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雪麗
(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明秀分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痛經為婦女行經周期中或經期前后出現的周期性小腹部墜脹痛,疼痛嚴重時可放射至腰部、骶尾部、肛門會陰部及大腿內側,甚則可出現嘔吐、昏厥等伴隨癥狀,使廣大婦女身心健康深受影響[1]。繼發(fā)性痛經(secondary dysmenorrhea, SD)與原發(fā)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 PD)是痛經的兩大類別。PD是指盆腔等器官未發(fā)生器質性病變,僅因功能上改變而發(fā)生的“行經腹痛”[2]。有調查顯示,在世界范圍內,PD發(fā)病率約為50%~90%[3],在痛經人群占比90%以上[4],是一種發(fā)病率極高的疾病。目前關于PD的臨床治療主要以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避孕藥及鈣通道阻滯劑治療為主,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副作用也較多[5]。灸法以其持續(xù)的溫熱刺激效應作用于人體,發(fā)揮其溫通散寒、補養(yǎng)氣血、活血化瘀、祛濕通絡等作用,近年在PD的治療上體現出療效較快、鎮(zhèn)痛效果顯著、副作用少等優(yōu)勢。本文綜述近五年運用不同灸法治療PD的臨床及基礎實驗研究文獻,以期總結出目前不同灸法在PD治療上的效果及相關作用機制的進展,為臨床治療PD選取更優(yōu)的灸法提供新的思路。
隨著研究的不斷開展,運用灸法治療PD的研究不斷增加,筆者在CNKI、vip、萬方數據庫和 PubMed 數據庫中,對2017年01月01日至2022年03月01日中 PD的流行病學特點及灸法在PD治療上效果進行總結。采用“灸法”“灸”“原發(fā)性痛經”“溫針灸”“熱敏灸”“溫和灸”“隔藥灸”及“Moxibustion Methods”“primarydysmenorrhea”“w arm acupuncture”“heat-sensitive mox ibstion”“mildmoxibustion”“separate moxibustion”作為檢索主題詞,總共檢索到649篇相關文獻,篩選出重復文獻、其他療法結合艾灸治療PD研究文獻、艾灸治療DP的醫(yī)案,最后共納入47篇相關文獻,現將相關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灸法是中醫(yī)常用外治法的一種,依據其操作方法及作用機理不同,可分為艾灸法(艾柱灸、艾條灸、溫針灸)、燈火灸、天灸,灸法通過點燃的艾葉或其他材料產生的溫熱效應,刺激人體穴位及經絡,達到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引熱外行、防病保健的作用,以平衡人體陰陽,治療疾病[6]。有研究顯示[7],艾灸可通過下丘腦內多種潛在的疼痛相關信號分子,如CCR2、IL-1α、CD4、CX3CR1、SCN10a、TRPa1等參與鎮(zhèn)痛機制的過程,明確了艾灸的鎮(zhèn)痛機制。也有研究顯示[8],在子宮穴進行隔姜灸治療,具有抑制髂腹股溝神經的疼痛傳入沖動以達到減緩疼痛信號的神經傳導,起到鎮(zhèn)痛的作用。顏春妮等[9]研究也顯示出溫針灸腰陽關、次髎穴可下調痛經大鼠子宮HIS含量,提高H1R蛋白水平,以達到抗炎、鎮(zhèn)痛的療效。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學會用火之后,其發(fā)展至今,已具備完善的理論體系,種類也亦為多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體系,加快了灸法的發(fā)展與傳承。承淡安教授善于總結中西方對于灸法的發(fā)展理念,重視營衛(wèi)氣血、臟腑經絡學說在灸法中的指導作用,并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以解釋灸法的作用機理,創(chuàng)新艾灸的相關操作方法,分為弱、中、強三個艾灸刺激強度分層,對現代灸法的辨證量化使用提供了參考[10]。新安醫(yī)家汪機結合《內經》《難經》相關灸法理論,對艾灸治療熱證、瘡瘍等疾病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熱證可灸、灸勿留瘢、灸需辨證等治則,對灸法理論的完善與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其認為灸法僅適合已病患者使用,對于使用艾灸進行強身保健持反對意見[11]。醫(yī)家吳亦鼎灸法學術思想認為針與灸各有優(yōu)勢,臨床上需針灸并用;灸法治病需明癥辨經,且需注意禁灸的穴位;灸法治療熱癥需遵從者反治;灸法有“回生之功”可用于危急重癥的臨床治療[12]。胡巧巧等[13]總結了《肘后備急方》中著名醫(yī)家葛洪對于灸法的思想,認為葛洪首創(chuàng)隔物灸;重視督任二脈,擅用奇穴;灸療助陽,陰陽交通;主張灸藥結合,內外同調;倡導灸法,施灸量大;但言分寸,不名孔穴。
溫和灸是將點燃的艾條與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離,使患者具有溫熱而無灼熱感覺的一種灸法,屬于懸起灸的一種。有研究顯示[14],溫和灸可通過調節(jié)PD患者子宮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子宮動脈舒張期血流速度、搏動指數等指標,顯著改善患者子宮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提高子宮的血流速度與降低血管阻力。劉姍姍等[15]運用艾灸治療寒凝血瘀證PD,以視覺模擬評分法及以激光散斑儀檢測到的穴區(qū)血流量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艾灸可顯著改善PD患者疼痛癥狀及穴區(qū)微循環(huán)血流量以恢復正常狀態(tài)。謝丁一等[16]艾灸熱敏態(tài)關元穴,觀察其對于PD患者腦功能連接網絡影響,結果顯示,通過艾灸熱敏態(tài)關元穴治療,改變了PD患者的腦功能的連接網絡,增強了左側腦干-左側小腦的聯系,抑制了左大腦-腦白質區(qū)-島葉-額葉的功能連接,為艾灸熱敏化腧穴治療PD的提供了相關的中樞機制影像學依據,為今后研究艾灸熱敏化腧穴相關的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礎。劉穎華等[17]運用艾灸治療寒凝血瘀證PD患者147例,結果顯示,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44.89%,患者的痛經癥狀如小腹冷痛、經色紫暗夾有血塊、畏寒肢冷等均有較大程度改善,具有明顯的療效,可降低患者止痛藥的使用率。李成等[18]運用艾灸治療寒凝濕滯型PD,以口服常規(guī)藥物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艾灸組在VAS評分、COX 痛經癥狀量表積分改善程度均較藥物組明顯,且治療總有效率也較藥物組明顯要高。
上述研究表明,溫和灸對于PD患者臨床療效顯著,且目前其療效驗證以趨向使用某些檢測儀器或影像測量儀進行,使療效更具有客觀性與可信度。且與常規(guī)口服西藥比較中,副作用較少,療效更加顯著,體現了其優(yōu)勢。
2.2.1 隔藥餅灸
隔藥餅灸是指采用不同的藥物研碎成細粉,制成藥餅,針刺數孔后將藥餅放置于施灸部位,再將尺寸大小適合的艾柱放置在藥餅上施灸,根據病情決定施灸壯數與時間。近5年來,隔藥灸治療PD的研究較多,療效值得肯定。如劉穎華等[19]運用隔藥灸治療寒凝血瘀證PD,以痛經散外敷作為對照,結果顯示,隔藥灸組在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OX 痛經癥狀評分及總有效率均較痛經散組顯著改善,并認為隔藥灸可使藥餅的效應與艾灸的溫熱效應、穴位的刺激相結合,達到治療痛經的效果。朱慧娟等[20]運用隔藥灸不同部位治療寒凝血瘀型PD,患者分為腹灸組與腰骶灸組,腹灸組選取神闕、關元、中脘等穴,腰骶灸組選取命門、腎俞、次髎等穴,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腹灸組能更明顯改善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癥狀,其中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患者血清PGF2α水平,升高血清PGE2水平有關。王婉桐等[21]運用隔藥灸治療寒凝血瘀證PD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態(tài),選取神闕、關元穴作為施灸部位,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患者的SAS、SDS以及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結論認為隔藥灸法能有效改善PD患者痛經癥狀及焦慮抑郁狀態(tài)。王昕[22]運用隔藥灸治療中重度PD,選取神闕及關元穴進行施灸,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患者經VAS 評分、疼痛持續(xù)時間均低于治療前,認為隔藥灸能有效改善PD患者癥狀。
2.2.2 隔姜灸
隔姜灸是指將生姜切成直徑約2~3cm,厚約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后放置在施灸部位,再將尺寸大小適合的艾柱放置在姜片上施灸的一種方法。臨床上運用隔姜灸治療PD的經驗已非常充足,如吳姝雯[23]運用隔姜灸子宮穴治療PD,以口服常規(guī)止痛藥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隔姜灸組在改善患者痛經癥狀、PGF2α水平及子宮動脈血流的收縮期峰流速與舒張期峰流速比(S/D)值均優(yōu)于常規(guī)藥物組,具有良好的效果。范強芳等[24]運用中藥隔姜八髎灸治療中重度PD,在八髎穴上先涂抹姜汁,在鋪中藥粉末,最后鋪姜片餅,將艾柱置于姜餅之上點燃施灸,采用針刺組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在改善患者VAS 評分及COX痛經癥狀量表評分及總有效率方面均明顯好于對照組。王明明等[25]運用隔姜灸結合通脈溫陽灸治療寒濕凝滯型PD,以針刺組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VAS評分、總有效率、愈顯率方面均顯著好于對照組。王明明并總結出蔡圣朝教授運用隔姜灸法治療PD的臨證經驗,指出“補益精血,溫陽散寒,化瘀通經”是蔡圣朝教授用隔姜灸法治療PD的三大治療原則,特色鮮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26]。
2.2.3 隔鹽灸
隔鹽灸是將干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放置一薄姜片,將艾柱置于上面點燃施灸。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固脫的作用。隔鹽灸的臨床操作選穴中,以神闕穴為首要,其次為關元、中脘、氣海和阿是穴等[27]。根據隔鹽灸的作用機理,故其在PD的治療適應證型上以寒凝血瘀證居多,如羅捷玲[28]選取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施以隔鹽灸治療寒凝濕滯型PD,以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患者的VAS評分、痛經嚴重程度和痛經持續(xù)時間等指標的改善上均較對照組顯著,認為隔鹽灸能明顯改善寒凝濕滯型PD患者的癥狀。
隔物灸治療PD的種類較為多樣,而在PD的治療適應證型上以寒凝血瘀證居多,研究類型以臨床試驗為主,均體現了較好的臨床療效,選穴以腹部穴位如神闕、關元穴等為主,值得今后臨床借鑒使用。
溫針灸法是指在毫針留針期間在針柄上置以艾絨施灸的方法,是針法與灸法結合體。溫針灸法通過溫熱效應刺激皮膚溫度感受器,加快局部新陳代謝,促進炎癥物質排泄或吸收。研究顯示[29],溫針灸使針刺效應與艾絨的溫熱效應相結合,能增強細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神經興奮性、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以起到鎮(zhèn)痛的作用。石志華等[30]運用溫針灸治療PD,選取氣海、關元、三陰交穴進行施灸,以口服常規(guī)藥物作為對照,觀察兩種治療方法對于PD患者即刻止痛的療效,結果顯示,溫針灸治療痛經從治療起15min開始起到鎮(zhèn)痛作用,而口服常規(guī)藥物從治療起30min開始起效,治療組在即刻止痛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認為溫針灸對于PD疼痛的干預具有更快速的效果。郭燕軍[31]選取三陰交、關元和子宮等穴位運用溫針灸治療PD,以口服常規(guī)藥物布洛芬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緩解患者疼痛癥狀及總有效率方面均明顯好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更少,安全性更高。王曉宇[32]運用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證PD,以常規(guī)藥物布洛芬作為對照,觀察二者對于寒凝血瘀證PD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的影響,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子宮血流動力學參數等方面均顯著好于對照組,認為溫針灸能改善寒凝血瘀證PD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陸煜等[33]選取關元、歸來、足三里等穴位運用溫針灸治療PD,以常規(guī)藥物布洛芬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PD患者VAS評分及血清內的前列環(huán)素E2的水平的效果均較對照組顯著,且溫針灸組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口服布洛芬組明顯要低,具備更高的安全性。
上述研究表明,以溫針灸治療PD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少,觀察指標主要以患者痛經癥狀及子宮動脈血流狀態(tài)為主,選穴主要以腹部穴位的關元、氣海穴及下肢的三陰交穴為主。但對于溫針灸的施灸時間及刺激量(壯數)大小未能形成統一的標準。
熱敏灸療法是一種在傳統的艾灸方法基礎上對腧穴進行熱敏化艾灸的創(chuàng)新灸法,在施灸過程中,尤為注重“氣至而有效”的灸感,通過最小的刺激,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是其與傳統艾灸方法比較上的優(yōu)勢[34]。近年來,通過熱敏灸治療PD的研究逐漸增加,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如劉靜等[35]運用熱敏灸不同單穴治療寒凝血瘀證PD,分別觀察熱敏灸十七椎、三陰交和關元穴后患者即刻止痛的時間差異,結果顯示,三陰交穴在施以熱敏灸治療后,即刻止痛發(fā)生時間最短,為寒凝血瘀證PD熱敏灸治療即刻止痛的首選腧穴。李俊等[36]選取子宮、關元、歸來、中極等穴運用熱敏灸治療PD進行前瞻性研究,以口服安宮黃體酮片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VAS評分、COX 痛經癥狀嚴重程度評分、COX痛經癥狀持續(xù)時間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好于對照組,結論認為,熱敏灸能顯著改善PD患者痛經癥狀、痛經的持續(xù)時間及嚴重程度。歐陽正平[37]選取子宮、關元、三陰交等穴運用熱敏灸治療寒濕凝滯型PD,以傳統懸起灸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即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熱敏灸組具有更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
上述研究體現了熱敏灸在PD的治療上相較于傳統灸法及常規(guī)西藥均具備更好的臨床療效,其更注重患者個體性,善于比較各單穴間療效的差異性,以為臨床擇優(yōu)選穴提供依據。但目前熱敏灸治療PD的適應證型仍以寒凝血瘀證為主,對于其他證型的PD效果研究尚有不足。
臍灸療法的作用部位主要選取臍部進行施灸,施灸的方法包括隔藥灸臍法、艾條灸臍法及藥物貼臍法。在前期研究中[38],馬玉俠教授團隊運用臍灸療法治療PD的過程中發(fā)現,通過臍灸療法,可增加施灸穴區(qū)的肥大細胞及脫顆粒率,可明顯改善子宮血流速度及高阻低速的血流狀態(tài),在總體療效的比較上優(yōu)于常規(guī)止痛藥。目前在臍灸療法干預PD的研究中,主要以基礎實驗研究為主,如馬鳳君等[39]基于TLR2靶點探討運用臍灸療法對寒凝血瘀型PD進行治療,觀察對于模型大鼠穴區(qū)啟動-神經-內分泌-靶器官機制的影響,結果顯示,臍灸法可提高神闕穴區(qū)TLR2蛋白和mRNA表達以刺激穴區(qū)信息啟動及下調下丘腦-脊髓-子宮中TLR2蛋白及mRNA表達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及靶器官中肥大細胞功能進而產生鎮(zhèn)痛效果。潘亞輝等[40]運用臍灸療法干預寒凝血瘀型PD,觀察對于模型大鼠的扭體反應及神闕穴區(qū)TRPV1表達的影響,3種臍灸療法互相對照,結果顯示,3種臍灸療法均能減少大鼠的扭體反應次數,而隔藥灸臍法作用最明顯;其灸療法可激發(fā)大鼠神闕穴區(qū)TRPV1mRNA的表達以激活腧穴功能,而艾條灸臍法與隔藥灸臍法的激活作用好于藥物貼臍法。李姝婧等[41]同樣運用臍灸療法干預寒凝血瘀型PD,觀察對于模型大鼠的行為學的影響,3種臍灸療法互相對照,結果顯示,3種療法均能減輕大鼠痛經的癥狀,具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臍灸療法治療PD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主要可能的機制有對于肥大細胞數量的干預及穴區(qū)啟動-神經-內分泌-靶器官機制的影響,研究類型主要集中于動物實驗研究階段,尚未深入臨床研究階段。
長蛇灸法主要分為任脈長蛇灸法及督脈長蛇灸法,是指將備好的生姜泥鋪在覆蓋任脈或督脈的宣紙上,再在生姜泥上鋪上艾柱,將艾柱頭、中、尾點燃施灸的一種方法。目前臨床上運用長蛇灸法治療PD療效值得肯定。如蘇臨榮等[42]運用任脈長蛇灸治療寒凝血瘀型PD,以常規(guī)針刺法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的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VAS評分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較少,具備更佳的療效。姜梅等[43]采用督脈長蛇灸干預寒凝血瘀型PD,以溫和灸及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的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VAS評分上均優(yōu)于溫和灸組及西藥組,具備更好的臨床療效。萬康敏等[44]同樣采用督脈長蛇灸干預氣血虛弱型PD,以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痛經癥狀的效果上由于對照組,不良反應較少,療效更佳。
上述研究表明,長蛇灸法在PD的臨床治療上療效值得肯定,相較于口服常規(guī)止痛藥,其不良反應少,安全性更優(yōu),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使用。
雷火灸是經古代雷火神針改良后的一種特色灸法。雷火灸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指導,可根據病情將各種中藥合在一起采取懸灸的方式施灸,利用藥物燃燒的熱量及藥物本身的藥力滲透施灸部位皮膚,起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等作用。郭李夢等[45]采用雷火灸治療寒凝血瘀證PD,以口服布洛芬緩釋片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雷火灸組在改善患者的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VAS評分上均優(yōu)于西藥組,其鎮(zhèn)痛機制可能與其能下調患者血清PGF2ɑ水平有關。張維維等[46]選取關元、三陰交穴運用雷火灸治療PD,同樣以口服布洛芬緩釋片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1、2、3個月隨訪中,治療組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周論平[47]采用周期序貫雷火灸治療PD,根據患者的經前期、排卵期、經期、經后期的病癥特點,選用不同的穴位進行施灸,結果顯示,經周期序貫治療后的PD患者能夠更好地緩解痛經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雷火灸法治療P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臨床患者治療層面,其療效值得肯定,但其中可能涉及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今后可增加對于作用機制驗證的基礎實驗。
除了上述灸法外,還有幾種目前研究較少,但臨床療效確切的灸法,如藥泥灸、無火恒溫灸、翰怡灸等。如謝寒等[48]選取患者腰骶部及腹部施以藥泥灸治療寒凝血瘀型PD,以口服布洛芬緩釋片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療效更佳,其可能的作用機制為藥泥灸可有效下調血漿中的PGE2和PGF2ɑ含量有關。褚曉彥等[49]運用溫火堂的無火恒溫灸治療寒凝血瘀型PD,以傳統懸灸法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兩組對于患者痛經癥狀具有明顯緩解作用,總有效率相當,說明無火恒溫灸與傳統懸灸一樣是治療PD的有效方法。黃嘉儀[50]運用翰怡灸治療寒凝血瘀型PD,以痛經貼外用作為對照,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效果更為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少。
近5年來,在PD的臨床治療上,各類灸法均體現出一定的療效,但PD的癥狀較為纏綿,反復發(fā)作,故有較多的臨床醫(yī)生對于灸法的使用進行創(chuàng)新,以加強了施治的個體性及病情的高度適應性,具體體現在“不同灸量”“不同施灸時間”“逆灸法”等方法上。如石文英等[51]采用不同灸量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PD,灸量組分為常規(guī)劑量組及強劑量組,結果顯示,強劑量組在改善患者的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VAS評分上均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組,取得更滿意的療效。汪軍等[52]采用不同艾灸時程干預PD,將患者分為三組,A 組施灸10 min,B組施灸20 min,C組施灸30 min,結論認為,艾灸灸治時間與PD的療效呈正相關性,施灸時間較長取得的效果更佳。李柱等[53]運用逆灸法治療女兵中氣滯血瘀型PD的患者,逆灸是指通過預防性灸法來治療及預防相應的疾病,在研究中,逆灸組患者于經期前5 d開始艾灸直至月經來潮停止,以傳統灸法為對照,結論認為,逆灸法能有效地下調PD患者血漿中的PGE2α的水平,升高PGE2水平,可明顯緩解減痛經癥狀,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本文總結了近5年關于不同灸法治療PD的研究文獻,先闡述灸法在PD治療上相關的作用機理,再以溫和灸、隔物灸、溫針灸、熱敏灸、臍灸、長蛇灸、雷火灸及其他灸法對于PD臨床及基礎實驗研究的文獻進行總結。經總結后發(fā)現,在灸法的治療中,PD的中醫(yī)辨證適應分型主要以寒凝血瘀證為主,治療PD的灸法研究主要以“溫和灸”“隔物灸”“溫針灸”居多。以“不同灸量”“不同施灸時間”等灸法創(chuàng)新的研究也有出現,且臨床療效確切,加強了施治的個體性及病情的高度適應性。上述的總結為臨床擇優(yōu)選取灸法治療PD提供了依據,也為P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根據目前的研究概況,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問題亟待解決:(1)近5年各種灸法對于PD的治療均具備一定的效果,但各灸法間的療效比較較少,療效差異不夠明確,一定程度上阻礙臨床對于灸法的最佳選擇。今后的研究應加強灸法間的比較,以擇優(yōu)選取更好的灸法;(2)目前對于PD的灸法治療研究形式主要集中于臨床研究上,相關的基礎實驗研究相對缺乏,且目前的動物實驗模型主要以大鼠為主,如課題條件允許,可增加動物實驗模型的種類,以增強實驗數據的多樣性及可靠性;(3)各灸法治療PD的操作部位中,主要集中于腹部或腹部相關穴區(qū)及下肢三陰交穴上,對于下肢足三陰經相關腧穴探索較少,今后可根據PD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及其發(fā)病機理,探索其他穴位進行研究;(4)在PD的灸法臨床研究中,觀察指標主要以視覺模擬量表評分法(VAS)及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為主,觀察指標較為單一,今后的研究可加強對治療后期效果的隨訪,增加更多的客觀指標,以驗證臨床療效的實用性及可靠性;(5)現有的臨床研究中,設置的對照組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適當地增加對照組數量,更能證明灸法療效的可靠性;(6)今后應加大臨床研究的樣本量,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加強對于實驗儀器如激光散斑儀或相關的影像學儀器的使用,可更直觀的觀察到干預過程中起到的效果。