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英,譚 平
(湖南工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化學化工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這一綱要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課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擔負育人責任,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即“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1]。以課程為載體,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yè)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實現專業(yè)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將德育滲透、貫穿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使思想政治理論建立在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之上??梢?,專業(yè)課程教學既要注重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融入“思政”元素,這是新形勢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內在要求。從客觀上看,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達到內化于心、融化于魂的教育效果[2]。
對于化學學生來說,實驗課程在專業(yè)課程群中占有很大比重,以實驗課程為載體進行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廣泛性和強大的感染力,既可以使專業(yè)技能更豐富多彩,具有更深的內涵,又能使思政教育潛意默化于學生心中,產生協(xié)同效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分析化學實驗課程是我院化工、應化、生物以及師范類專業(yè)必開課程之一,開設在大二第一學期,前期開設了無機化學實驗,同期還開設有機化學實驗,后期還有儀器分析實驗及綜合化學訓練等實驗課程。分析化學實驗要求的是精確、規(guī)范、嚴格、認真,在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該實驗課程一貫采取線下教學方式,實驗前預習原理、步驟、預期效果等內容,實驗中學生動手操作,記錄數據,實驗結束后,整理實習桌面,完成實驗報告。老師根據每個環(huán)節(jié)評分。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訓練,實驗操作水平大有提高,也基本達到了專業(yè)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即,完成了育能的作用。為響應中央精神,切實做到“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我院響應政策,啟動課堂教改模式,分析化學教研組組織團隊精干力量,對實驗教學模式嘗試重新打造,在實驗內容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將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問題引入式與課后拓展相結合,挖掘思政元素,把育德和育能放在同樣重要地位。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思政元素豐富,課堂隨時融入,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辯證思維,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等方面,不經意間便可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洗滌心靈、引領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達到育能同時育德的協(xié)同效應。
思政教育不一定要長篇大論,處處有契機,時時可引導,有時就是幾句話,一個例子,融合在實驗項目中,敲擊到了心靈,就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慣常的實驗課程分為課前、課后、課堂三部分,課前預習實驗項目、基本原理,寫好預習報告,課堂上規(guī)范操作,得到數據,課后數據處理,寫實驗報告。分析化學教研室啟動教改模式,根據培養(yǎng)方案,確定實驗項目,安排每個項目實驗時間,實驗前兩周左右利用雨課堂,線上拋出“問題引入式”的問題,學生可以自行查資料,引起興趣,引入思考。實驗時間進實驗室,檢查預習報告。實驗講述部分,講解實驗內容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全鐵量的測定,原理部分是無汞定鐵,但之前一直是有汞定鐵,經過很多分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反復實踐驗證,現在改用無汞定鐵。前輩們遇難而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總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我們化學工作者就要具有這種職業(yè)精神。類似化學發(fā)展歷史,我國在化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貢獻,化學家的故事,這些課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合,順理成章和潛移默化于學生心中,引導職業(yè)素養(yǎng)、科研精神等價值取向。
分析化學實驗是分批進行的,每批不超過20人,圍著老師周圍,沒有課堂上的距離感,學生能近距離與老師進行眼神交流和情緒感染,這種氛圍更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容易接受,并且在實驗中嚴肅認真投入。如COD的測定,講原理的同時融入環(huán)保意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化學工作者的社會擔當和職業(yè)素養(yǎng)。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可以親身體驗,所謂環(huán)保,就從不浪費試劑不亂丟廢液做起。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一般四節(jié)課的實驗要花三個多小時做完,老師可以一邊指導學生一邊講解,如,觀察終點顏色變化,判斷何時出現變色,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也體會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思維原理。學生都是喜歡成功的,一邊實驗一邊體會其中的道理,身體力行自然能深入人心。實驗線下操作結束,學生整理數據,清理臺面,離開實驗室,各自完成實驗報告。課程第三階段是線上完成,借助雨課堂等平臺,引入實驗教材上沒有的課后思考和課后拓展部分,如,月球上取回的土壤樣品,可以用哪些方法分析其中的哪些元素?讓學生感受到高精尖的問題其實離我們自己并不遠,提升職業(yè)自豪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偉大祖國的強大。學生網上作答,可以查資料完成,也可以從自身情況出發(fā)分析,目的就是把課堂延伸,讓其中的思政元素慢慢浸透到學生的日常中,完成價值引領、人格塑造。
課程思政教改模式推出幾年,分析化學實驗課程積累了一些比較成功的教學案例,在職業(yè)素養(yǎng)、環(huán)境保護、家國情懷等多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
硫酸銨肥料中含氮量的測定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硫酸銨肥料中含氮量的測定教學模式
鐵礦石中全鐵含量的測定(無汞定鐵法)教學模式見圖2。
圖2 鐵礦石中全鐵含量的測定(無汞定鐵法)教學模式
分光光度法測鐵條件實驗及微量鐵的測定教學模式見圖3。
圖3 分光光度法測鐵條件實驗及微量鐵的測定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中,教師是關鍵,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對師者來說,傳道是第一位的,傳道者要先明道、信道。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思政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要有意識地主動提升育德水平,培養(yǎng)育德意識,加強理論修養(yǎng),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系列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利用每年的網絡培訓課,系統(tǒng)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有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方面的系列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提高認識水平和育德意識。積極參加學校或上級部門舉辦的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講座和培訓,尤其是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可塑性極強的青年教師,第一時間就樹立課程思政意識。其次,積極挖掘足夠豐富的課程思政因素,并合理地應用于專業(yè)課課堂教學當中。課程思政應該追求對學生影響的潛移默化,育人的潤物無聲,在課程知識銜接思政元素方面,不能為了插入思政元素,而生搬硬套,要講究順理成章,自然而然,才能在學生心里引起共鳴,這是最難的環(huán)節(jié)。以化學知識體系為中心,圍繞化學內容進行思政設計,而不是以化學內容貼合思政;還要考慮學生的感受,突兀地、說教式地方式難以深入人心,在不引起學生厭學情緒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傳達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目前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以量化評價為主,如著重課堂出勤率,抬頭率,及格率等,過于注重定量方法忽略了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不利于對復雜的教學進行分析,更何況思政目標、價值引領所形成的職業(yè)素養(yǎng)、家國情懷等隱性教學效果,不一定就立馬反映在某些數值上,而是影響今后的工作[3]。高校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價值引領”產生教學效果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督促各門課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是必須的,可定期對各教學單位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如針對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師素養(yǎng)等多方面設計測評指標[4],開展實質性評價。評價制度應該是多維度的,是為了搭建教師與不同主體溝通的橋梁,學校對教師評價,對學生評價,起監(jiān)督的作用,提出和改進教學中的問題;師生雙向評價,起交流溝通調整的作用,考察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也考察學生思想意識上的價值認同度。
雖然現在化學實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5],但是這是實現立德樹人高等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相信在國家課程思政的大形勢下,只要上下齊心,有心栽樹,不停地栽樹,終會綠葉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