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丹
(連云港市藝術學校 江蘇 連云港 222004)
演奏人員要想合理運用二胡演奏技法需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以優(yōu)化審美體驗為指向,探索演奏指法應用路徑。然而,有些演奏人員未能在技巧與情感這兩點間維系平衡關系,技法的運用缺乏情感支撐,情感的抒發(fā)過于空泛,未能借助技法“造勢”,影響演奏成效?;诖?,為使二胡演奏更具藝術性,探析演奏指法技巧運用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演奏二胡常用手指為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第四指可輔助完成演奏任務,第五指(小指)應用頻率較低,這與人們長期以來手指的應用習慣有關,相較于小指,其他指頭明顯靈活得多,更利于控制琴弦并獲得優(yōu)美的音效?;诖耍趹醚葑嘀阜ㄇ?,演奏者要學會控制手指,增強手指的力量,確保手指反應迅速,使樂曲的演繹能更加自如,以免因手指不靈活而影響演奏成效。在力度強化、反應靈敏的前提下,手指要加強配合,在琴弦上各司其職,例如,在樂曲臨近尾聲時,食指通常負責演奏,為二胡演奏畫上完滿的句點[1]。
三指是被動型的,四指短而弱小,如何讓他們達到一二指的靈活程度,甚至更高,這是二胡練習者的重大課題。提高三四指的功能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刻苦練習的過程。實際上,可以在二胡上練習,也可以徒手練習。其規(guī)范是:
1.三四指的交替練習,時值、速度、力度的勻稱練習。
2.以二三四指的序列勻稱練習。
3.二四三指序的連續(xù)練習。
4.三二四指序的連續(xù)練習。
5.四二三指序的連續(xù)練習。
6.各種指序的交叉練習。
二胡左手演奏指法包括按指姿勢,按弦的方法,按弦的力度以及保留指的按弦法四個方面,其中按弦的方法要以掌關節(jié)為基礎,再配合指關節(jié),帶動各指指尖,要求落指按弦必須一按即準,不要用手指在弦上摸索著找音,這種按弦方法也是現(xiàn)在的二胡初學者應該準確掌握的。關于按弦的力度問題,客觀地講,因為人們體力、指力不同,需要自己在實踐中體會,找到一種合適的力度感覺。
揉弦在二胡演奏進程中可增強樂曲的抒情性,使音樂節(jié)奏更為連貫、優(yōu)美、穩(wěn)定,還可賦予樂曲歌唱性,揉弦可分為滑揉、滾揉、壓揉等類型,在不同的樂曲中可以使二胡更具表現(xiàn)力。揉弦發(fā)聲有兩個基本原理,其一為通過調(diào)整琴弦長度發(fā)聲,其二為通過調(diào)整施加琴弦上的壓力發(fā)聲,繼而使琴弦發(fā)聲方式產(chǎn)生差異,根據(jù)樂曲詮釋需要獲得相應音效,達到靈活運用揉弦技法的目的[2]。
在應用滾揉技法時,演奏者需利用手臂力量帶動手腕,手掌來回擺動,手指首個關節(jié)屈伸有度,助指尖自由地游走于音位上,增強音樂的律動性,通過調(diào)控琴弦長度產(chǎn)生對稱性音波,這對詮釋柔美的樂曲有益。
壓揉主要是指用手指的力量調(diào)控琴音,通過改變琴弦振動方式產(chǎn)生音波,這就需要演奏者靈活運用腕部力量,確保手指能向下施加較大的力,手指能夠在琴弦上通過屈伸改變張力,在此前提下改變音波傳導路線,在獲得不對稱音波的前提下營造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音樂氛圍,提升民間樂曲詮釋能力。
滑揉這種揉法是從北方樂器墜胡中借鑒過來的。在一些地方風格曲調(diào)和模仿戲曲唱腔之中用得較多,往往產(chǎn)生特別優(yōu)美動人的藝術效果。練習時,要求手指稍輕浮地按在本音上(不要按弦太實),并在手腕的帶動下使手指在弦上有規(guī)律地上下滑動,滑動之幅度一般在本音上下方小二度內(nèi)。
在演奏二胡進程中,滾壓揉的重點為“揉”,輔助按壓琴弦,需要演奏者駕馭臂力,驅動手指觸弦,通過滾動發(fā)出有節(jié)律的琴音,根據(jù)琴弦彈性壓揉,以免壓揉阻力較大。從聽覺上講,滾壓揉所發(fā)出的聲音相對厚實,可有效奏出漸強音,依據(jù)發(fā)聲需要逐漸加大揉弦力度,使音樂情感更為細致且有層次性,亦可表達熱烈奔放的樂曲情感。
在直音演奏中不需要揉弦,為使音樂旋律能具有起伏感,利用直音與揉弦所發(fā)出的音效產(chǎn)生對比,在運弓速度與力度靈活調(diào)控的基礎上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
以D 調(diào)一把位二指所按“3”音為例,揉弦時的具體動作要領即先將手指按住琴弦,然后以手腕帶動掌、指上下?lián)u動,使指尖忽重忽輕地壓動琴弦,把一個時值較長的音符,奏成一種形似波浪的音響,這就叫揉弦[3]。
為使右手弓法運用效果更優(yōu),需率先對音樂思想、表現(xiàn)需求等方面加以分析,將音樂風格、藝術主旨視為弓法選用的關鍵,同時要與左手緊密配合,以免演奏技藝運用顧此失彼,在此前提下考慮個人演奏水平及演奏的流暢性,以免右手弓法有礙二胡演奏。
所用弓法一定要和音樂內(nèi)在邏輯相適應,尤其要注意符合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和句法劃分;綜合運用各種不同弓法時,既要注意弓法的豐富,有變化、有對比,又要注意各種弓法之間銜接自然、完整統(tǒng)一。必須注意弓位、弓向和弓序的安排調(diào)度。連續(xù)演奏較快的短弓時,應盡量避免無規(guī)律的換弦動作。選用弓法要考慮左手指法的特點和運指的方便。其他各種弓法的混合運用主要指頓、跳、擊、顫等技巧性弓法之間和它們與普通長短分連弓之間的不同組合。一是由于技巧性弓法實際屬于不同的長短分連弓(連頓、連跳有連弓屬性),一般處理長短分連組合的原則對它們也基本適用;二是由于弓法與其各自時值相同的長短分連弓在音色、力度等方面有一定區(qū)別,在處理各種對比與統(tǒng)一的關系時,必須充分考慮它們各自的特點;三是由于上述弓法受弓位、弓向的局限較大,必須認真地處理好弓位、弓向的調(diào)度。
右手弓法包含執(zhí)弓法、運弓法和弓法,弓法是二胡音色、音質(zhì)、音量以及樂思情感表達的重要技巧,需要特別重視,認真研習。巧妙的指法和動聽的聲音,都必須通過弓法來表達,所以二胡演奏者要多加研習弓法。弓法為表達樂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而每支樂曲都有各不相同的音樂形象和情感,因此,二胡演奏者必須掌握多種不同的弓法。
關于連頓弓,主要有慢、快、最快三種不同速度,連弓主要以1、2、3、1 四音為主,連弓換弦是比較難掌握的技巧,若要將3、1 兩音的內(nèi)外弦換弦連弓拉奏得連貫圓滑,手、臂、腕、指均需提前做好換弦準備,方可奏出理想的效果。
跳弓原為小提琴演奏時的一種常用弓法。
拋弓主要是指借助琴弓的彈性完成演奏的技術手法,其名稱的由來與演奏動作特征有關,演奏者要依托拋物線拋弓,在此基礎上得到二音或三音,增強二胡音樂作品節(jié)奏型的變化性,通常在詮釋十六分音的過程中予以應用。常見弓序分為拉弓起、推弓起兩種,既可以在演奏自由、奔放音樂作品時運用,又可以在模擬音效時運用該技法,凸顯該技法的實用性及表現(xiàn)力。拋弓在應用進程中要緊跟短促音頭之后,根據(jù)音樂走勢持續(xù)運行琴弓,要求琴弓跟隨旋律迅速上提三至四寸,琴弓隨后從左上方移動到右下方,同時用力摩擦琴弦,手指此時相對放松,便于把握琴弓反彈機會,演奏出具有顆粒感的音效,借助反彈力讓旋律演奏更為完整,還可有效控制琴弓,使琴弓能夠張弛有度,繼而提升拋弓技法應用水平。
劈弓又稱擊弓或彈擊弓,是一種出音帶有強烈音頭且運弓動作具有爆發(fā)力和沖擊感的弓法。這種弓法是近年來隨著二胡藝術的不斷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新型弓法,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該弓法最早是從小提琴的演奏中吸取借鑒而來的,適用于表現(xiàn)豪放、激奮、陽剛的旋律音調(diào),體現(xiàn)一種堅毅、健朗的演奏風格。
劈弓的奏法:需先將琴弓提起,由懸空狀態(tài)出弓并向下沖擊琴弦,當弓毛觸及琴弦的一瞬間,持弓的中指或無名指必須用弓子對琴弦施以水平面的適當壓力,并與琴弓向下的力量相結合,使弓毛與琴弦產(chǎn)生強而緊密的摩擦力,從而發(fā)出爆發(fā)性的帶有音頭的重音。劈弓常以拉弓的弓根部位和推弓的弓尖部位劈擊琴弦,并且多用于外弦。為宣泄一種情緒或營造一種氣氛,該弓法一般出現(xiàn)于樂段或樂句的開頭。劈弓的運用豐富了音樂表情。它與樂曲中的那種沉重、委婉的音樂情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大增強了二胡藝術的感染力。
移把法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換把方法。二胡演奏中有相同手指換把和不同手指換把,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即同指換把和異指換把。異指換把時利用切把音將換把后的音符準確按奏出來,即我們今天常用的“橋梁音”。對于換把時的滑音處理,需掌握兩種不同的技巧,一種是恰當?shù)匮葑噙^滑音,使其在表情上富有一種特別柔美和圓滑的性質(zhì),此種方法即我們今天常用的“表情性換把”;另一種是隱藏過滑音,讓聽眾聽不出滑音痕跡,也就是現(xiàn)在換把技術中常用的“技術性換把”。由以上換把的方法可見二胡演奏技巧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
張季讓先生借鑒小提琴換把方法,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新把位”法。凡不屬于傳統(tǒng)移把方法的其他各種移把法,都稱為“新把位”法。如劉天華的《空山鳥語》《閑居吟》《光明行》,王乙的《豐收》和曾尋的《拉駱駝》,實際上運用了“新把位”法。“新把位”法對于發(fā)展二胡的演奏技術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在一些特定的樂曲風格中,所演奏的每一弓都必須具有爆發(fā)力的音頭重音,因而掌握與運用二胡演奏技法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