為代表的職業(yè)圖書館人登上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的舞臺后,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基礎和支柱的中國近代圖書館精神開始凝練和發(fā)展[2]。杜定友一生致力于中國圖書館事業(yè)、圖書館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是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和圖書館學教育家。作為我國近代圖書館的奠基人,他建議創(chuàng)建并參與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圖書館組織,開創(chuàng)了中國圖書學學科系統(tǒng)。他創(chuàng)造的“圕”字及提出的“三要素”說,廣受學界贊譽,并引發(fā)了數十年的學術討論。他潛心研究我國圖書館史及圖書館學,且著述頗豐,影響深遠。“九·一八”事變后,杜定友自覺擔負起搶救、保護、整理文獻的歷史使命,勵精圖治、本位救國,為傳承中華文化貢獻了畢生心血。杜定友組織的圖書館社會活動及他對圖書館學研究的成果,皆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杜定友祖籍廣東南海,1898年1月7日出生于上海,17歲畢業(yè)于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附屬小學,中學就讀于上海工業(yè)學校附屬中學。中學期間杜定友加入了童子軍,并購置、整理、保存了許多有關童子軍的圖書,也許這就是杜先生日后萌生從事圖書館事業(yè)這一遠大理想的起點。
由于上海工業(yè)專門學?;I備建設圖書館需要培養(yǎng)圖書館方面的人才,本來無法繼續(xù)讀書的杜定友因此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會。1918 年,杜定友被保送到效仿美國州立大學的管理和運營模式創(chuàng)辦的菲律賓大學,成為該校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校期間,杜定友師從圖書館管理經驗十分豐富的包瑪麗教授。在攻讀圖書館學專業(yè)的同時,“他清楚地認識到,當時中國國內的圖書館事業(yè)還很落后,圖書館學這門學科更是冷門中的冷門,如果僅僅選讀圖書館學,恐怕會對畢業(yè)后的求職與發(fā)展不利[3]121”,于是,在包瑪麗的指導下,他兼習教育學。1918—1921 年間,杜定友先后完成參考咨詢、圖書分類與編號、初級編目與主題標目、圖書評估與選購、書庫實習、圖書館史、圖書館管理等7個版塊的學習并擬定閱讀報告[3]124-125,于1920年4月獲得文學副學士學位,1921年4月獲得圖書館學專業(yè)理學學士學位、教育學專業(yè)理學學士學位及中學教師資格證書[3]123。杜定友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課程,在他24歲時,當地媒體這樣評價他:“誠中國留學生中之勤學青年,亦菲大學中國學生第一次領如許文憑者也?!保?]
杜定友在潛心學習理論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圖書館工作,這為他后來的圖書館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杜定友在菲律賓大學不僅學習圖書館學專業(yè)知識及參加圖書館社會實踐,還一直心系中國的分類法、檢字法、編目法,他將情況匯總,虛心請教任課教師,為回國后從事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積累經驗。
1921 年5 月,杜定友決定放棄留菲即可獲得的高薪工作,回國發(fā)展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20世紀20年代初,近代圖書館在我國初步形成,但發(fā)展比較遲緩,主要問題是管理人員經驗匱乏,藏書范圍狹窄,開放并未完全實現(xiàn),編目及分類混亂,等等。有鑒于此,在廣州從業(yè)期間,杜定友在市立師范學校開設圖書管理科(1921 年9 月),首開我國師范教育設置圖書學之先河,同時受命改組廣東省立圖書館,并任館長(1921年9月)。次年,杜定友創(chuàng)辦圖書館管理員養(yǎng)成所(1922 年3 月),組織成立圖書館研究會(1922 年4 月),培養(yǎng)專業(yè)管理人才;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赴上海嘉定做圖書館學演講(1922年7月)。1923年5月,杜定友赴復旦大學任教并兼任圖書館主任。1924年6月,杜定友、孫心磐等人發(fā)起成立上海圖書館協(xié)會,并于7月赴河南開封,在河南省第四屆小學教員暑期講習會做小學圖書館管理法的演講。1925 年3 月,杜定友任南洋大學圖書館主任,4 月積極籌備全國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事宜,直至25日宣告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正式成立。此后,他先后擔任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主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主任,參加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進行學術交流、演講、講學?;貒蟮亩哦ㄓ逊e極投身于新圖書館運動,在上海、廣東、江蘇、河南等地奔走呼號,巡回演講,宣傳新圖書館事業(yè),培養(yǎng)圖書館人才,著書立說。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杜定友在上海交通大學做演講,號召在校大學生:“無論將來國家或存或亡,我們終要仗我們的學問去救國,去謀國家的興盛。所以此后我們除了功課之外,要在圕以內,孜孜研究求真實的學問,圕所辦的書,若有未曾購備的,為了諸君要研究的緣故,我們就經濟能力以內,沒有不替諸君辦到。對于用書上有什么困難,只要不恥下問,我們無不竟誠解答。總之,現(xiàn)在國家到了這樣田地,我們讀書的要認真讀書,辦事的要認真辦事,上下一心,努力為國,然后國家方可免滅亡之禍?!保?]杜定友的這番演講,強調只有做好本職工作,國家才會有救,將做好本位工作與求救亡聯(lián)系起來,清晰地樹立起了本位救國論。
1937 年,日軍制造“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略中國。杜定友源于對圖書館事業(yè)的熱愛,在廣州日報發(fā)表《圖書與逃命》一文,強調:“圖書館是世界的公物。我保之,則為我用。人得之,則為人用。所以能夠留存應用,在乎保管責任的人。以此類推,凡一切公物,莫不如是?!边M而批評“我們平時對于公物的觀念太差了。每人只知有已,不知有公。所以對于公事公物,總沒有對于個人這樣關切”的心理[6]。
1937年8月31日,中山大學首次遭日軍突襲,杜定友決定將重要的圖書化整為零,分藏于各院的地下室。隨著突襲次數的不斷增多,警報頻發(fā),杜定友決定率領同館人員將圖書遷運到新建的工程館地下室。此后,又將“全部善本書,志書二萬余冊,碑帖三萬余張,移存香港九龍貨倉”[7]。1938 年10 月,日軍進攻廣州,中大決定遷往羅定。杜定友愛書如命,在經費吃緊的情況下,他發(fā)動全體員工把書架、書桌、黑板等木制物品改裝成兩用木箱(開箱后,即可疊為書架,也可改作書桌板凳),裝箱299箱,搶救出五萬余冊圖書。在烽火不斷的戰(zhàn)爭時期,杜定友先生指出:“我們置身此地(兵禍聯(lián)結、災黎遍野、教育式微),不敢不發(fā)奮圖存,替國家保存一份元氣,為世界留存一些文獻。因為圖書館可保存文獻、提倡學術、普及教育、提高文化,對于社會、國家有很大的意義,我們對于一種工作要作為一種事業(yè)看,我們希望這種事業(yè)發(fā)展,所以要埋頭工作,一步步實現(xiàn)我們的理想。”[8]抗戰(zhàn)勝利后,杜先生再次投入到接收、整理、保存圖書的工作中。
1928年濟南慘案后,杜定友撰寫了《研究日本之書目》,并協(xié)助戴季陶全編《救國雪恥錄》,擬定了對日問題的研究書目?!熬乓话恕笔伦兒?,為進一步促進對日問題的研究,杜定友首開圖書館界編印對日研究書目的先河,在《中華書局圖書月刊》第3 期發(fā)表《對日問題研究書目》,隨后在《活力》1932 年第 1 卷第 9 期到 12 期、1933 年第 1 卷第 17期和第18 期發(fā)表《<對日問題研究書目〉增補書目》,列舉了60本圖書,其中包括《滿洲現(xiàn)狀》《滿鐵外交論》《對日經濟絕交根本之商榷》《東三省之實況》等[9],以期喚起國人切實研究日本的意識,了解日本的人口、歷史、習俗等。以便知曉中日關系的現(xiàn)狀,推測將來的發(fā)展趨勢。通過杜定友對日本問題研究書目的整理與編印可以看出,他時刻關心國家運道,縈懷民族進步,是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圖書館學家。
五四運動前后,歐美各國的圖書分類法傳入中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杜威十進分類法》。但是,對于此分類法,國內大多數圖書館使用起來感到“東西洋之圖書分類法其于外國,窮人中或盡當,而應用于中國,即亦未能適合。蓋因各國之國情不同,是以知于彼者,未必適于我耳。且我國經籍,頗多特異之點,為他國所無,因之外國分類,對于中國籍,更所困難。而外國方法,遂亦未足為我采用也”[10]35。為打破此種困境,杜定友以杜威十進分類法的原則和號碼標記為根據,集古今中外分類法于一身,結合中國國情,于1921年編撰了《世界圖書分類法》,分設普通、哲學、教育、社會、美術、自然、應用等十大部類。時人評價為“中外統(tǒng)一制之創(chuàng)始,首推杜定友之《世界圖書分類法》”,“此等分法,可稱至當”[11]。
為了配合中國圖書分類法合理、廣泛運用,打破傳統(tǒng)分類法只有分類無標記和著者號碼的弊端,杜定友經過不斷努力、嘗試、修改、完善,撰寫了《著者號碼編制法》一書,由上海圖書館協(xié)會于1925年出版。此書出版后,“全國圖書館之中文著者號碼,幾成清一色杜法矣”[10]39。杜定友在學術研究中時刻關注中國圖書館界的實際情況,正是這種學術研究中透露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圖書館學研究成果能在很短時間內廣泛應用,影響深遠。
1950 年,杜定友首次倡導新中國圖書分類法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于科學分類的理論為指導思想,表明了杜定友在歷經戰(zhàn)亂后思想認識的升華。圖書分類學是杜定友偏愛的一個領域,1962 年,他撰寫《圖書分類法的路向》一文,將自己在圖書分類領域的精深造詣和遠見卓識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12]。
杜定友一生學貫東西,于圖書館學上著述眾多,且內容豐富、倡導不少、改進不斷,創(chuàng)制了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體系。1925—1928 年,杜定友先后著述出版《圖書館學通論》《圖書館學概論》《學校圖書館學》等書籍,撰寫發(fā)表《圖書館學之研究》《圖書館學的內容和方法》《研究圖書館的心得》《校讎新義》等學術論文?!秷D書館學通論》的出版開啟了近代中國人自撰中國圖書館學著作的歷程,對于什么是“圖書館”,杜定友認為:“今日之所謂圖書館,述其要道,蓋有二焉。能促使圖籍用一定之科學方法以處理之,一也;能運用圖籍使之流通,任何人士皆有享受閱之利益,二也。故圖書館之范圍無大小,卷帙無多寡。凡具此二端者,皆得謂之圖書館也?!保?3]1927 年,杜定友在《圖書館學概論》中闡述了圖書館與文化發(fā)展、學術研究、社會生活等方面的關系,再次強調圖書館的性質及功用:“圖書館是一個文化機關,利用書籍以發(fā)揚文化,是近代新進事業(yè)之一。從前的圖書館,雖是歷史上早有記載,但只是一種附屬的機關,從沒有獨立的性質。近數十年來,因為圖書館的事業(yè)日漸發(fā)達,它在社會上占有的位置也日漸重要,于是地方上才有獨立的圖書館?!瓐D書館的設立,有三大要素:(一)要能夠積極地保存;(二)要有科學的方法,以處理之;(三)要能夠活用圖書館,以增進人民的智識和修養(yǎng)。圖書館能夠辦到這三件事,方能稱為完善。”[14]
在20世紀20年代,杜定友基本上創(chuàng)制了我國圖書館學體系,但他并沒有因此停止腳步。1932年,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說”,即整個圖書館事業(yè)的理論基礎可稱“三位一體”。三位者,一為‘書’,包括圖與書等一切文化記載;次為‘人’,即閱覽者;三為‘法’,圖書館之一切設備及管理方法人才是也。三者相合,乃成整個之圖書館。此理論成立甚早,惟因理論與事業(yè)隨時變遷,故此理論中心乃有轉移。第一時期以‘書’為主,第二時期以‘法’為主,第三時期以‘人’為主[15]。在三要素中,杜定友認為:“以人為目標而辦理圖書館,則圖書館事業(yè)始能生動而切合實際,且有繼續(xù)進行化作深潛研究之余地也?!保?5]只有不斷滿足讀者需求,圖書館事業(yè)才能不斷發(fā)展。三要素說成為杜定友圖書館學體系中的精髓。
杜定友在就任廣東省立圖書館館長之時,開始思考建設地方文獻問題。在他之前,國內關于地方文獻建設的研究較少,而杜定友開創(chuàng)了省立圖書館收集、整理地方文獻工作的先河。他設立圖書館交換處,對廣東省刊物、鄉(xiāng)賢著述進行廣泛收集。8 年之后,杜定友再次論述“省圖書館應該收集地方文獻以輔助省政府的治理和建設”[16]。在他的堅持和領導下,廣東省立圖書館在20 世紀30 年代初形成地方文獻藏書特色。面對“讀者紛紛來館索閱參考材料,當時館中僅有《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西沙島東沙島成案總編》二書,內容尚嫌簡略”的情況,他“尤感缺乏,彷徨無以為對”[17],出于對祖國的熱愛,他提議整理南海諸島文獻資料,并迅速付諸行動。
1946 年,杜定友出任廣東省成立的西南沙志編委會會長,正式啟動收集整理工作,先后共收集文獻 536 件,有:專著 94 件,地圖 24 件,雜志 122件,檔案35件,抄件4件,影本2件,報紙245件,缺失和歸類不說資料 10 件[18]。1948 年他結集出版的《東西南沙群島資料目錄》,有力證明了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搜羅、整理地方文獻的過程中,杜定友總結了關于地方文獻工作的基本理論,認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xiàn)于各種記載形式的,如圖書、雜志、紙、圖片、照片、影片、畫片、唱片、拓本、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凡有歷史價值的,即‘斷簡另篇’,‘片紙只字’也在收集之列[19]。他提出了經典的“三段論”,即收集地方文獻的范圍應該包括3個部分:史料、人物、出版。他還提出地方文獻收集工作的方式及地方文獻的分類方式,為有效開展地方文獻工作奠定了基礎。杜定友先生是國內最早對地方文獻下定義的學者,“三段論”的提出也對我國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
圖書館是保存和傳播文化的公共基地,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前人積累的知識成果。在幾十年圖書館學研究中,杜定友對我國古代的校讎學進行深入研究,不盲從批判,不淺嘗輒止,而是辨別妍媸、取其精華。他認為:“中國的版目學,原為專門學問,但向無專書,又無科學的研究。所以這種學問,不絕如縷?,F(xiàn)在研究圖書館學的人,正宜切實研究,以期保存國粹。其余我國固有的校讎學、目錄學、提要學等等,都于世界學術上有極大之貢獻?!保?0]他潛心鉆研,撰寫《校讎新義》一書,強調古代類別體例、目錄學“既欲辨章學術,又欲考鏡源流,于古代學術鮮少,圖書希廖之時尚或可言。然今之類例,但求學術系統(tǒng)之明了,門類范圍之概括可也?!保?1]以此為基礎,杜定友首創(chuàng)圖書分類法。
杜定友不盲從批判,不斷客觀總結前人成果。在20年代初漢字排檢法改革時,他發(fā)明了《漢字排字法》,棄部首不用,用筆畫取之。不過,在此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中,他意識到部首作為漢字的自然組織與結構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因為“以部首方法不善,而不問它不善之點何在。不從事改良,而從事推翻,這何異因噎廢食呢”[22]?于是,他取部首法的優(yōu)點,編創(chuàng)《漢字形位排檢法》,提出形位、字根學說,創(chuàng)檢字法之新。
杜定友在辯證地繼承前人成果、發(fā)展學術、創(chuàng)造圖書分類法和創(chuàng)新檢字法的同時,還不斷學習、吸收、改進國外先進的學術成果,努力使之中國化。杜定友留學菲律賓大學時所接受的圖書館學教育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水平,所以他非常關注歐美圖書館事業(yè)的狀況,在取得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同意后,結合中國國情,編譯《圖書館與成人教育》一書,討論圖書館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當時的學者評價此書“在中國現(xiàn)時恐怕是唯一的書了,至少是目前最有系統(tǒng)的一本了”[23]。
知與行深度融合,研究成果益于國事,這是杜定友圖書館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紀念杜定友先生100周年誕辰座談會上,有學者說:“杜定友不尚空談,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實際。他的文章可讀性好,都是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絕無空泛、牽強,或者云山霧罩、似理非理的現(xiàn)象。每讀都有真情實感,言之有物,論之有據,給人以啟發(fā),從中悟到裨益。”[24]
首先,杜定友立足于“中國的圖書館的環(huán)境太惡劣”的現(xiàn)實,他制定“第一步的計劃,就是盡個人的能力,宣傳圖書館的意義,使一般人能夠切實的明了圖書館的內容”,回國后的最初3年,他奔波于上海、廣東、河南各地,到處宣讀新圖書館事業(yè),在上海,他專門宣傳《圖書館與平民教育》;在廣州,他先后進行《圖書館與市民教育》《圖書館與教育》的演講;在河南,他講授圖書館知識課程一個月。他創(chuàng)辦廣東圖書館管理員養(yǎng)成所,組織廣州市讀書會,成立上海圖書館協(xié)會。杜定友認為,從事圖書館理論活動要以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為出發(fā)點。1938年10月,日軍進犯廣州,他從實際出發(fā),領導中山大學圖書館員工設計制作手提式木箱,搶救文獻,將“圖書館木箱化”。
其次,在日復一日的實踐工作中,他把實踐中多次出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探討,形成理論,繼而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多人同時檢索的問題,他發(fā)明了明見式目錄,即目檢法;又如為了解決長期有卡無書的問題,他創(chuàng)造了袋式明見目錄。此后,他大力倡導“保證制”“條表制”“雙證制”,提出“廢除書卡”口號,云“以全國計,可節(jié)省大量人力物力”,引起了圖書館界同仁的高度注意[25]。
最后,杜定友的圖書館理論構建都與圖書館實踐需求相呼應,既強調針對性,又重視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有效性。民國初年,隨著教育救國呼聲不斷,教育類圖書、報刊出版較多,于是杜定友在編創(chuàng)《世界圖書分類法》時,打破杜威的學術體系,將宗教類歸入哲學類,用教育類代之。為了保證圖書館從業(yè)者能夠有效地掌握圖書館學知識,杜定友先后撰寫《圖書選擇法》(1926)《圖書管理學》(1932)《圖書館與成人教育》(1933)《新圖書館手冊》(1953),論述圖書的選擇對于教育的重要性[26]和圖書編目對于圖書館管理的重要性[27],提醒全社會民眾加強對圖書館的重視[28]。
在我國,杜定友的圖書館學學識博大精深,這印證了杜定友正確的治學方法,即真正做到了“博”與“精”的統(tǒng)一。他的“博”是“精”的基礎,“精”又是他的治學方向。杜定友在圖書館學理論研究上既重視通論研究,也注重專論建樹。20 世紀20年代,他先后著述出版《圖書館與市民教育》《圖書館通論》《圖書館學概論》《學校圖書館學》4部圖書館學通論,強調以宣傳近代圖書館為出發(fā)點,喚醒社會對圖書館的重視。在著述中,他借鑒歐美成果,從原理的角度簡明扼要地闡述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圖書館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圖書館的工作內容,不同類型的圖書館,以及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內容范圍,等等。1930 年,杜定友出版《校讎校新義》,“取西方之成法與古典學術融會而貫通之,亦我國言校讎者之責也”[21]。此后,《圖書管理學》《圖書館與成人教育》相繼問世,他在理論基礎上又加入更多的圖書館實際因素,建立了更加成熟的科學管理法。
杜定友的博學促使其在專業(yè)領域的學術貢獻,學術領域的寬泛使他在圖書選擇法、分類學、編目學、檢字法、著者碼、圖書館的流通、閱覽、設備、圖書館美學、圖書館建筑學等方面產生了更多豐富、創(chuàng)新而精辟的見解?!秷D書分類法》(1925)《漢字排字法》(1925)《著者號碼編排法》(1925)《圖書選擇法》(1926)《圖書目錄學》(1926)等專著的出版,使他得到了圖書館界的高度認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我國近代圖書館工作向著規(guī)范化、科學化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全國圖書館藏書數量的猛增,他專門發(fā)表文章,提出圖書館建筑學上的VSC公式,建議以堆架密架、分庫分藏、書本縮印3種形式來節(jié)約各圖書館面積,并提出臨時書庫的構想,以應一時之需[29]。他認為,服務于圖書館的人,非但對于本身所有應有所研究,而且對于旁的科目,亦不可置之度外[20]。正是秉承這樣的理念,他力圖讓圖書館學從圖書館中“走”出來,讓其指導民眾閱讀,傳授科學研究的方法,“襄助各科學的進行”,這于學術界大有影響[30]。
杜定友從事圖書館事業(yè)46 年,是中國圖書館界的一面旗幟。他擅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富有愛國主義情懷及創(chuàng)新精神,無論在圖書館實踐,還是在圖書館學理論研究中,舉例發(fā)凡之處蔚為大觀,少有人能與之比肩。
學成回國后的杜定友分析我國圖書館現(xiàn)狀,奔走呼號,大力宣傳新圖書館運動,把握近代圖書館的建立方針和發(fā)展方向,強調近代圖書館的職能定位、學術定位、社會定位,指導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他積極深入圖書館實踐工作,從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由無到有、由少到多,從我國近代圖書館學體系的稚嫩到成熟,無一不凝聚著先生的智慧與心血。先生致力于圖書館學教育、培養(yǎng)圖書館專業(yè)人才,為推動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第一次高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杜定友先生博通精專的治學精神、愛國敬業(yè)的愛國主義情懷就是圖書館精神的化身,是圖書館界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將在圖書館發(fā)展進程中代代相傳,成為我們建設圖書館事業(yè)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